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01

高级知识分子

很多年前,朋友跟我说他拿到了一份好东西让我去他家看看,我到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1966年日本NHK电视台采访老舍的一段录音(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听听)。

本来以为是一口京片子,没想到是一种从来没听过的普通话。我这个朋友告诉我,老舍说的是中国那个年代贵族的口音,早就失传了。

后来每当别人跟我说「高级知识分子」这个词的时候,我脑中会蹦出两个人,一个是生活在纽约的伍迪艾伦,另一个就是生活在北京的老舍

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02

理想与现实

伍迪艾伦喜欢折腾,有那么几年,他喜欢到去一些国家拍一些电影,去英国拍了《赛末点》,去西班牙拍了《午夜巴塞罗那》,去罗马拍了《爱在罗马》,去巴黎拍了《午夜巴黎》,这部很有意思,如果老舍有幸看到的话,一定会心一笑,宛如见到知己。

所有人都在抱怨自己所处的时代平庸无趣,都对逝去和过往的时代充满了向往,看看那些文邹邹的词「黄金时代」「大师辈出」「海面上全是灯塔」……在群星璀璨的时代之后,剩下的似乎就只能忍受平淡无奇的日子了。

改编老舍六个短篇的《老舍赶集》从民国的角度给出了相同的回答:人人都有着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人际关系,样样都难免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遥远的距离。

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03

舒庆春和毛姆

比毛姆小25岁的舒庆春同志,在毛姆死后的9个月后选择了跳湖自杀。同样是对生活有着敏感的洞察力,老舍,比毛姆要幸运。

如果老舍不曾自杀,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亚洲人应该就是老舍。

可惜,诺贝尔从来不颁给逝者。

当皇家学院得知老舍已经葬身未名湖之后,便将奖项授予了霓虹国的川端康成。难怪被广大网民调侃,嘲讽只会扎根于土地,过度消费乡土题材的莫言,不知道每次合影的时候,穿西裤的老舍,会不会把裤腰带提至自己的乳下。

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04

《老舍赶集》透视中国式理想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大火之后,毛姆在中国文艺青年中地位不可撼动。但是毛姆文艺青年的局限在于,他们不知道毛姆的其他作品要比《月亮和六便士》好太多。

就像她们不知道在民国的北平,有一个说这怪异普通话的人,叫老舍是一样的。

老舍还有一部科幻小说《猫城记》,这个发生在火星的历险故事,拿到现在来看依然超凡脱俗,更何况写于1932年。科幻、火星、猫国、太空旅行、还是个充满寓意的讽刺小说……很朋克,大家有机会不妨看一下。

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05

为什么说话剧版《老舍赶集》是一部老舍版的月亮与六便士呢?

从题材上看,剧作选择的六个故事涉及亲情、爱情、家庭、邻里、公共道德等为人所熟悉的主题,这放在今天,其实就是月光族、恋爱症候群、剧场遇到奇葩观众,真real…… skr,很容易让观众抛开时代的隔阂,轻松产生共鸣情绪甚至角色代入感。

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从全剧的核心线索来看,《老舍赶集》虽然选择了六个情节上没什么关联的故事,却在精神脉络上保持了统一:每个人都希望过上美好的理想生活,然而每个人对于美好的理解不同,为理想而进行的取舍不同。人应该如何应对因差异而导致的矛盾?又该如何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遥远的距离?

如果老舍不自杀,他或许会拿诺贝尔奖

在《老舍赶集》的每个故事,都有着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每个角色也都为追寻他们所期盼的理想生活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和牺牲。孰对孰错,并非这部舞台剧想要去讨论或进行评判;方旭和主创们更希望把人的

精神内核在舞台上放大,以诗意而自由的呈现,展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片段

作为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策划发起、天桥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开幕大戏,《老舍赶集》将于2018年9月7日至8日再次登上舞台!

预告片

演出信息

北京

2018.9.7-2018.9.8

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