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最好高中遭遇“尴尬”:十几年未出清华北大学生!

在县城一省示范高中工作十二年的教师抱怨:“自从我到了这个学校工作,每年高考我们学校就没有一个同学考上清华或北大,以前每年或隔年都会考上一到两个,难道我们学校在走下坡路吗?”他所在的学校是这个县城最好的高中,学校规模也很大,每年都有近千名学生参加高考,十多年竟无一人考上清华北大,县城最好高中尚且如此尴尬,其它普通高中自不言而喻。

县城最好高中遭遇“尴尬”:十几年未出清华北大学生!


从全国范围看,县域基础教育的水平和条件与地级市无法比拟,地级市跟省会城市没办法相提并论,而直辖市各种优越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又是省会城市无法达到的。对于清华北大这种稀缺的学位资源,相对较弱的县域教育条件下如果想获得,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里提到的资源稀缺因素,仔细分析,就能看出为什么很多县城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学生考取清华或北大。截至2017年12月31日,根据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显示,全国共有363 县级市、1355 县、117 自治县,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每年本科招生的总人数分别在3000左右,即使平均分配,到每个县也只能分配1.5个名额。

县城最好高中遭遇“尴尬”:十几年未出清华北大学生!


在现有分省招生的高招模式下,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章程中做出了这样的规定:统筹考虑各省(区、市)考生人数、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及重点支持政策、历年计划安排等因素,确定分省招生计划。所以各省的招生数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从历年清华北大本科阶段在各省招生的人数看,两所学校在大部分省的招生人数均为百余人,从现实看,这些名额大部分会被省城、各市比较好的省重点中学“尖子生”提前抢走,剩下来可供县城中学学生争抢的名额其实已经不多,如果再碰上某个省份有几所“超级高中”,那其它县城高中“全军覆没”也是很有可能的。

县城最好高中遭遇“尴尬”:十几年未出清华北大学生!


不少人看到这一现象后,把矛头指向基础教育的不公,认为正是由于基础教育存在着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等因素,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高低层次之分。人们最直观的的感觉就是学校的高考成绩,比如名校考取人数、一本达线率、本科达线率这些可量化的衡量标准。如果一所高中的毕业生考取名牌大学的人数较多,甚至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考取清华北大,这所学校通常会被认为办学水平很高,是公认的好学校。反之,一所学校一本都没有几个人能达线,大家就会认为这所学校不咋地,至少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这样看来,在人们心中早已把学校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观念在重视教育的家长心中更是根深蒂固,他们会把中考成绩突出的孩子送到地市级、省会城市中最好的高中,接受更加优越的教育。“尖子生”的大量流出,也导致县城越来越难有学生考取清华北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更舍得投资,这样的恶性循环有加重倾向。

县城最好高中遭遇“尴尬”:十几年未出清华北大学生!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光是学生家长会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教师也会向往更好的教学环境,教育人才的流失也是县城高中无法改变的“硬伤”。有一位国家级重点师范大学毕业回母校工作的教师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回到母校已经物是人非,虽然我们学校是县城最好的高中,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以前教过我的那些优秀教师,评上了名师后就被市里或者北上广的学校高薪挖走了,学校想重写当年的辉煌历史变得越来越难……”

受教育体制以及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仅仅用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是不科学的。因为能考取清华、北大这些学校的学生,除了有天赋,有好的学校教育,还有很多外在的物质条件成就了他们。若抛开其他评价标准,仅仅看高考成绩的话,用一本达线率和本科达线率去衡量,比仅仅看名校录取率显得更科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