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火箭炮为何出名?实用是唯一标准,火力密度是取胜关键

俄罗斯火箭炮为何出名?实用是唯一标准,火力密度是取胜关键

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车载火箭炮的国家,早在二战苏联时期,“喀秋莎”火箭炮凭借它极高的射速获得了管风琴的称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进和升级,目前俄罗斯装备的“旋风-S”火箭炮依旧是俄罗斯陆军火力覆盖打击最重要的一环。而要回答为什么只有俄罗斯火箭炮那么出名这个问题,也许在战斗民族眼里武器的实用是唯一标准,火力密度是取胜的关键。

二战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车载火箭炮系统,但大多数都有始无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卡车、机动车辆等轻型载具搭配的火箭炮作战单位无法携带专业的瞄准设备,炮击精准性极低,而此类运载车辆一般没有很好的防护,极易遭到敌人的空中力量打击。让很多国家对这款武器望而却步。

俄罗斯火箭炮为何出名?实用是唯一标准,火力密度是取胜关键

但这一切对于苏联(俄罗斯)军队来说确实小菜一碟,同当年的“喀秋莎”一样,“旋风-S”远程火箭炮服役于苏联解体前夕,在苏联畸形军事经济的作用下,直到苏联解体,共生产了超过8000个火箭炮单位,其中绝大多数依旧在目前的俄罗斯军队中服役。俄罗斯也是目前唯一保有独立的车载火箭炮编制的军队。

火箭炮最重要的打开方式就是集中使用,在战时,每个俄罗斯师级作战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至少80门该型火箭炮的直接支援,“旋风-S”的武器布局形式与前辈相同,分为上、中、下三排发射架,能在1分钟内打出38枚300毫米,射程最大达到105公里的特种子母火箭炮。

俄罗斯火箭炮为何出名?实用是唯一标准,火力密度是取胜关键

苏联工程师从一开始就已经清楚的了解到车载火箭炮的射击精度根本无法控制,因而更加注重火箭炮发射架的重复装填以及范围打击精度的调整上,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备用弹药充足,80辆“旋风-S”自行火箭炮可以对一平方范围内实施不间断的饱和轰炸,这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了火箭炮自身的所有先天不足。

俄罗斯的火箭炮部队是西方忌惮的“大老虎”之一,对于俄罗斯的弹药储备,西方国家都心照不宣,一旦进入战时状态,这批“旋风”火箭炮会在一百公里的范围内制造一个火力覆盖区,苏联时代储备的上百万枚火箭炮足以支撑到任何敌人败下阵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