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亚亚X


唐太宗李世民是纳谏如流的一代明君,他和丞相魏征的之间的君臣故事世人皆知,譬如有一次李世民很喜欢一只画眉鸟,于是就经常把鸟带在身边,但很怕魏征发现,魏征看到肯定说他“玩物丧志”,势必让他放了这只鸟。

怕什么来什么,有一次他远远看到魏征向他走来,李世民急忙把鸟揣到了怀里。

李世民的举动早就被魏征看穿了,魏征不动声色故意“东拉西扯”就是不走,李世民又不好意思当着他的面把鸟拿出来,结果时间一长把鸟活活闷死了。

小鸟死了,李世民愤恨难消,回家后对长孙皇后说,“明天我一定宰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和谁怄气?李世民把魏征故意闷死鸟的事说了一遍。



这时长孙皇后深深一拜,对李世民说“恭喜皇上有贤臣辅佐,魏征是直臣,为了大唐社稷忠心耿耿,皇上应该嘉勉才对。”经过皇后的规劝,李世民火气才消了。

李世民不仅是知错能改的明君,而且还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帝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翻译过来就是:贞观六年,即李世民继位后第六个年头,就在春节来临前,李世民在魏征陪同下视察了京师监狱,当他看到犯人们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时,心中十分难过。



随后李世民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下令释放390名死刑犯回家和家人团聚,等到秋后问斩时再回来。

时间到了贞观七年秋,390名死刑犯如期返回了监狱,无一逃跑或藏匿。李世民感叹不已,最后把390名死刑犯全部释放。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也被感动了,这就是诚信的力量,这就是感恩的回报。

信任是相互的,李世民给了死刑犯的自由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下了赌注。当时魏征和监狱官不看好这种做法,要知道这些人都是重犯,他们知道秋后问斩,监狱对他们严加看守,生怕他们越狱逃跑,现在皇帝要放了他们,这无疑是对赌。李世民赌自己的做法会感动囚犯,囚犯赌自己回来好还是不回来好。

李世民的恩赐换回了囚犯的诚信的回报,“你敢放我就敢回”。我相信犯人们是这样想的。



但是仔细回味这个故事有许多破绽,故事圆满结局无非是宣扬李世民英明决策,无非表现李世民宽大为怀,用信任感动魔鬼,用诚信唤回魔鬼良知的发现。

假如从人性角度和制度来分析,我倒觉得诚信的作用微乎其微,“蝼蚁尚且爱惜生命,何况人乎?”

假如没有朝廷法律拘束,我估计390人没有一个人归来,谁会主动回来受死呢?“如果皇帝那么仁慈,当初就不应该抓我们,惺惺作态”!囚犯们肯定是这样想的。

关键是这些死刑犯不归来也得不到好下场。首先古代刑法实行连坐,跑了一个跑不了全家,一人跑全家甚至全族都要遭殃,唐朝时犯人又不能跑到外国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能跑出大唐的国界吗?

还有就是自秦代以降,户籍制度逐渐成熟和完善,每一户人家在官府都有记录,就像我们现如今的户口一样,犯人很难逃跑。比如秦时实行变法的商鞅,他最终没逃跑成功,在登记住宿时被发现,随之押送到了官府。



商鞅死在了他制定的“连坐法”之下,连坐法让所有的人都不敢让他住宿,户籍制度又让他无处遁形。试问这些死刑犯们有比商鞅能力大的吗?

结语:皇帝开恩放了囚犯,这些犯有重罪的犯人都是社会油子,与其逃不掉,还不如感动皇帝一把,兴许皇帝龙颜大悦,大赦我们,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线生机。

这些犯人和李世民都下了赌注,结果达到了双赢的局面,李世民落了个“千古一帝”的美名,这些囚犯获得了自由。说实话,这是人治的悲哀,人的生死掌握在皇帝的喜怒哀乐之间,想想都后怕!


秉烛读春秋


如果当时那些“死囚”是真的“死囚”而不是李世民预先安排的话,那这件事如今看来确实有点太过匪夷所思,因为“死囚”往往都是非常渴望再获自由的人,既然被放走了哪里还有再自投罗网的道理?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却实实在在的记载了这件事!

虽然《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它作为历代君王必读的教科书,我认为其书中记载的内容可靠性极高。那么关于李世民放走死囚的记载是这样的: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以上记载的大体意思就是说:贞观六年年末,李世民去视察监狱,他怜悯狱中死囚无法与家人团聚,于是便决定放这些死囚回家过年,还和他们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第二年被放走的390名死囚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全部自觉的回到长安接受处罚了,而李世民见到他们如此有诚信,感动之余便将他们全部赦免了。


所以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李世民赦免了390名死囚而不是400名,而这390人也全都如约回来了,李世民最终也将他们全部赦免。

那么就这件事而言,李世民此举的主要目的仅仅是出于对“死囚”的怜悯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不敢说这些死囚都是死有余辜之人,但大部分应该都是大奸大恶之徒,这些人之前都是极端危险分子,是国家不稳定的因素,李世民敢放他们就肯定不会怕他们出狱后再惹是生非,引起民怨。李世民心思缜密,是一个做任何事都绝不会留下破绽的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当年放走这些死囚的同时一定采取过措施防止这些人出狱后逃之夭夭和再度危害社会,因为“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防备之心”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而他之所以要上演这么一出“释放死囚”的精彩大戏也是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向天下官员百姓宣扬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此来笼络人心。还有就是“死囚回归”是诚信使然,“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李世民借此机会也向天下展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诚信为本”。

虽然李世民释放死囚多有“作秀”之嫌,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李世民治国也常常宽刑法,减赋税,重民生,以身作则,虽有“玄武门之变”的黑点,但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咸鱼闲聊


唐太宗贞观六年中秋节,太宗正在宫中与后宫皇后等人赏月,忽有下人来报,说是京城重刑监狱一批死囚有人带头闹事,似有越狱谋反之意,请圣上定夺。李世民稍做思索遂下旨到,速派禁卫军将带头闹事之人带到刑部大堂,朕要亲自审问。第二天,李世民在刑部大堂审问之后才知,此带头闹事之人在临死之前只有一个心愿,死前回家见八十岁的老母亲一面。于是,太宗李世民把参与闹事的400人集中到一起,当着众大臣面说,朕与尔等打一赌,你等本当节后问斩之人,已是死人,现朕欲你们约定一年为期,现在你们可以回家探亲,明年的今日,你等自觉回到此处,秋后问斩,可否同意?后来此400人尽皆出狱回家探亲,一年后此400人全部自觉回到了京城狱中报到,仅无一人逃脱,世人惊为奇事。太宗李世民见第二年全部悉数按约回到了狱中,接受死刑刑罚。亦感惊奇,遂下旨,以此400人忠信之意天地可鉴,可免去一死,有愿从军者从军,有愿回家者回家,一切皆自愿。


张京荣史观


很多人以为这个事情可能只是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历史上应该没有这回事吧,因为这个事情显得有点匪夷所思,有些人被判了死刑,有这样的好机会,还不如直接不回来嘛,反正回来也要秋后问斩。

但是,这个确实是历史,根据新唐书李世民本纪中记载,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查看了罪犯的卷宗,将里面的死刑犯放回去,让他们回家探亲,贞观七年九月,这些死刑犯都回来了,李世民将他们全部给赦免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旧唐书是怎么记载,唐太宗将死刑犯二百二十九个人都放回家去探亲,让他们明年秋末的时候再回来问斩,而到了第二年秋后的时候,这些人都准时回来了,李世民下诏将他们全部给释放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资治通鉴是怎么记载的,唐太宗将三百九十个死囚犯放回家去,跟他们约好第二年的秋末来京城问斩,第二年约定的时候,这些人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都来到了长安城,没有一个逃亡的,李世民就将他们全部给释放了。

我们结合三个记载来看,这个事情确实是真的,都是贞观六年十二月放的,然后贞观七年九月回来的,李世民也都全部赦免了,但是有一点区别的是,新唐书没记载多少人,旧唐书说是二百九十人,而资治通鉴说是三百九十人。

不过,数目不一致,这个对这个事情不影响,李世民确实是一个宽容大量的人,他之所以能让这些死刑犯回去探亲,是因为他有怜悯之心,想让这些死刑犯在问斩之前能够再与家人过个年,过一段时间。

而这些人既然受了李世民的恩,就会遵守与李世民的约定,全部如期回来,而李世民看到他们如此信守诚诺,也就将他们全部给释放了。

李世民此举一方面有怜悯之心,有宽容之心,也因为被这些死刑犯所触动,他最主要的是想向天下的民众传达一个信息,李世民是以仁治国,也希望天下的老百姓有一颗仁心。

当然,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这些死刑犯为什么能够信守诚诺,首先,他们守信用,这个是显然的,其次,他们也知道,可能他们已被人监视了,要逃走,肯定很不容易,再者,如果他们真的逃走了,那么他们的家人必然被连累的。


历史简单说


那被判死的400人没有一人逃跑也没有一人被处决。他们当中有部分人死于返乡途中(病死或者野兽袭击),有部分人被减轻处罚(年岁太大),有300多名死囚犯则是被赦免戴罪立功(充军加入敢死队)!

李世民放400死囚犯人回家是贞观3年的事。当时是李世民自己得了重病,以为自己要死了,就想要做点功德来祈福。李世民于当年的农历6月30日宣布大赦天下,而这些死囚徒便于7月1日上路返乡,并约定农历7月30日返回都城伏法。这便有了后来的普渡节(现保存在闽南地区)。

在当时出现了一场意外,当时的突厥可汗得知李世民病重,想要浑水摸鱼入侵大唐边疆,攻下了三座大唐边城。李世民便下令调兵遣将迎战突厥可汗。当时的丞相魏征提议从死囚犯中挑选精壮编入军中,让他们戴罪立功。李世民觉得有道理,并把这件事交给李靖去办。李靖从中选取了300多名青壯(其他人则死刑改无期),李靖把这些人编入了敢死队,然后交由苏定方统领,苏定方带领了这三百多人奇袭了突厥可汗的营帐,打得突厥可汗四散奔逃。战后,这些人被李世民亲自下旨赦免并论功行赏。


优己


不过后来经过查阅资料,这件事还真的有正史记载,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

辛未,帝(唐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写给帝王的百科全书,规劝帝王多为仁政的正史,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那我们不妨就这段话来试做分析。



原文的大意为:唐太宗看到死囚牢中的囚犯,因为可怜他们,就准许他们回家探亲,见到亲人后,秋后再回到京师接受死刑。结果放掉的390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按照约定如期返回,唐太宗被他们的诚信所感动,于是就把他们全部释放了。

唐太宗这到底是玩的哪一手,他天天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过问这些事,他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

我想说,唐太宗太明白千秋史书上喜欢什么样的皇帝了,这种“秀”简直被他作的毫无破绽,而且别人还无话可说。



他为什么敢放这些人回家?

虽然史书没有提及这些犯人的的出身,但亮仔大胆分析,这些人所犯之事也就是普通的民间纠纷,而没有一个是政治犯。如果是因谋反而坐牢的死囚犯应该不会有这种待遇,这些人充其量是在老百姓眼里穷凶极恶之徒,对他的统治带不来任何影响,即使不归,充其量也就是多了一个盗贼而已,影响不到自己的统治根基。


如何防范犯人不归?

史书没有记载,但李世民有没有派人暗中跟踪我们也不得而知。即使是这样,我也认为犯人必归。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犯人的基本信息牢房都是有备案的,就算是你能跑的了,你家中的父母妻儿也能跑掉吗?失信于皇帝,这可是大罪,自有你的家人代你受过,一般人谁又想让家人也去遭受牢狱之灾呢?别说这种一个人的罪名,就是株连九族的时候也很少有人能跑脱。

李世民为何这么做?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当时李世民也会料到囚犯们必定回来,他所赦免的诏令可能刚放出他们的时候就写好了。此种做法一举两得,先期放囚犯回家探亲,树立了自己仁君的形象,后期赦免,又给天下人做了一个守诚信的榜样,只要对皇帝诚实,皇帝是绝对不会辜负的。

以上分析没有任何遍地唐太宗的意思,他是一代圣主我们不得不承认,但历史永远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为尊者讳的事情不绝于史,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我看到这个问题,并沒有感到奇怪。

不要说400人能全部回来,就是4000人也有可能全部回来,除非有人没有脑子,只顾自己一时之安,没有人性的人会逃跑不归!

一、那时的人深受道德伦理的影响,是比较守信用,讲诚义的。

二、也是法律严酷之过吧!

根据这两个方面可推想而知,守诚信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这些人逃跑不归,将祸及父母妻小,诛连九族!








闻声36


结果他们都回去了,虽然这件事也没有真假定论。那来说说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回去的事。

首先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死囚是为何被判死刑的?是杀人放火奸淫辱掠叛国之辈吗?还是政治原因,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可以随意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存亡,即便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可能并没有罪。

如果是是前者,应该也有好坏之分,比如古代有许多是受不了强人欺压暴起杀人。就算真的都是十恶不赦的人,或许也知道皇帝这样做暗中也是留有后手的,有人监视你,你想往哪逃?死囚身上可是有记号的,所以他们之所以会自愿回去,也是赌着皇帝看在他们守信的份上可能一高兴会开恩大赦天下,那就真的被赦免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凭这一半一半的概率,总比整天提心吊胆的强。


鸽子愛和平


怎么时候呢?我觉得这得看一个Society的教化程度,如果真的能做到知廉耻,也许真的可以!不过太难了!


云瑞将军的数码港


唐王家的贞观年间,国泰君安的祥和生活,据史料记载,中学课程在讲到这里的时候,特别提到了有一年,全国各地因为犯罪,刑部批复同意的需要处决的死刑犯仅仅为15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