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組”架起物業和居民“心橋” 物業費收繳率從20%上升到85%以上

隱秀苑物 蠡園街道的隱秀苑是一個以安置房為主的小區,安置房佔比85%,共有居民2500戶,日前,記者瞭解到,這個小區的物業費收繳率達85%以上,這在安置房小區中比較少見。秘訣是啥呢?採訪時發現,小區物業有個專門的“收費組”,雖然名字取得非常“直白”,但它卻架起物業和居民之間的“心橋”,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慢慢“俘獲”民心。

“收費組”的工作沒有字面上那麼簡單

隱秀苑物業有70人,分為保安、保潔、維修、前臺和收費組這幾個部分。“收費組是我們自創的一個組別,有6個人組成,以女同志為主,平時兩人為一組。上班時間也比較特殊,在下午三點至晚上八點,主要為了迎合業主的空餘時間。”物業經理唐維海介紹,這個小組設立的目的,其實並不是簡單地為了收繳物業費,而是通過上門溝通,瞭解業主的需求、徵集意見,以促進物業服務的提高。

“收費組的工作是收物業費,他們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務,要接受考核。而在上門收費的同時,也倒逼物業提高服務標準。”唐維海說,他們就相當於“監督員”,上門收費時,居民提的意見,他們都會反饋給其他工作人員,提醒他們要注意提升哪方面的服務。他回憶,前幾年有一戶居民家衛生間裡漏水,找我們維修,但是修了之後還是漏,這家人不肯交費,“收費員就跟維修工說,你自己修不好,就找外面的維修隊伍來修,反正要把這個問題解決。然後就找來了外面的維修隊,能夠保證3-5年內不再有漏水問題,物業還跟維修隊簽訂了合作協議,彌補專業的不足。”

據介紹,居民的物業費裡面,街道和社區各補貼兩毛錢一個平方米,居民自己只要交一毛錢一個平方。“而收的這一毛錢,我們的收費員也會交代清楚,錢是用於垃圾清運和公共能耗方面的支出,會讓居民明白費用的去向。”唐維海表示,停車費、店面租金以及電梯廣告租金,基本能維持物業正常運轉。

24小時受理保修,24小時內解決上報問題

“我們小區的物業服務比有的商品房小區都要到位。”居民代表周永琪老人說。保安24小時值班、監控室24小時受理報修,這些都不必多說。一般居民家裡換個燈泡、調整個線路這種事,物業都是免費上門維修的;要是洗衣機、空調等大家電壞了,維修工修不好的,還會幫忙推薦外面的專業人員。

社區副書記顧淼介紹,小區物業其實經過幾次變更,最早是由街道統一管理,後來又整體打包給第三方,由於管理不善,2009年又由街道收回,交由社區自己管理。“當時的物業費收繳率只有20%。社區也總結了此前第三方失敗的原因:物業經費不足,很多事都難以施展拳腳,服務就跟不上,這樣一來居民就更加不願意交物業費,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而社區接管後,第一任物業經理便提出要求,無論居民上報什麼問題,必須24小時內解決,哪怕居民半夜來報修,夜裡修不了的,第二天早上也要修好。而且不是修好就了事,還要徵求居民意見,看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個24小時解決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周永琪回憶,2017年夏天夜裡,受颱風影響,小區裡那條河的部分堤岸垮掉了。保安巡邏至此,立即通知物業,然後連夜做好了防護措施,將垮掉的地方圍擋起來,第二天便進行修補,“只有像電梯維修這樣的大事情,從發現問題到解決,才會允許三天內完成。”

缺車位、缺人員,仍有難題待破解

儘管受到居民好評,但物業還覺得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唐維海介紹,與一些高端商品房相比,他們的工作人員基本為40、50人員,年紀相對比較大,文化層次和素質上相對欠缺一點,“前兩年有個保安在工作時間喝酒,還跟居民發生一些口角,被開除了。”同時,受成本原因的約束,小區保潔人員一共只有20個不到,雖然道路能保持每天清掃,但100多個樓道只能一週清理一次,而商品房小區都是每天打掃的。“幸好我們的居民也比較注意保持樓道衛生,鮮有亂堆亂放亂扔的現象發生。”

如今隱秀苑小區管理中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停車位匱乏。因為當初設計規劃時沒有地下車庫,導致如今車位非常緊張,小區物業也一直在開闢新的車位。“隱秀苑有個好處就是路寬、草坪多。”顧淼介紹,社區和物業會召集居民代表進行表決,如果大家沒有意見,就在道路旁邊以及草坪上開闢新的車位。同時,通過設立門崗、收取停車費來進行有序管理。“一般的臨時車輛可以免費停放3小時。小區的獨居老人,可以到物業領探親券,子女過來探望的,可以憑這張券免去一天的費用。”他說,這也是物業管理比較人性化的一個舉措。(晚報記者 王晶 文/攝)

圖:物業工人在補種綠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