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 壹 /

某次,在武汉大学听一位社会学者的讲座。

他说,人性都有极其自我的一面,得学会独处

那时候报纸哥还未脱单,包里装着张楚的磁带《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对理解独处,基本无感。

年岁渐长,读到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19号房间》(ToRoom Nineteen)。

小说里,女主和丈夫深深相爱,住宽敞的白色洋房,生了4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一切合理而幸福。

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多丽丝·莱辛


只是,女主人公一直想要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屋子。为此,她甚至在一家简陋的小旅馆租了间房。每天下午去呆上一阵,什么也不做,就只是呆一阵。


读到此处,心里一顿。

后来,在迈克尔·康宁汉《时时刻刻》(TheHours)中,也看到类似情节:

家庭妇女萝拉把儿子托给邻居,开车进城找了家旅店,锁上房门发了会儿呆。两小时后,她回去接儿子,煮晚餐为丈夫庆生,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年龄不到,看不到小说的核。

有些经历后,才体味到作品透出的

人性关怀




/ 贰 /

某位富二代曾对报纸哥谈及:

“小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有时父亲把车开回家后,会坐在车里发会儿呆。成年后结婚生子,忙忙碌碌中,有一天我在车内,突然就懂了父亲…”


车门是一个分界点。

哪怕幽暗狭小,但一个人静静,一首老歌,香烟忽明忽暗。

躯体和灵魂,都是自己的。

很多人步入中年,拥有了年轻时所向往的名利、地位…,平静下来时,仍然没有满足感。

虽有极致的圆满,却总有一丝缺憾。

无从知道,世间多少人切切地渴望那一间房子。

更无从知晓,又有多少人拥有了那个自我空间。

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 叁 /

“希望每天熬一碗汤,送到老人手中还不会太凉。”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作品《目送》扉页上的话。

一碗汤的距离”。

最早是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家庭亲和理论。

意思是隔代人之间的居住尺度,以送一碗汤不凉为宜。

这是对生活角色的一种兼顾思维。

那,“一碗汤距离”究竟该是多远?

现代都市,还能否有类似的逻辑?

某次聚会,报纸哥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在同样的地段、付出同样的经济成本,两种方案备选”:

A、1套

220平的大平层

B、1套140平的住宅+1套95平的精致公寓

起初,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选B

随后,某位选了B的人说出了他的理由:

140平的住宅,三两间卧房、超大衣帽间、大阳台、明厨、明卫、面积实用的起居室。居家,足矣。


不少人问他:

没有会客厅?没有书房?没有影音室?没有红酒吧?没有茶房?没有琴房?没有瑜伽?没有……那还叫豪宅?


他答,都在95平里面:

不用驾车、无需外出、不用和家人说抱歉、不用担心家宅空间被打扰、也不用担心打扰邻里、不用遗憾小区会所私密度不够……


那方自己的天地,近在一碗热汤之内。

然后,70%的人选了B

性别差异不明显,但以有些家底的人为多。

顶天立地的近郊别墅,正被中心区大平层取代。

而大平层,会不会被这种“1+1”的需求取代?

不好说。

但这种组合,确实受高端人群关注。

那道选择题,已给出了理由和答案。




/ 肆 /

家边一所精美公寓,如同一个风筝。线,拴在家门的框上。

1+1,可以放飞太多集中式住宅无法满足的个性化需求。

这一点上,1+1>2。


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这种居家思路,最难得之处在于:

距离,完美到近乎隔窗相望。

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

不是有社交障碍,而恰恰为了便于社交。

对面是静谧的时光,转身是热闹的生活。

1+1为什么可以大于2?

因为,前一个“1”为共性化需求,已到极致。

除了装修、户型、楼间距、层高、面宽、江景湖景视野、绿植环绕……还有什么?

吃饭睡觉加陪伴,这类需求在豪盘中已开不出更大的花。

后一个“1”,则百花齐放。

×

你想听一张豪放的唱片,担心打扰孩子学习?没问题。

想和朋友们分享你的私藏,家里有保姆。那就在公寓吧。

助理想来当面汇报工作,家里当然不便。来公寓吧。

×

红酒对温湿度太挑剔?没问题,公寓式酒窖,比高端会所更精细。

私人茶会所?当然可以。你有多少饼子,都可以被伺候得好好的。

甚至还可以把那里盘成一间陶艺秘室,专供你一人醉心于童趣。

×

熬夜赶会儿工,家人过来善意提醒你夜深了,交流之间,灵感全无。

孩子练琴时,厨房的备餐声和琴声形成的交响,让TA兴致大减。

你在练普拉提、瑜伽,隔壁房间的电视和游戏声声入耳。

×

全职妈妈是家庭需要,但担心脱离社会?

把工作室就设在公寓吧。

甚至你可把那里当作一个SOHO空间,工作生活,无缝切换。

……

一万种需求,有一万种方式满足。

这一切,都可离宅不离家。

向前一杯酒是个性,

转身一碗汤是天伦。

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 伍 /

1+1,用两套大小不同的住宅实现不行吗?

报纸哥告诉你,不是不行,是不爽。

为什么?

住宅和公寓是两种气场

高端项目中,这是两种不同的物业模式。

有些东西,串了就变味。

住宅和公寓是两种设计

4米5的层高设计,很多功能3米多的住宅难以承载。

住宅和公寓是两种成本

后者的性价比,是住宅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在限购的背景下,

你家还有新增两套住宅的房票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问:

“现在的楼市,同一社区内有1+1的产品吗”?

有!

有合理的需求,一定有合理的供给。

昨天,在豪宅扎堆的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的朋友和报纸哥聊天就聊到了依此逻辑形成的规划:

140平+95平,他们叫“未来男权人居”;120平+75平,他们叫“未来女权人居”。


房企给它们的定位是:

“奢阔住宅+私定会所”

不得不承认,在生活方式、心理调试、社交需求层面,它对成功人士的内心作了很好的呼应。

整个项目通过地上地下连廊相通。

一楼之隔,即可跨进自我的天地。


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效果图)


/ 陆 /

其实,“19号房间”里没有秘密。

有的只是不被打扰的宁静。

哪怕是善意的打扰。

即使什么也不做,独处一会儿。

不是谁的妻子/丈夫,不是谁的父母/孩子,不是谁的上司/员工。

如同车内片刻的安宁,却是人生难得的喘息。

写《19号房间》的多丽丝88岁那年,有天买菜回家,发现大批媒体守在门口,告知她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见她一脸平常,记者们让她多少说点感想。

她无奈又不耐烦地说:“我已经得过太多的奖了。”

一点也没有大赢家的狂喜。

因为,她早已有了自己的那间“房”。

其实19号房间没有秘密,只有自由!

▲中信泰富滨江金融城(效果图)



-END-


×

×

同步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