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涉及哪些水利工作?

2月19日,21世紀以來第16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佈,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加強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節水激勵機制,為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基礎。

《意見》提出,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在“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方面,要求全面排查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的突出問題,防止盲目拔高標準、吊高胃口,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進一步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精準問責問效。繼續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用好脫貧攻堅專項巡視成果,推動落實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在“主攻深度貧困地區”方面提出,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社會幫扶、幹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各級財政優先加大“三區三州”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對“三區三州”外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深度貧困地區,也要統籌資金項目,加大扶持力度。在“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方面強調,紮實推進生態扶貧,促進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統籌銜接,著力解決“一兜了之”和部分貧困人口等靠要問題,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切實加強一線精準幫扶力量,選優配強駐村工作隊伍。關心關愛扶貧幹部,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後顧之憂。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厲查處虛報冒領、貪佔挪用和優親厚友、吃拿卡要等問題。在“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方面強調,攻堅期內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後,相關扶貧政策保持穩定,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研究解決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群眾缺乏政策支持等新問題。堅持和推廣脫貧攻堅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路子。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對摘帽後的貧困縣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成果,接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總結脫貧攻堅的實踐創造和偉大精神。及早謀劃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後的戰略思路。

《意見》提出,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在“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方面提出,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修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統一規劃佈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加強資金整合,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多元籌資機制。實施區域化整體建設,推進田水林路電綜合配套,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加強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在“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方面提出,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漁業捕撈強度,全面實施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禁捕。

《意見》提出,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在“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面提出,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乾淨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鼓勵各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簡便易行、長期管用的整治模式,集中攻克技術難題。

建立地方為主、中央補助的政府投入機制。中央財政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給予獎勵。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專門資金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等有機結合。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最美庭院創建活動。在“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方面強調,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快解決農村“吃水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健全村莊基礎設施建管長效機制,明確各方管護責任,鼓勵地方將管護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在“加強農村汙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強調,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大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農村水環境治理,嚴格鄉村河湖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理。在“強化鄉村規劃引領”方面提出,把加強規劃管理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實現規劃管理全覆蓋。按照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

《意見》強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在“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方面提出,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閒旅遊、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加強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交通、信息、郵政等公共服務設施。

《意見》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方面提出,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節水激勵機制。在“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繼續擴大試點範圍。總結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驗。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積極探索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辦法。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公開規範運行。

記者:張佳鑫

來源:《中國水利報》2019年2月2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