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普通的患者,如何看待这次4+7带量采购

12月6日,由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或计划单列市参与的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也被称为“4+7药品带量采购”,揭晓中标结果, 竞标品种全部是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

简单说,就是采购办公室代表当地公立医院,统一集中购买药品。提前约定市场用量,中标的唯一原则就是价格低,以此减轻医保跟患者的负担。

都知道,药品价格高有很大原因在于流通环节,各级经销商,医药代表,医生回扣,直接采购能一步到底的避开这些费用,让患者得到实惠,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看到,阿斯利康公司的吉非替尼降价75%,北京嘉林的阿托伐他汀口服降价幅度超过80%,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降了93%,这组数据时,在下以一个普通患者的角度,有几点疑虑

一、药品价格降下来,品质会不会降下来?

患者买药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省钱。

部分仿制药虽然通过了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但由于原料,辅料,制备工艺等差别,生物等效性跟临床等效性是两码事。在药效上不仅跟原研药有一定差距,不同品牌的仿制药,对患者的疗效也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批次的药品质量也都不同。

企业天性就是逐利,在有正常的利润的情况下,都没人敢担保他不会为了更多利润造假。如果利润微薄甚至没有利润的情况下,造假的概率会不会大幅度增加?

长生疫苗事件历历在目,其造假的动机主要就是为了降低成本,类似的前车之鉴不少。

我相信招标机构的人员是对医疗行业有一定了解的专业人士,但他们既不是药品生产者,也不是使用者,药品采购不是办公设备采购,也不是公车采购,每一份药品背后都是一条人命,在我国药品监督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仅仅以价格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会不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质优价廉是美好向往,一分钱一分货才是现实。

二、低价药品消失,会不会继续上演?

个别企业为了竞标大幅降低药品价格,势必带动整类药品价格下调,问题来了,大多数企业一方面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没有被纳入整体采购,当被边缘化时,会不会逐渐对某类药品进行减产或者停产?

还有,如果个别企业通过此次机会靠价格拼市场,今后成长为行业垄断者,届时药品的定价权会是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普通患者买药的渠道除了医院就是药店,当降价药品带给销售商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药店是否会拒绝此类药品上架,或者用利润更高的药品代替?

我查了查因为低价而让患者揪心的药品

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

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

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

2015年,心外科用药“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

2018年,乳腺癌救命药赫赛汀,全国多地出现缺货

作为普通患者,本来就没有话语权,不想连选择权都失去。

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带量采购的带量,就是必须完成药品的临床消耗量,临床开药权在医生手里,不同医生有不同的开药习惯,对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了解程度,不同患者也有个体差异,耐药性不同,有些药品还是要根据临床效果进行使用的。

我们要承认,原研药的药性就是要比国内仿制药好,理由,笑而不语………

有时医生给患者开医保范围外的药物,不排除会存在职业操守问题,但更多的是因为病情考虑。

如果仅仅因为价格低,有消耗量要完成,行政上强制要求医生临床使用,那是不是属于干预治疗的行为?

四、我们国家的原研药有没有春天?

不管什么行业,都是有竞争才能有发展,但这个竞争不能局限在价格上,应该是品质,创新,升级,售后等综合方面的竞争,个人认为药品这种特殊商品同样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我国目前95%的西药厂都是依靠仿制药生存,如果市场价格用政府以量采购的价格为参考,表面竞价,其实造成行业内价格乱战,那么在利润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还有可能搞研发跟创新吗?制药行业会不会变成加工业?

前几天美国有款抗癌药被刷屏,虽然仅仅针对TPK突变的小部分患者,但仍然受到热议,很多人都期待我国企业也能研发出类似药物,虽然明知道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因为药企即使赚钱也未必会在新药开发上太多投入,因为那接近无底洞,但万一有这样傻的企业存在呢?而带量采购,则是让人彻底断了这个想法,很多药企能活着就不错了,其余的,就不要想太多了吧!

看病贵,医保压力大,患者压力更大,住过医院就知道,药价其实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作为一名普通患者,当然希望吃上便宜药,但前提是药效好的便宜药,而不是短期内吃几天便宜药,长期可能吃没有质量保证的药或者面临无药可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