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教会我们在欣赏品味悲剧中思考人类共同命运

今年春节上映的贺岁档科幻片《流浪地球》,以其恢宏的场景、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美国媒体称其特效可媲美好莱坞,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流浪地球:教会我们在欣赏品味悲剧中思考人类共同命运

该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上映,至目前票房累计已超46亿。《流浪地球》除了在视觉、表演上达到了国际水准,该片的一个关键特质就是引发人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中,唤醒了一种科学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让中国人更深地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近一时期,网友们可以发现,网络上关于科幻的讨论、关于科学家的视频迅速增多起来。笔者寻源,感觉这都是《流浪地球》带来的效应。

流浪地球:教会我们在欣赏品味悲剧中思考人类共同命运

《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引发如此效应,笔者看来,这主要归功于中国电影人在“讲故事”上面的突破,该片虽说是一部春节档影片,但笔者看来其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戏剧式”贺岁片,而是从悲情氛围相当浓厚“悲剧”出发,带观众进入剧情,引发思考。

影片的开场,“悲剧”氛围已经注定。夜幕下,茫茫海边,大刘和年幼的儿子小刘、年迈的岳父交代着后事。海风、细浪、帐篷,亲密的父子,悠闲的老人……影片从这个戏剧的场景中道出即将发生的故事:一场相聚无期的悲情告别,将要面临的是人类的共同危机。

流浪地球:教会我们在欣赏品味悲剧中思考人类共同命运

安乐死,一个悲情的违法选择。太阳即将爆炸,联合政府启动了“带着地球远离太阳系”的宏大计划。大刘要远离太阳前往太空航天空间站执行任务,大刘和岳父只能选择让成为植物人的妻子放弃治疗施以“安乐死”,以便大刘可以安心地去太空执行任务,岳父能带着小刘到地下城无所牵挂地生活。

父子反目,一场难以消弭的家庭伦理悲剧。以“安乐死”的方式放弃妻子、女儿,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才能逐渐体会到大刘和岳父内心深深的痛楚。在随后的故事中,小刘对父亲大刘的“耿耿于怀”,无不弥漫着悲剧的残酷。

流浪地球:教会我们在欣赏品味悲剧中思考人类共同命运

在团聚的期盼中,一家人永别。“无论千里万里,都要回家团聚”,是每个中国人对于春节深入骨髓的传统观念。小刘盼望这天能够与父亲大刘重逢,大刘也盼着这天回到地球与亲人团聚。但是,父子俩以及岳父都没有想到,就在这团聚的期盼中,命运已经把他们推向了永别的境地:大刘驾驶着飞船主仓与木星相撞拯救地球,拯救人类。

尽管是悲剧的故事,但《流浪地球》的悲剧都是通过富有喜剧色彩的铺垫完成的,这也是该片能够符合人们情感需要,带你一口气看完影片的成功之处。

流浪地球:教会我们在欣赏品味悲剧中思考人类共同命运

“那时候的人最关心的是钱,没有人关心太阳”。虽然,我们常把“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挂在嘴边,但如果明天太阳不再升起,谁又去思考过人类和地球将何去何从?人类如果仅有“种子”,而没有文化和精神的传承,那么由这些“种子”诞生的只能是与人长得相同的动物,却不一定能成为人类。

真正的人,不仅有肉体,还有精神。

这些,也应该是我们从《流浪地球》始,学会欣赏悲剧、品味悲剧,对悲剧进行思考的内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