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靠“做生意”崛起,它是怎么做到的?

荷兰靠“做生意”崛起,它是怎么做到的?

■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站在荷兰霍伦市奶酪市场的中央,我抬头四顾。最抢眼的建筑当然是东侧的称量房,建于1609年的它,当年用于奶酪贸易称重,美丽的山墙见证着昔日繁华。南侧有一座雕像,是霍伦本地人简•皮特斯佐恩•科恩,17世纪初,他是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总督。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奶酪广场,也别小看霍伦这个如今安静甚至毫不起眼的小城,昔日荷兰海上霸权,17世纪“海上马车夫”的大名,就与这里息息相关。

欧洲第一个现代经济体

荷兰有着良好的商业基础,这首先跟造船业的悠久传统有关。15到16世纪,荷兰造船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冠绝全球,仅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产品质量好、造假又低,欧洲各国纷纷在荷兰订购船只。

地理位置也很关键,因为地处西欧犄角,北欧的木材和鱼类、中欧地区的粮食,地中海地区的葡萄酒,乃至俄国的毛皮,都以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这样的大海港为集散地。可以说,全欧洲的商品都源源不断流入荷兰,再流向欧洲各个国家。

但荷兰能够成为“海上马车夫”,最关键的还是商业意识和自由意识。荷兰的经济奇迹贯穿了整个17世纪,也被学界视为欧洲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极为深远。17世纪后期,荷兰GDP比英伦三岛总和还要高出30%以上,不到两百万的人口,则仅为英国的40%,人均GDP的优势堪称巨大。

荷兰的近代化始于“尼德兰革命”,始于从1568年延续至1648年的抗击西班牙帝国统治的“八十年战争”。

这场独立战争更重要的成果是新政体的形成,即所谓的“联省共和国”。1587年12月,享有独立主权的荷兰共和国出现于欧洲版图。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署后,荷兰共和国的主权和独立完全确立,欧洲经济也迎来转折。

这个转折来之不易,以发达商业和海上贸易著称的荷兰,崛起之路就是一条与旧式垄断贸易决裂的斗争之路。在此期间,荷兰与西班牙冲突不断,甚至让一度称霸世界的西班牙苦不堪言。而在1648年到1715年,荷兰人最重要的敌人变成了英国人,他们一度不落下风,尽管此后渐渐衰落。这一时期的荷兰人,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贸易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联省共和体制下则有城市自治、地方分权、宗教宽容和经济自由。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迹史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就是“联合东印度公司(VOC)”,它堪称联省共和的产物。

1602年,联省议会大议长奥登巴恩韦尔特与一群从事远洋探险和贸易的冒险家合作,组成了注册资本650万荷兰盾的联合东印度公司,很快就成为荷兰拥有最多雇员的贸易实体。当时,东印度公司在荷兰境内设置了六处办公室,分别位于阿姆斯特丹、代尔夫特、鹿特丹、米德堡、恩格豪森和霍伦这六座城市。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运作体现着荷兰人的商业头脑。这是一家名副其实的股份制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以维持对外贸易所需要的庞大资本。而且为了吸引资金,股份切割极小,绝对“丰俭由人”。但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公司决策,董事会的十七人掌握着绝大多数股权。为了体现股份的价值,荷兰还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赋予股票流动性,达到融资效果,这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创举。也因为荷兰商业的繁荣,1609年,荷兰人创办阿姆斯特丹国家银行,这也是欧洲首家国家银行。

东印度公司可不光是做生意,还喜欢打仗。这家公司雇佣的冒险家和雇佣兵,先后击败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抢了不少地盘,还在印度东西海岸、日本和中国台湾设立商行。

荷兰人的生意头脑厉害,也从不缺乏滴水不漏的意识。他们很早就懂得法理的重要性,1603年,东印度公司曾与西班牙人有过一场争夺战,荷兰人获胜。即使后来对簿公堂,东印度公司也胜诉。不过得理不饶人的东印度公司居然受此启发,找到一位著名律师,请其撰写一份详尽法律报告,以便在今后诉讼中有法可依。这位名叫格劳修斯的律师写成报告后,又将其中一章独立整理成书,也就是著名的《海洋自由论》。

荷兰靠“做生意”崛起,它是怎么做到的?

到了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股息高达40%。至于整个荷兰,商船吨位在1670年超过了英法德西葡等主要欧洲国家的总和。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在霍土生土长的简•皮特斯佐恩•科恩地位尤为重要。1619年,他担任东印度公司总督。也正是他,建立了亚洲范围内的贸易体系,把生意做到了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家。1640年占领斯里兰卡的加勒,打破了葡萄牙人对肉桂贸易的垄断。

179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在近两百年的运营时间里,荷兰东印度公司共向海外派出1722艘船只,约有100万欧洲人次搭乘4789航次的船只前往亚洲。

贸易而不是掠夺,是兴盛的关键

在荷兰之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曾主宰海上霸权。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霸权被荷兰颠覆后,二者都步入没落之路。时至今日,伊比利亚半岛二国已是不折不扣的二流国家,仅有旖旎风光和宜居环境可供慰藉,经济在欧洲仅属中游,在发达国家里排名中下游。而荷兰的海上霸权在被英国颠覆后,虽也出现没落,但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健康度始终是世界一流,直至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之所以有此区别,与荷兰人对商业的重视有关。在当时西班牙的商业体系中,国家是最大的商人,国王和贵族依靠海外贸易的财富享乐,并不关心商业本身。可荷兰不一样,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地理上的大发现必然需要武力支撑,掠夺也成就了海洋国家的第一桶金。荷兰的发迹史当然也少不了血腥暗面,比如17世纪20年代,荷兰人就通过血腥屠杀独占班达群岛,获取肉豆蔻的生产和销售权。但相比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一味掠夺,荷兰人更喜欢做生意。

也正是通过做生意,荷兰人实现原始积累,进而又将原始积累用于国内工商业发展,进而实现商业的良性循环。

茶叶贸易就让荷兰人赚得盆满钵满。要知道,虽然荷兰人抵达东方的时间比葡萄牙人晚了一个世纪,但却是首先将茶叶输入欧洲的国家。1607年,荷兰人从澳门将茶叶运往印尼,并由1610年带回荷兰,开启了欧洲与中国的茶叶贸易。

整个17世纪,荷兰都是西方最大的茶叶贩运国。除自身消费外,还贩卖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殖民地。就像中世纪威尼斯商人转手香料的暴利一样,荷兰茶叶的利润也相当惊人。当时阿姆斯特丹每磅茶叶售价为 3 先令 4 便士,伦敦则高达 2 英镑 18 先令 4 便士。

1729年,东印度公司开辟了对华直接贸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在广州收购的茶叶,回到荷兰就可以2-3倍价格出售,更不要说卖往其他国家了。

瓷器生意同样如此,成为海上霸主后,荷兰一直是景德镇瓷器的最大买家。仅仅在1602年到1657年间,运往荷兰后转往欧洲其他国家的瓷器就达300万件以上。荷兰人作为外来者,居然还掌控了亚洲境内的瓷器流通生意,先后将数百万件瓷器运往印度、锡兰、缅甸和阿拉伯地区,尤其是钟爱瓷器的日本,成为荷兰最主要的瓷器倾销地。

精明的荷兰人并未单纯购买瓷器,他们还在中国购买原料,供给日本生产瓷器。著名的伊万里瓷器就是这个时期诞生,日本瓷器也因此源源不断流向欧洲。17世纪初期,荷兰人更是自己生产出著名的代尔夫特瓷器,至今仍是世界顶级瓷器品牌。

荷兰人带来的启示

荷兰的联省共和时代,一直是史学界重点研究对象,这个以商业为基础的政治形态,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当时的荷兰有高度活跃的城市经济,七个联合省均有密集城市网,并实现了城市自治。因为每个城市各自征税,城市管理者为了发展商业,就必须维护公民权益,营造个体自由。同时,因为联省缘故,各城市利益捆绑,形成共同体,必须群策群力,相互联系,即使是最强大的阿姆斯特丹也不例外。也因为利益的共同捆绑,城市间的协作变得十分重要,每个城市各司其职,比如代尔夫特、哈勒姆就以工业见长,鹿特丹作为港口则长于造船业和对外贸易,海牙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负责内部协调与对外沟通。

荷兰如今的信仰自由和海纳百川,当时就已实现。它接纳了大量移民,使得城市迅速壮大。所谓“尼德兰民族”,其实“兼容”了佛兰德人、瓦隆人、德意志人、葡萄牙人、犹太人和法国胡格诺教徒……

荷兰靠“做生意”崛起,它是怎么做到的?

在联省共和状态下,荷兰人的商业利益被放在了第一位,不管谁掌权,商业利益都是关键。连宗教都可以退居其次,比如天主教国家不允许女性堕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些商人就会开着小船在葡萄牙、法国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附近的公海游弋,专门提供堕胎业务。虽然不择手段,但也可看出荷兰人的精明。

正是在这种利益考量之下,荷兰人才完成了诸多历史性创举。除了前文提到的证券交易所和国家银行之外,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进口替代”概念,荷兰人当时就已有尝试。1672年,荷兰与法国的关税之战正激烈,法国人为抑制荷兰造船业而停止出口帆布,但荷兰人抱团取暖,由哈勒姆等工业城市迅速反应,生产大量亚麻帆布,满足了本土造船业需要,实现了真正的“进口替代”。更厉害的是,荷兰人打开这一市场空间后,还“变本加厉”地进入英国和西班牙,抢占了原先属于法国的市场。即使法军在那一年入侵荷兰,可在商业市场上仍然无法占到便宜。

直至今天,荷兰仍然是世界上贸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土面积小、自然环境艰难的国家,富庶安定,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坐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全球最具活力城市,说到底还是继承了旧日传统。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且不构成投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