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的“速”怎麼解

成語“不速之客”,出自《易》。《易.需卦第五》曰:“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不速之客的“速”怎麼解

那麼,“不速之客”裡面的“速”該做何解呢?《現代漢語詞典》說:“不速之客,指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速:邀請)。”《新編實用成語詞典》說:不速之客中的“速,邀請。不請自至的客人。”這是現在通行的解釋了。對嗎?這個解釋不能說沒有依據,但未必就準確。

因為,直到許慎生活的東漢,尚無“邀”字,遑論數百年前的《易》、《象》之時了。《說文解字》收錄了10516個漢字。許老先生窮其一生,應該是把當時幾乎能蒐羅到的漢字都找來了,不太可能專門把“邀”遺漏了。以當時還沒出現的“邀”來解釋“速”,顯然武斷了——其中時空間隔過大。

不速之客的“速”怎麼解

“邀”字的出現,當不晚過隋唐。房玄齡等人所著《晉書.陶潛傳》說:“王弘令潛故人齋酒於牛道,邀之”——讓老朋友設酒宴邀請陶淵明。李白詩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個字,應該是從“徼(jiào)”字分化而來。“徼”與“噭(jiào)”同源——“噭”是“呼叫”;“徼”引申為“徼求”,有“召”的含義。《說文》對“召”的解釋是“呼也”。

古人解“速”字,確多有釋為“召”的。《詩經.小雅.伐木》曰:“既有肥羜(zhù),以速諸父”——翻譯成白話文是——“既有肥嫩小羔羊,快召呼叔伯來品嚐。朱熹的《集傳》注曰:“速,召也。”《左傳.隱.三年》說:“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不順勢而為,反而逆勢而行,必然召禍。君王須要除禍,召禍是無論如何不可以的。宋代的《集韻》,對“邀”的解釋也是“召也。”南朝的《玉篇》,對《易》中“不速之客”的“速”,解為“召也”,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速之客的“速”怎麼解

現在把“速”解釋為“邀請”,其邏輯是這麼來的——“速”有“召”的含義,“邀”分化之前的“徼”也有“召”的含義,所以,“速”就是“邀請”——這個彎兒繞得有點大。但問題在於,古人憑什麼說“速”即“召也”?這才是關鍵。

許慎《說文解字》對“速”的解釋,只說了“速,疾也”,絲毫沒提到還有別的含義。如果“速”可以和“召”搭上關係,必是假借或通假。好在段玉裁在註釋中說,老許對“速”的這個解釋,來自《爾雅.釋詁》;《公羊傳》裡,“速”寫做“遬”;“速”有穿戴整齊見所尊者的含義(請注意,不是召而是去見)。但段氏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假速為肅也”——“速”和“肅”相互通假。

“肅”的含義是什麼呢?還按許慎的解釋,“肅,持事振敬也”,“戰戰兢兢也”。段玉裁注曰,肅,按照《廣韻》的說法,是“恭也,敬也,戒也,進也,疾也。”段玉裁在這裡再次說到,“肅”與“速”有通假關係。

不速之客的“速”怎麼解

進一步說,“速”和“召”沒有什麼關係;那麼“肅”和“召”有沒關係呢?還真有點兒。

“召”,甲骨文裡已經有了這個字。徐中舒先生的解釋是,“表示主賓相見,相互紹介,侑於尊俎之間”——表示一種“持事振敬”的態度和禮儀。這個含義,恰恰和“肅”的含義相同。按照這個分析,能不能把“速”解釋為“召”呢?可以,這接近互訓的方法。但問題又來了,“召”字互訓的是“肅”而非“速”。

所以,“不速之客”的“速”,本為“肅”的通假更說的通——“不肅之客”。

不速之客的“速”怎麼解

訓詁學中有一個重要方法,叫“據文證義”,就是根據上下文來確定一個詞的準確含義。按照這個原則,聯繫《易.需》的上下文,才更說的通——“陷落到險惡的深穴之中,有三位不恭不敬的客人來了,恭敬地招待他們,最終將獲得吉祥”。這種解釋,比“不請自來的客人”更貼切和有意義。所以,古人把“速”訓為“召”,也是在從“持事振敬”的含義上來理解的,並非“呼也”,更不是後來很長時間才出現的“邀請”。

可以總結一下——“邀”是在“不速之客”這個成語出現千多年後才有的字,把“邀”和“速”直接配對兒未免牽強; “速”也很難直接與“召”聯繫在一起,必須經過“肅”這個中間環節;“速”和“肅”有通假關係。為什麼不能認為本來就是“不肅之客”呢?而且,這三位客人,其實是邀請來的還是自行來的不重要,如果真對主人有幫助,不請自來的客人又何妨?真正讓主人煩惱的,是那種不恭不敬的客人。這句話是說,對很煩人的客人,如果還能很好地招待他們,那必會大吉大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