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三国、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印

汉初官私印章基本上沿袭秦代旧制,后来才逐步有所改变。秦印,一般有边栏,有界格,所用文字主要是小篆,虽然纳入方格,但笔意多取圆势,有时还带先秦时代大篆的风格。西汉中叶以后,印章基本上已不用边栏界格,文字逐渐向平方整齐一路发展,笔画多带隶意,与说文不尽符合,端重丰腴,填满字格,当时也称为“缪篆”,取其结体绸缪缜密之意。

汉印,在印章史上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汉代享国年代较长,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自然更加完备。作为表征统治阶级法权的玺印,在汉武帝时代已经订出一整套的体系,什么名称、质料、钮制、绶色,都有一定的等级。《汉旧仪》所载关于诸侯王、列侯、丞相等各级官吏的印章制度,除质料、钮制外,还有名称的规定:

汉、三国、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印

以上大约是汉武帝元狩年间的定制。印文字数未说到,通用的都是四个字。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印章以五字”,那时才有五字印章,传世汉印如“广武将军章”、“校尉之印章”(见图10、图12),汉封泥如“丞相之印章”、“御史大夫章”(见图11)、“武都太守章”,都是武帝太初以后新颁发的印章。

西汉时代这一整套的印章制度,一直沿用下去,中间如王莽执政时期,虽然曾经有过一次名义上和字数上的改动,但不久就恢复旧制度,并没有大影响。魏、晋易代,这一制度也没根本性的变动。因此汉印这一个体系,在我国历史上足足沿用了六、七百年,直到晋代逐渐用纸来代替竹木简,封泥失去了作用,都改用印色,到那时印章制度才起了大变化。

汉、三国、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印

三国、两晋官印的式样,完全沿用汉代旧制,只是官名有改变,印文笔势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稍有差异。汉印文字风格浑厚,魏晋以后渐趋单薄。历来论印章的都有同样的看法。这不是我们存在“厚古薄今”思想,理由是篆隶的应用,汉代人民有一定的基础,魏晋以后真行草书盛行,很少人学习篆隶,印篆书写技术自然退步。同时,研究古文字学的人日渐缺少,六书原则很少人懂得,印篆中杂参隶楷,随便变改笔画,这一情况大致与南北朝碑版文字离奇变化相似。那也是文字发展的一定趋势,不足为怪。

传世三国、两晋官印和封泥,数量也不在少数。今天确实可知属于三国时代的,如魏国的“关外侯印”、“魏率善氐邑长”(图1-2);蜀汉的“虎步司马”;属于晋代的,如“亲晋羌王”(图3)、“京兆郡开国公章”;属于南北朝的,如“南乡太守章”、“梁博士印”。有些官印,还不易很快考知它确实属于哪一时代。

汉、三国、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印
汉、三国、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印

古代官印,佩在身上,既用它来封财物和文书,也用它作为装饰品。卸任时候,并不上缴,也不移交,把它佩带回家,死后随即殉葬。这与隋唐以后官吏交代制度不同。东晋安帝时,孔琳之奏请“官用一印”,就是反对这一制度,主张前后任移交印章,不另刻铸,可以节省经费。但这一建议当时并末见采用①。

私印,不似官印那样,在历史上有职官制度可考查,所以鉴定时代较难。龚自珍说:“官印欲其不史,私印欲其史”②。意思是说,官印最好是历史上没有这一官名,可以补历史的缺载,这一官印更有价值。私印上的姓名最好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这一私印更有历史价值。传世官印出于历史记载以外者,我们所见比龚自珍更多。私印人名,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倒不多,《汉晋印章图谱》有“卫青”、“贾山”、“郦商”、“公孙弘”等印,那是十分珍贵的。不过研究分析这件事是考古学上的事,这里只提一提,不多谈。

这一时期的印章,还有几个特点:一、钮式种类的加多。二、两面印、子母印等新形制的通行。三、镀金镀银印的出现。四、印文或用一种花体,笔画屈曲缠绕,或说就是王莽时官定六书之一的“缪篆”③(图4。图5“【左“纟”,右“捷”字右部分】伃妾【左“女”字旁,右“肖”字】”亦此体)。

汉、三国、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印

《三国志•魏志》卷九《夏侯尚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有印工杨利,印工宗【上“卷”字上部分,下“介”字下部分】(亦见《太平御览《卷683引《相印书》)。这是我们今天仅能考见的比较早期的两位篆刻家的姓名,非常难能可贵,可惜他们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或者虽然流传下来而不知道是哪一件。今天谈三国印,必须特地提出来 (“【印学讲堂】秦印”篇中说到秦受命玺,李斯篆,王孙寿刻,不足信)。从这里知道,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创造过大量的精美的印章,绝大多数人姓名都被埋没了,那是多么不平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