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心理咨询师的解析:自我就等于自私?

每日早起思考,持续一年,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鸡汤也好,智慧也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取所需,便是最好。

昨天,当我把承载着思考的“日签”转发到朋友圈,立马有好几位伙伴留言追问,孜孜不倦,看得出,其中包含着些许纠结与迷惑。

是的,因为我的思考是:【自我】和【自私】,它们究竟差别在哪里?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解析:自我就等于自私?

自我,却会考虑他人

【自我】是指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比如最简单的:

我感到渴了,就去喝水;

我喜欢古风的衣服,就买那个类型的穿;

我想要自己很会写作,就每天坚持早起练笔;

等等……

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些都很容易啊!可是,当自己的需要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

是的,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解析:自我就等于自私?

比如:妈妈想要出去嗨,但家里孩子还小,嗷嗷待哺没人可以代为照顾。

这个时候,妈妈的状态与做法,诠释了【自私】【没有自我】【自我】的意思。

  • 【自私】:那么久没出门,我都快憋坏了,出去一趟,天还能塌下来不成?Go!
  • 【没有自我】:不行不行,我是妈妈,怎么能那么自私自己出去玩呢?!没办法啊,我不得不留在家里陪孩子的。
  • 【自我】:生完孩子到现在,我一直没能出去玩,真是有点闷,不过,我也很爱孩子,照顾她陪伴她,保证她的安全,我很愿意。所以,我选择留在家里,今天不出去了,等到下次其他人在家的时候,我再出去玩。

看出区别了吗?

【自私】的人,是不会顾及他人的,自己的感受、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

【没有自我】的人,虽然懂得考虑他人,但常常用“不得不”

来禁锢自己,压抑自己了。他们的付出,常常是一种“应该给予”

而【自我】的人,既会考虑自己的感受、需要,也会考虑别人的感受、需要,并通过一系列的思考、权衡,用“我选择”来表达自我最终的意愿和决定。他们的付出,常常是一种“由衷的给予”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解析:自我就等于自私?

“自我”还是“自私”关键看心理能量

区分【自私】【自我】还是【没有自我】,方便大家“贴标签”永远不会是我的目的。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做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自我】的人,之所以愿意“由衷地给予”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能量是充足的。

就好像自己手里有一壶满满的水,那么,分别人一杯,不仅不会少了自己喝的,还能收获到分享的喜悦,感受到爱的流动,何乐而不为呢?

【自私】的人,之所以不愿意给予他人,甚至都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是因为他们水壶里的水,本就不多,可能都不够自己喝的,那当然要斤斤计较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而【没有自我】的人,是最可怜的。他们从小就是一个个“懂事”的孩子,被教育着“母爱无私”、“先人后己”云云的崇高思想,虽然自己水壶里的水本就不多,但依旧逼迫着自己去分给别人,时不时地还要言不由衷地说一声“这是我应该做的”,简直是一把把尖刀,在扎着自己的心。

“给予爱”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自己要够啊!否则,这样的给予,不仅不会长久(给几次就没了呀),还会变成伤害自己身心、伤害彼此关系的元凶!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解析:自我就等于自私?

他人受伤的元凶,并非【自我】

很多人不敢拥有【自我】,因为害怕伤害他人。其实,是多虑了。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认知ABC理论告诉我们 : 人们的情绪感受,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如何看待与解释眼前的这件事情。

别人受没受伤害,在于他自己的解释与评价。

举个例子来说: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地铁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是一种倡导。相信很多时候,这样的给予,是受欢迎的,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哦!

就有这么一个人,某天,他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让座时,却被嫌弃了。那位老太太用很受伤的眼神望着他:小伙子,你觉得我很老吗?

老太太感觉受伤害,难道是主动让座的小伙子的错吗?当然不是,是老太太把“让座”这件事情解释和评价造成的。

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有可能伤害、或者不伤害他人。他人的情绪感受,不是我们可控的,何必要让自己背上这个沉重的思想“炸药包”呢?

他人的情绪感受,的确可能会有一部分受到我们的影响,但人与人之间不就是相互影响的么?我们自己也无时不刻地在受到他人的影响。

来自心理咨询师的解析:自我就等于自私?

每个人,为自己的情绪感受负责便好,至于他人的,不妨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非暴力沟通》进行确认、思考、权衡,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懂得不断充实自己内心“心理能量”的人,是智慧的,因为只有这样,当别人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让彼此感受到爱的流动的“由衷地给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