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王”三个字,蕴含丰富中国上古史

“皇”、“帝”、“王”,简单的三个汉字,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上古史。

“皇”、“帝”、“王”三个字,蕴含丰富中国上古史

关于“皇”。

许慎《说文解字》对“皇”的解释是——“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这是指的三皇五帝的三皇。

近现代的学者,说许慎的这个解释没说到根儿上。甲骨文中,已经有“皇”字。清末民初的学者汪荣宝,根据其笔势变化推及笔意,认为“皇”是祭祀时戴的一种冠。他见到过甲骨文了。

《礼记.王制》说:“有虞氏皇而祭,夏后氏收而祭,殷人冔(xū)而祭,周人冕而祭”。皇、收、冔、冕,都指祭祀时戴的帽子。 皇,本义是由羽毛装饰的帽子;祭祀时还跳一种“皇舞”,也是戴着羽毛装饰的头冠。陆宗达老先生,师从章黄,对此有详细考证。戴着羽毛装饰的头冠祭之祀之,舞之蹈之,这种场面,在上古氏族部落时代,是很可以理解并能想象出来的。

因为“头冠”有自上覆下之意,因此被引申为只有屋顶,没有四壁的房屋。《汉书》曰:“列作堂皇上”,颜师古注说:“室无四壁曰皇。”“皇”、“广”皆为屋顶,于是,皇才有了大的含义——

许慎《说文》中的解释,是绕了一大圈之后的结果,不是“皇”的本义。

那么皇,是如何与“国家”的最高权利联系在一起的呢?后面再说。

“皇”、“帝”、“王”三个字,蕴含丰富中国上古史

关于“帝”。

许慎《说文解字》说:“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统治天下的名号。这个解释也没说到根儿上。

甲骨文中,也有了“帝”字。徐中舒先生说:帝,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徐先生认为“帝”字的含义是:“一,帝为殷人观念中之神明,亦称上帝,主宰风雨灾祥及人间祸福。二,殷先王称号”。陈梦家先生说,甲骨卜辞中的“帝”,有三种用法:“一为上帝或帝,是名词;二为禘祀之禘,是动词;三为庙号的区别字,如帝甲、文武帝,名词”。徐、陈二位先生说的其实没区别,只是徐先生反倒把“帝”作为祭祀的最本义漏掉了。“帝”,是天帝或帝,因此《尚书》说:“帝,天神也”;又是祭祀天神的祭祀活动;还是先祖,通过庙号具体体现。

“皇”、“帝”、“王”三个字,蕴含丰富中国上古史

为什么要把先祖与“帝”联系在一起?第一,是因为那个时代,认为先祖大多“感天而生”,比如商祖的祖先契,就被说成“玄鸟生商”,这一方面与母系氏族社会习俗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上古图腾崇拜有关。第二,陆宗达先生考证,这与氏族社会由部族或部族联盟首领“领祭”有关,他说,早期头戴插羽毛的“皇冠”领祭的首领被称为“皇”;后来主持禘祀的首领也被称为“帝”。这应该是最早“皇”和“帝”称呼的由来;也应该是“三皇五帝”说法的最早源头。

关于三皇五帝,人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不过,能见到的古文献,提到“三皇五帝”的,并不多。《周礼.春官.外史》说:“掌三皇五帝之书”——这是指像司马迁那样的史官。 关于“三皇”具体指谁,始终没有统一说法,其实,不妨理解为是上古时期原始部落的杰出首领。“五帝”,由司马迁收入了《史记》。尽管记叙并不十分详细,但是其从读到的文献,以及亲身的考察,他认为“五帝”是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对于“三皇”,司马迁只字未提,看来他认为不足以作为信史书写。

“皇”是部落领袖,这已与身份地位联系在了一起;“帝”不仅是领祭之人,还称为庙号,就已经和权利做捆绑了。这和后来皇帝的庙号称为“宗”是一个道理。《说文》曰:“宗,尊祖庙也。”

“皇”、“帝”、“王”三个字,蕴含丰富中国上古史

关于“王”。

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现在的不少学者,认为许慎错了,这是跟着他的老师董仲舒,拍汉武帝的马屁。是否怕马屁先不说,但许慎对“王”字的本义,确实没解释对。

“王”,甲骨文中亦有此字。学者们确认,其与金文和籀书中的“王”,可看出笔势演变的连续性。王字,最初是“斧头”的象形,它和“戉(yuè)”是一语之变。戉,是带柄的斧头。最初,王和戉同为一意——作为兵器的带柄斧头;然后,“王”字转义,引申为权位和权力。

《礼记.明堂位》云:“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yǐ)南向而立。”明堂,是周朝对太庙的一种叫法;斧扆,是画着斧形的围屏;斧形,标志着王位。 许慎对“戉”的解释里,引用了《司马法》的记载——“夏执玄戉;殷执白戉;周左仗黄戉,右秉白旄”。这里的戉,也是代表王位。亦可见王戉相通。

殷墟的妇好墓,出土了两件青铜戉和若干玉戉,青铜戉分别重8.5和9公斤;多件玉钺各有大小。这些戉,作为权位和权力的象征物的可能性,远远大于作为武器用于作战的可能性。

王和戉,最初的本义,是指带柄的斧头;然后引申为权位和权力;再然后就引申为一种统治地位了。

“皇”、“帝”、“王”三个字,蕴含丰富中国上古史

关于“皇”、“帝”、“王”称谓的变迁。

1,现代的不少学者,认为司马迁记载的“五帝”,属于重要的文献历史。学者们认为,当时应该是部落氏族时代,或者叫“方国时代”。之所以称帝,一是因为他们是氏族祭祀的主祭人,这在前面说过了;二是秦汉以后,已经形成了以帝王相称的“语言环境”。如果三皇确实存在的话,也是在更早更原始的部落氏族阶段,他们头戴“羽冠”,如印第安人一般,也是可以理解的。

2,夏朝的资料太少。但司马迁在《夏本纪》中称夏代君王为帝,这正如前述及,属于“语言环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夏后氏的称呼。司马迁亦把禹的儿子启,称为“夏后帝启”。许慎《说文》对“后”的解释是:“后,继体君也。”本来是指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比如禹死后,他的继承人叫后益。禹的儿子启把后益干掉了,就自称夏后氏,也是禹的继承人。“后”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后来的诸侯。《尚书.舜典》说:“班瑞于群后”,群后就是后世诸多诸侯。

3,商朝,根据甲骨文可知,第一,对在世的和前几代的“一把手”、“最高统帅”,称“王”,不称“皇”,也不称“帝”。 第二,对先王称帝,如前说到的帝甲、文武帝。

4,周朝,和商代基本一致。

“皇”、“帝”、“王”三个字,蕴含丰富中国上古史

5,到了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开始自称“始皇”,大概是觉得自己功高盖过“三皇五帝”。《史记》说:“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这年是公元前221年。

6,自此开始,以后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皇帝了,一般简称某某帝,庙号为某某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