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個時代風雲的沙皇俄國第一型無畏艦——“甘古特”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戰列艦在俄國與蘇聯海軍歷史上創造了很多紀錄:它是俄羅斯第一級無畏艦,也是蘇聯海軍從沙皇俄國海軍繼承的唯一一級戰列艦,在相當長時間裡也是蘇聯海軍唯一的戰列艦。

日俄戰爭之後,俄國海軍面臨戰列艦極度短缺的窘境。1906年,在設計和性能上有著革命性突破的英國無畏號戰列艦問世,它讓俄國艦隊僅剩的幾艘戰列艦也迅速地過時。“無畏”號的出現也標誌著一輪新的海軍軍備競賽在全世界範圍內展開。

不甘人後的俄國海軍打算為自己爭取四艘無畏型戰列艦,並全部配備在波羅的海,以便在可能爆發的戰爭中與德國人在波羅的海的力量抗衡。俄國人的設想的新型戰列艦:航速至少21節,裝備12門305毫米主炮和至少16門120毫米炮廓式副炮。

“1905年革命”後產生的新杜馬堅持認為海軍需要在行政等方面進行重大改革,沙皇和海軍高層則一口咬定沒有任何改革的必要,於是杜馬便否決了海軍所有的造艦計劃,新型戰列艦也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1908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決定不顧杜馬反對強行推進海軍的重建。這種情況下,杜馬被迫讓步,和海軍達成一定的妥協,慘淡經營四年之久的海軍終於開始重建步伐。由於俄國船廠的設計和建造能力顯得極為不足,因此,海軍部向國內外各大造船廠發起招標。

海軍部對意大利庫尼貝蒂公司的方案很感興趣,但當得知意大利人把120毫米副炮安裝在炮塔中,並且堅持不做修改後,俄國馬上放棄了這個方案。接下來進入俄國海軍眼裡的是德國布洛姆與福斯公司的方案,但俄國人又提出這些戰列艦必須在俄國船廠建造,德國人當然不願意接受,雙方也不歡而散。


俄國海軍部決定利用買下的德國設計按照俄國標準重新修改德國公司的原始設計,波羅的海船廠接受了這個任務。在修改過程中,英國約翰·布朗船廠提供了很多幫助,英國人從那些被否決的方案中發掘出可取之處,其中就包括了庫尼貝蒂公司方案的不少特點。

修改後的設計方案讓人感覺新型戰列艦是介於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一種軍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波羅的海戰列艦”。這個設計方案突出了空前強大的火力:4座三聯主炮塔全部佈置在艦體縱向中心線上。艦體前後各佈置一座主炮塔,舯部佈置兩座炮塔,這與當時意大利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裡號戰列艦的佈局相似。

它的305毫米口徑主炮舷側齊射的火力超過同時期任何一艘英國或者德國戰列艦。設計方案中的戰列艦採用破冰船艏,以便冬季封凍時也能自如地在波羅的海活動。由於使用較輕的亞羅式鍋爐代替此前常用的貝爾維爾式鍋爐,該方案艦的速度同樣突出,航速達到24節,比同時期大多數無畏艦的航速都要高2-3節。


該方案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為了保證高航速犧牲了太多裝甲防護,舷側水線裝甲厚度為229毫米,和同期世界主要戰列艦相比,它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帶都薄了1-3英寸。而從這點上看,它似乎是介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中間艦型。為防止魚雷或水雷給戰艦造成重大損害,該艦採用雙層艦體,並一直延伸到甲板。

新型戰列艦的建造於1909年開始,由於俄國造船廠本身效率低下,加上正在建造的又是一種全新的戰艦,新型戰列艦的建造困難叢生進度很慢,到1910年甚至陷於停頓,因為海軍對於正在建造中的戰列艦在艦體強度和建造工藝方面都不滿意,認為根本無法達到設計要求。

此後兩年,新型戰列艦的建造一直斷斷續續,而在此期間,杜馬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收到了一定效果:造船廠的缺陷得到了改進,海軍糟糕的行政管理體系也終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解決了一系列問題之後,新型戰列艦得以繼續建造。但正是在這兩年中,世界各海軍強國的無畏艦也在飛速發展,英國已經開始建造裝備13.5英寸主炮的戰列艦,從而使俄國無畏艦在開工時所期望的火力優勢蕩然無存。

該級艦四艘均於1911年下水並進行海試,第一艘服役的“塞瓦斯托波爾”號於1914年加入海軍作戰序列,其餘三艘也在當年12月陸續服役。俄國方面一般也把該級艦稱為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甘古特級的服役使波羅的海的實力對比產生極大的變化,戰爭開始時德國海軍在波羅的海只有七艘舊巡洋艦和一些輕型艦隻。但俄國人並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這固然首先與波羅的海海域狹窄、冬季封凍有關,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對馬海峽海戰的噩夢仍然縈繞在俄國海軍高級軍官的腦海中,擔心會在戰鬥中再次損失好不容易才積累起來的實力。

這種擔心促使海軍嚴格限制對新型戰列艦的使用,甘古特級的使用被限定於掩護佈雷、掩護陸軍進攻的側翼等輔助性的工作,戰爭初期沙皇甚至發佈命令,禁止沒有特別命令時使用任何新戰列艦參加戰鬥。這就使得甘古特級在波羅的海的強大威力根本無從發揮。


在一年的戰鬥中,波羅的海艦隊的驅逐艦、巡洋艦和老式戰列艦與德國軍艦進行了幾次交戰,雙方基本勢均力敵,俄國軍艦在火力上的優勢有時甚至還使得自己在戰鬥中略微佔優。1915年8月,一支強大的德國分艦隊加強到波羅的海,這支分艦隊包括了數艘無畏艦和前無畏艦,面對德國海軍的強大實力,俄國人在付出一些損失後明智地選擇了躲避。

1915年9月,德國分艦隊離開波羅的海,甘古特級戰列艦也逐漸更加適於作戰。波羅的海艦隊司令卡寧中將決定派一艘無畏艦出擊波羅的海,但由於“甘古特”號水兵對極其惡劣的食物不滿而譁變,這次出擊被迫中止。直到11月譁變徹底平息後,波羅的海艦隊才得以派出“甘古特”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無畏艦進行一次巡航。

這次出擊遠達果特蘭島,其目的在於掩護里加灣內的佈雷行動,實力遠遠不如俄國人的德國分艦隊根本沒和這兩艘無畏艦打照面,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最大膽的一次出擊以空手而歸告終。戰爭剩下的時間裡,四艘強大的無畏艦無所事事地在港口和掩護佈雷的航線上渡過了這些枯燥的日子。


1917年8月,布爾什維克控制了這四艘戰列艦,並且在1918年1月29日復員了大部分水兵,4月份又把這些戰列艦拖到喀琅施塔得基地閒置起來。但不久,國外勢力支持的白衛軍紛紛叛亂,同時,外國干涉軍也開始在阿爾漢格爾斯克、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託克登陸,局勢的變化讓這些無畏艦開始積極準備戰鬥。

紅海軍的新水兵開始進行訓練並設法使“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能夠恢復到可以作戰的狀態,但積極的備戰工作被英國人中斷了,1919年8月18日,英國魚雷艇CMB31號和CMB88號發射的魚雷擊中了這艘無畏艦,使它坐沉在喀琅施塔得港內的淺水中。它的姊妹艦“波爾塔瓦”號則更加不幸,1919年11月,本來準備保衛彼得格勒的它在涅瓦河上發生火災,前鍋爐艙的大火蔓延到全艦,讓戰列艦損毀嚴重,擱淺於涅瓦河。

沙皇時代的戰列艦大都於1922年-1924年期間拆毀,只有這四艘甘古特級被保留下來,並重新命名,準備作為紅海軍重建的基礎。


其中在1919年火災中損壞的“波爾塔瓦”號一度也被列入保留名單,但經過檢查發現該艦損壞得實在太厲害,沒有太大的修復價值,僅僅把它作為水上兵營使用。其他三艦則陸續開始了整修,“馬拉”號在1922年、“巴黎公社”號在1923年、“十月革命”號在1925年分別重新回到艦隊序列。

從1926年開始,經濟逐步恢復的蘇維埃國家終於能夠逐步開始對海軍的重建,甘古特級剩下的三艘得到了現代化改裝的機會。這次改裝主要是為戰列艦換裝了新的炮管和新的鍋爐,讓它們能夠具備實戰能力,不再只是“港口裡的主力艦”。

1930年,海軍技術的進步讓紅海軍的三艘老戰列艦顯得更加落後於時代,為了保持戰鬥力,也為了積累維修經驗和為建造蘇聯自己設計的戰列艦做準備,蘇聯紅海軍再次對原甘古特級戰列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1931年,“馬拉”號作為第一個開始改裝的戰列艦回到了建造它的船廠——波羅的海造船廠,緊接著的是“十月革命”號。


在三年的改裝過程中,這兩艘戰艦做了相當大的改動:前甲板升高了三英尺,升高以後的艦首有一定的外飄,從而改善了航海性能;前煙囪上端向後彎曲,避免煙囪的排煙影響到艦橋上人員的工作;前桅從簡單的單腳桅改為塔式桅,增強了桅杆的強度,也便於安裝更多光學及電子設備;艦橋增大;加裝了新的火控系統。除此之外,在起重機、水上飛機等細節上還做了不少其他的改動。

1936年,黑海艦隊的“巴黎公社”號也開進船塢,開始與它的姊妹艦類似的現代化改裝。由於海域情況不同,該艦的改裝與波羅的海的戰列艦也略有不同,例如在三號炮塔頂部安裝了一部飛機彈射器。改裝後的戰列艦看起來與它的姊妹艦仍然極為相似。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了。波羅的海艦隊的兩艘戰列艦開戰時正錨泊於基地,“十月革命”號在喀琅施塔得,“馬拉”號在列寧格勒。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兩艦用重炮支援陸軍的拼死抵抗,極盡所能在海岸線附近遲滯德國陸軍的進展。德國空軍調集大量俯衝轟炸機,試圖擊沉這兩艘不斷威脅海岸側翼的蘇聯戰艦。


1941年9月23日,馬拉號被德國轟炸機投下的800公斤重磅炸彈直接命中,年邁的戰列艦遭到重創,坐沉於喀琅施塔得港內淺水處,艦橋、艏樓和1號煙囪基本上都被摧毀。由於列寧格勒局勢危急,陸軍急需支援火力,於是半毀的馬拉號不久又被打撈起來,經過簡單的修理變成了馬拉號浮動炮臺,用它剩餘的9門主炮支援陸軍抵抗德軍的進攻。

1941年9月16日,“十月革命”號被派往執行對德國海岸陣地的襲擊任務,襲擊過程中捱了幾顆德國的150毫米榴彈炮彈。但好運氣並沒有一直陪伴著它,1941年9月21日,德國空軍JU87投下的炸彈近距離命中了“十月革命”號,加上連續被150毫米炮彈擊中,連續受損的老戰列艦不得不進列寧格勒的船廠維修。

縱觀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戰列艦沒有在海戰中擊沉過德國的任何軍艦,305毫米主炮的炮彈絕大多數都落在德國陸軍的頭上,戰艦在大多數時間則停留在港口裡。這樣的經歷對戰列艦而言實在不太值得誇耀。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例如陸地作戰的失利讓紅海軍喪失了大部分基地和港口,德國空軍的威脅等等,但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斯大林與一戰時期的俄國海軍將領一樣,擔心這些大艦在戰鬥中遭到損失,認為蘇聯海軍無法承受這樣的風險,從而寧可讓這些具備相當威力的武器在港口裡虛度光陰。

標準排水量23400噸,滿載排水量25850噸;181.2米,艦寬26米,吃水8.4米;25座亞羅式鍋爐,4座帕森斯式蒸汽機;航速24.6節,續航力5000海里/10節;編制1149人。

4座三聯裝305毫米/52倍口徑炮;副炮16門120毫米/50倍口徑炮廓炮;高射武器2門76毫米高炮;4門47毫米高炮;8挺高射機槍;魚雷4座457毫米魚雷發射管。

主裝甲帶170-227毫米艦首127毫米艦尾102毫米;內裝甲帶首炮塔與尾炮塔之間76-102毫米舷內裝甲279毫米;甲板76毫米;炮塔254-305毫米炮廓127毫米;指揮塔254毫米。

甘古特(1911年——十月革命(1925年5月27日);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911年)——馬拉(1921年5月31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沃爾霍夫; 塞瓦斯托波爾(1911年)——巴黎公社(1921年3月3日)——塞瓦斯托波爾; 波爾塔瓦(1911年)——米哈伊爾·伏龍芝(1926年1月7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