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三明生活 | 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現在的徐碧老街

三明生活 | 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1990年的徐碧村北頭 (邢保興 攝)

三明城北,沙溪之濱,徐碧村,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徐碧主街3米見寬,五六百米長,平房,小樓,一路小店,外來租客的南腔北調此起彼伏,兩旁小巷小弄連通前街、后街,穿行其間還會發現老古董——三明市區僅存的一對清代石旗杆,還有“汪頃居”、姜家老宅牆等零星古蹟。這個都市中的村莊,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的尋訪帶您解密——

1 徐坊諸姓的由來

“徐碧原來是一個城堡,1912年梅列壬子災變燒燬了。”姜源祥嘆惜。姜源祥今年69歲,梅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徐碧分會負責人。

徐碧,原名徐坊,最早來的是徐姓,後來有陸姓、莊姓、姜姓、黃姓、曹姓,現有千把號人。

莊氏宗親莊國有翻開清光緒《莊氏族譜》介紹說,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莊森、莊銳兄弟是其外甥,相繼入閩,各自開基,莊森遷到永春桃源裡,其九代孫莊夏是南宋孝光寧三朝元老,官居宰輔贈少師;十二代孫莊祐孫遷居泉州青陽;元末,莊森第十六代孫莊泰益避戰亂遷到沙縣碧溪口,生十三子,其中莊千十三遷徐坊,莊千十居碧口,其三房遷徐坊,侄兒、叔叔兩脈分成“上莊、下莊”。徐坊莊氏至今傳三十七代。

據《黃氏族譜》,宋代黃峭公第十二子黃福第八世孫黃浪從閩清縣細村遷居沙縣,傳至十八世孫黃五九遷居洋口仔,黃五九的九世孫黃周億遷居巖兜,第十世孫黃奇略遷徐坊,現在已傳至二十一世孫。

徐坊姜氏開基始祖是“宋入閩十一世分祖少保府君”,至姜源祥這一輩已是二十九世孫。

2 碧巖鋪,紅軍在這打過仗

據《姜氏宗譜》,“十一世少保公,壽八公子,字定爾,沙邑監生。由熊荊山(今永安市貢川鎮張荊村)遷居徐坊……葬本里碧巖鋪仙子壠……”

“碧巖鋪就是原農藥廠後山,現在是市體育場,紅軍在這裡與國民黨打過仗。”姜源祥說。

那是第五次反“圍剿”時期,1934年5月25日,紅7軍團19師東進列西,挑戰國民黨軍在沙縣至永安的沙溪河防線。27日一大早,紅軍分四路強渡沙溪河,攻佔東岸。敵80師239旅駐杉口(今莘口),負責三元鎮防務。紅軍東渡,敵一部被消滅在下洋,其餘退回杉口;敵238旅工兵、炮兵兩個營從沙縣趕來增援,在碧巖鋪遭紅軍伏擊,大部被殲。5月28日,紅軍與敵239旅在沙縣湖源深坑嶺激戰,獲得大勝。三天兩場戰鬥,紅軍聚殲敵一旅兩營。

3 200多年的城堡

清光緒時修的《黃氏族譜》裡有幅“徐坊鄉圖”,描繪了當年徐坊堡的形狀。


三明生活 | 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黃氏族譜》中的“徐坊鄉圖”

徐坊堡,長五六百米,寬約200米,四個城門,門呈拱形,門洞2米高,寬約1.5米。西門通沙溪河,東門外是田野,南門現在是梅列區第二醫院,北門就在現在的村部前方,通往沙縣。一條長街縱貫南北,當年曾是徐坊的墟市。

北門外是糖場,甘蔗林一直連到現在的徐碧鐵路橋處。姜源祥說,糖場有兩個大石磨榨糖,用牛拉,熬製成紅糖,加工量很大,連列東的甘蔗也拉來榨。經營糖場的是曹氏,長汀來的,也有200年了。

姜源祥認為,徐坊堡是乾隆年間建的,有200多年曆史。

《黃氏族譜》載,黃維藩咸豐八年(1858年)倡築城牆。莊國有多年從事族譜修編。他說,當年莊承明、黃佔鰲、姜時雨(姜樹雲)、陸定山4人倡修徐坊堡。

據瞭解,列西堡的城牆也是同時期修的,那時太平軍、起義軍多次攻陷閩西北各縣。

4 壬子災變燒燬徐坊堡

1912年,一支軍隊從沙縣開到徐坊堡前,慘絕人寰的“壬子年事件”降臨。2012年3月29日《三明僑報》刊載高珍華、倉銓撰寫的《梅列壬子災變》,為我們揭開了事變的真相。

1912年已是民國。3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派軍入閩,福建軍政大權集中到福建都督孫道仁手中。

沙縣縣令劉俊復除了徵收原有的糧捐、賈捐、鋪捐、酒捐外,還下令開徵契尾捐、膏捐、警察捐、田畝捐、煙苗捐等新“五捐”。當時兵匪橫行,百業凋零,民不聊生,列西(時稱“歷西”)村民無力拿出錢糧來繳七稅八捐。縣差坐鎮列西催收捐稅,對不繳者輕則責罵汙辱,重則棍棒相加。1912年3月,列西村民黃炳相等人忍無可忍,奮起抗捐,殺死縣差。後自知事情嚴重,就聯絡洋溪、徐坊等各村窮苦民眾,組成“童子軍”以自保。7月,省裡委袁系地方軍官鄒雲標為司令,率一個團兵力進剿,“童子軍”在洋溪等地與官兵激戰,潰敗後退守徐坊,並急告梅列各坊堡聯絡各處自衛隊在徐坊阻止官兵過境。官兵就先拿徐坊村開刀,鄒雲標下令官兵圍困徐坊村縱火焚燒民宅,並以鐵砂炮和槍彈轟擊村落,大火燒了一天一夜,徐坊頓時變成人間地獄,“全村180餘家民房盡焚,30多人喪生,600多人流離失所”,最早開墾徐坊的徐姓家族幾乎滅絕。官兵隨後長驅直入,劍指列西,揚言要縱火焚燒歷西城堡,封侯、富華、仁義三坊異常緊張,商戶急忙關門閉戶。羅氏、黃氏、吳氏族長和鄉紳膽戰心驚,在梅列門前跪迎官兵,祈免兵火之災,又兩次籌集大量光洋犒軍,官兵才沒有在列西放火。

領導此次鬥爭的黃炳相及次子黃培棟和村民吳老兵、羅佔龍等人逃到偏僻的洋溪山村躲避,被官兵捕獲,當年7月間在沙縣被執行槍決。罪名是列西村清朝遺老遺少保皇勢力組織“衛清社”作亂,公然反對中華民國政府。當時廈門、龍海、莆田也發生了抗“五捐”鬥爭,堅持到袁世凱倒臺,後來都被稱為革命行為,唯獨沙縣梅列抗“五捐”被誣為“衛清社”,記在史料中,當地人痛訴:“沉冤百年不得雪恥!”

“當時,列東、列西共賠了軍費開支十萬大洋,官兵住了兩個月才走,那年我父親才5歲。這事我們當地人一直傳下來。”姜源祥說。

5 壬子災變的遺蹟

壬子災變毀了徐坊堡。黃氏祖祠位於徐碧村陳家巷,“汪頃居”門坊背面黑乎乎的,那是壬子大火焚燒過的痕跡。


三明生活 | 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汪頃居”門坊背面還留有大火焚燒過的痕跡。

“汪頃居”門高3米多,殘留著磚雕圖案,2017年被列入三明市區第一批歷史建築。

康熙年間,黃奇略來徐坊創築此室,起名“汪頃”,意在倡導東漢先祖叔度公“汪汪千頃波”的風範,做到器量深廣。

姜家大院就在主街上,是姜源祥的祖房,長近30米,深20多米。老房子也毀於壬子災變,只遺一堵6米多高青磚牆和殘存的石門基。


三明生活 | 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姜家大院石倉,1941年——1942年是梅列集中營。

走進大院,姜源祥指著一處磚混結構房子說,這是石倉,放穀子的,有五六十平方米,曾被國民黨當成集中營。1941年1月,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3月,福建省保安處在徐碧村創辦青年訓導營(統稱梅列集中營),關押共產黨員和愛國進步人士120餘人,1942年將最後一批政治犯移送建陽集中營後,方告結束。

6 市區獨存的石旗杆

姜氏宗祠前的一對石旗杆,是三明城區僅存的石旗杆,杆腳註明“同治六年冬月 日,附貢生薑裔聯立”,那年是1867年。


三明生活 | 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姜氏宗祠前,三明市區僅存的石旗杆。

姜裔聯,“廿二世,紫雲公繼子,樹雲公(姜時雨)次子,字秀登,號貫珠,沙邑庠生,嘉慶庚辰年生”,曾修《姜氏宗譜》。

姜源祥說,2010年左邊的旗杆上部折斷了,原來是石穿鬥處用鐵片固定,年代久遠,爛了,後來姜氏宗親弄了一個新的安上。

“石旗杆外就是土堡城牆,牆下有城溝(護城河),2米多寬,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村裡填了溝,種萵苣了。”姜源祥說,後來菜地也變成了民房。

“我們黃家宗祠也有石旗杆,後來被毀掉了。”今年74歲的村民黃植璉說。

翻開徐碧各姓族譜,當地人出過不少讀書人、義士。比如黃氏,黃維藩咸豐八年(1858年)倡築城牆,以御盜寇。咸豐三年到八年,寇賊擾亂盤踞洋溪,黃維藩長子黃昌緒倡首剿匪為炮所傷,時年37歲,咸豐十年被旌獎“義民”並賜額。黃維藩四子黃昌綬(學名作霖),光緒恩貢元,例授恩進士外翰林侯選直隸州正堂。黃佔鰲(昌接),黃維藩的侄兒,光緒恩貢元,光緒《黃氏族譜》是他主筆。

莊氏清代也出了不少人物:珂亭公“購木榕城善運籌,涉水跋山成駿業”,授榮五品;還有莊新綸、莊新級、莊新維等國學生。光緒《莊氏族譜》是邑稟生莊維新修的。民國時莊增耀1947年曾任三元縣代理縣長,於1991年過世,時年83歲。

陸家原先人口也不少,田產很多,曾賣地給剛遷來的外姓。其先人號稱三代不要“斗笠、蓑衣”,但後來敗落,現餘兩戶。

莊國有說,曾有位進士給莊氏送了一塊匾,但先人將匾掛在門外,結果後來就沒人中進士,破“四舊”時這塊匾被燒燬了。

7 古水渠與古樹

本報記者蘇詩苗2014年1月6日曾報道《三明虎頭山上發現清代水渠!曾經滋養著廣大市民》:2013年姜氏宗親在虎頭山洋山村洋山橋下,發現一塊清代水渠源頭碑石,上刻“乾隆五十四年造,捐首姜德隆、林子恆仝立,各田主捐用仝立”。

姜德隆正是姜裔聯的爺爺,“茂公,如明公子,字德隆,號松軒,沙邑職員,乾隆丙寅年生,嘉慶乙亥年卒,壽七十”。他“好善樂施,每逢年飢,谷必減價……龍安橋壞,奮然唱(倡)首捐重金……躬膺九品……”

乾隆54年,公元1789年,姜德隆46歲,倡修此渠。

姜源祥說,這條水渠叫花坪渠,蜿蜒幾公里,直通到東新五路口,供應給列東與徐坊作為灌溉、生活用水使用,以前村裡每年都會安排人疏通渠道。

過去,徐碧村有3000多畝土地,大多種稻子,還種點小麥。花坪渠沿線有兩輛大水車供村民碓米,一輛在現在的東新五路,是姜家的;一輛在現在的時代錦園,屬於黃家,村民挑著穀子、麥子上去碾米磨面,水車很大,一輛可舂十多臼米,水碓直到上世紀60年代用電了才停用。

徐碧村民用竹管從花坪渠引水到村裡,村裡有兩口井(當地稱“水櫃”),家家戶戶到這挑水。1981年,徐碧村安裝了自來水,飲用水不再用渠水,但三明重機廠等生活用水,還引自花坪渠,直到前些年三重機整體搬遷,現在渠身因停用而荒廢,隱沒在虎頭山的山野中。

老薑說,其中一口井邊有坡通向河邊的西門。這裡叫水嶺,以前渠水不夠用時,村民就順著水嶺通過城門,到河邊挑水,河邊有一株大榕樹,很大,七八個人才能合抱。“下河划龍舟,也經過這裡。上世紀九十年代河邊修路,路基填了3米高,大樹就死了,樹樁也沒了。”


三明生活 | 徐坊堡往事,市區最後一個未改造的“城中村”

徐坊堡西門水嶺通往沙溪河。

不遠處河邊還有一株大樟樹健在,樹上有《福建省古樹名木保護牌》,“樹齡135年,保護等級二級”,是2015年12月市政府立的。這株大樟樹1994年修205國道時得到保護,立在路中,成為三明一景。近年由於樹根泡水,有枯萎跡象,去年底有關部門派人專門挖開根部,建起防護框架,堵住漏水的下水管,給古樹透氣、掛瓶,現在古樹又有了點綠意。

8 古廟與老人樂園

過去,徐坊除了各姓宗祠,還有文昌宮、太保廟等。太保廟在北門,1982年原址建成徐碧村部。堡外東北方向還有“致祥祠”,是黃維藩、黃佔鰲於同治辛未年(1871年)修的,現在變成了東新小學操場。

徐坊堡的東面是田野,山岡上有永安堂。1958年,三明重工業基地建設拉開大幕,11月,三明冶金機械廠(重機廠)破土動工,永安堂被拆除。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徐碧村民在丹蓉後山重建永安堂,現在這裡集中了村裡的廟宇。

這些年,徐碧姜氏、黃氏、莊氏的宗祠得到維護,被梅列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列為理事單位,成為當地人慎終追遠的共同家園。

1990年,徐碧村村民集資建設了村老人樂園,佔地300多平方米,有3層樓,至今還是村裡最好的建築。牆上的大理石鐫刻著“徐碧老人樂園”六個大字,落款“庚午年秋,凌青題”。徐碧村老村主任吳炳鋒說,凌青,原名林墨卿,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第五代孫,新中國外交元老,1980年任常駐聯合國代表,1990年應市政協邀請為徐碧村題字,時任福建省政協副主席,2010年逝世。(本文部分資料據《三明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