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心想事成是宇宙法则

稻盛和夫:心想事成是宇宙法则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内心时就会失败。

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那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

在前文中,我阐述了有关人生和事业的方程式,其中讲到“思维方式的数值范围是从-100到+100”。

而我在“心想事成”的条目中所讲的内容,其实与方程式中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换言之,心态决定了人生

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

”。这不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可知识分子往往不太相信这种观点。

我已经反复强调过,“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我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

或许一些知识分子会反驳我的观点,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逻辑和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而要把它理解为宇宙的真理及法则。如果对它横加否定,则我努力讲解的“人生方程式”和“心想事成”的道理也就无从谈起了。

佛教教义中有“因果报应”之说。

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我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佛教中的“业(Karma)”即因果报应中的“因”。

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

换言之,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恶念。这便是释迦牟尼佛祖向世人开示的真理。中村天风先生也曾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抱有阴暗的念想”。我对此无比赞同。

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我们常说“德”,简单来说,所谓“”就是“心怀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体谅他人、帮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所以说,“拥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并非成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够坚持一生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就是一个有德之人。

算上死后世界,因果报应则完全成立

然而,虽说“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正因为如此,即便我再怎么拼命强调“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和理解。恶念并非立刻能结出恶果,善念也并非立刻能结出善果,因此世人往往对“因果报应”之说难以信服。

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因果报应大致上是灵验的。上了年纪的人可以以20年、30年的跨度,来回顾自己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人生轨迹,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审视别人的人生,看看他们过去如何,现在又如何。

有的人幼时命途多舛,中途命运好转,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从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毕业踏上社会后,却整日辛劳、吃尽苦头。每个人的人生可谓千差万别,但只要以一定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短则10年,长则30年,心态与结果往往相符。

因此,我之所以强调“心想事成”,并非想宣传“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论,而是倡导大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总之,如果纵观人的一生,就能明白“心想事成”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即便观其一生,某些人似乎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因果报应。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分毫不差地印证因果报应法则,大家势必都会信服和理解我所讲的道理,可现实并非如此,因此不少人对我的话表示怀疑。

对此,我曾苦恼不已,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大家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就在我苦苦思索时,一本书为我解了惑。它就是《西尔弗·帕奇的灵言集》。书中写有这样的内容:

心之所思所想,会在现实中呈现。


对于这种说法,想必各位都表示怀疑,但这的确是真理。


在肉身存活的现世中,即便因果报应不成立,但如果算上我目前所在的死后世界,真可谓是报应不爽,丝毫不差

这简单的两三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的确,在这个世界中,并非所有现象都遵循“有因必有果”的法则。有的恶人身居高位、专横跋扈:有的好人生活艰辛、坎坷重重。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好人所受的辛苦磨难其实是上天的考验只要通过考验,便能取得巨大飞跃,从而度过精彩美好的人生

同理,虽然一些恶人看起来飞黄腾达,一帆风顺,但势必会招致灭亡。虽然有的恶人似乎“逃过了报应”,但按照西尔弗·帕奇的说法,如果把“死后世界”计算在内,因果报应便丝毫不差。

我认为,这便是世间的法则。

延伸阅读:心想事成的条件

下文节选自《成功的真谛》第五讲——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作者 | 稻盛和夫窦少杰

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你在心中描绘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的法则”

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是我们思考如何度过人生时的一个大前提。因为一颗美好的心灵,特别是“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的思想,就是这个宇宙本身的意志。

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

1

只是“希望如此”还不够

我在前面谈到内心描绘的情形会成为现实,不过如果只是内心希望如此,是不会成为现实的

事实上,我们内心描绘的现象有时能实现,有时却实现不了。实现的人就相信这种说法,没实现的人就会反驳说:“你说什么呢?!如果都能心想事成,螃蟹就不会横着走了。”

有人能实现,有人实现不了,只能说明这种说法不科学

所以如果大张旗鼓地宣扬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新兴宗教,就会有人说:“那家伙说的都是骗人的吧。”

如果只要心里这么想,结果就一定会如此,那么,把方法告诉大家,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也就相信了。

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2

意愿必须“强烈”、

“持久”、“发自内心深处”

为什么大家不能心想事成呢?

我感觉,要想让内心描绘的情形成为现实,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这个条件应该是内心的意愿必须非常强烈,而且非常持久

只有内心的意愿强烈而持久,才能表现为外在的变化。

想法必须发自内心深处。这意味着内心的意愿非常强烈:“无论如何都要这样。”而且,这个强烈的意愿必须持久。我想,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意愿让我们心想事成。必须毫不怀疑,心无杂念。

“结果会不会是这样呢?要是这样的话就能赚到钱了。”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意愿,也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了。自己从内心深处就不相信的事情是不会实的。只有始终坚信,内心的意愿才能成为现实。

3

把美好的意愿描绘出来

回想起来,京瓷公司就是依靠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创办起来的。公司成立之初建在京都的西之京原町,资本金300万日元,吸纳了7位志同道合者和20名初中毕业生。

晚上,我和7位同人边喝酒边给我们自己鼓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京都西之京原町第一的企业,接下来会成为中京区第一的企业,然后成为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的企业。”

当时企业的资本金只有300万日元,刚刚租借其他公司的仓库建起了工厂,我们就说出了“建成全球第一的企业”这样的豪言壮语。

像梦话一般,我们接二连三地说出“西之京原町第一、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愚蠢至极,而我们自己却一脸认真地相信“一定能做到”

缺乏热情的人可能会想:“真是痴人说梦啊!认清现实吧!”在旁人看来连“西之京原町第一”这个目标我们都不可能实现,更别说“全球第一”了,可我们自己却是认真的。

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意愿之中。要想使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有如此强烈的意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心想事成。我认为这是实现内心意愿的根本所在

那么,是否只有强烈的意愿就足够了呢?我感觉似乎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条件,这就是

在内心把美好的意愿描绘出来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经营者的经历中看到,不少经营者接二连三地遭遇破产之类的倒霉事。政治领域也有类似事件,比如显赫一时的人物走向毁灭。在很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之间仅毫厘之差。

4

意愿的来源至关重要

那么,失败与持久成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无论如何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不过,源于一己私利的意愿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却无法持久

我们的内心有多重性。略加思考我们就会明白,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所谓本能,它是随着我们呱呱坠地与生俱来的。婴儿一出生就渴望吸吮母亲的乳汁,这就是一种本能。

本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它让生为肉体的人类能够保护自己并维持身体的功能。这属于一己之私利,是自我本位的。换言之,这是主观之心。很多人仅凭本能工作,他们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学识和修养日益深厚,高于本能一个层面的理性开始萌发。理性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摆脱主观,从客观的角度把握事物,并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科学产生的源头

比科学更高的层面超越了理论、理性,更加崇高,蕴含着更丰富的精神。我们一般所说的良心,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它高于理性,比如乐于帮助贫困者,还有我们常说的善解人意。

那么,我们在开始时谈到的强烈意愿,来自内心的哪个层面呢?是来自一己私利的本能,还是来自理性呢?

以企业经营为例。

境界略高的经营者可以摆脱一己私利,时刻牵挂着员工的利益:“我自己也想成功,可同时也希望给员工带来幸福。


现在以这么低廉的工资雇用员工,我一定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取更大的利润,让员工尽可能地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正是为此而努力的。”


再高一个境界,思考的问题又会有所不同:“为了使社会更加完善,我要通过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是意愿强烈还不够,意愿的来源也很重要

如果来自本能的强烈意愿是自私自利的,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那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主观之心,是利己之心,因此这个意愿的实现肯定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他们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会和许多人产生摩擦。总之,他们是牺牲周围人的利益去追求自己的成功,这样的行为必定会产生反作用。他们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在反作用下,终将一败涂地。

稻盛和夫:心想事成是宇宙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