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八月一日,盛夏的成都氣溫特別涼爽,沒有炙烤的驕陽,沒有暴雨的滂沱。鐵五師二十三團老兵歡慶“八一”建軍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老兵座談會在這個涼爽宜人的溫江華亨酒店隆重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80位鐵道兵老首長、老領導、老戰友匯聚一起,雙手緊握著、相互擁抱著,相互歡笑著,暢談鐵道兵的光輝歷史、豐功偉績,共敘鐵5師23團的創建史、發展史、輝煌史和戰友分別幾十年的戰友情、離別情、思念情。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鐵道兵23團老首長老領導與演職員工合影留念

會議主題“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傳承軍魂 砥礪前行”會標,亮麗而醒目,嘹亮而又雄壯的“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的《鐵道兵志在四方》的歌聲更是溢滿了整個會場,熱鬧而又濃厚的氣氛,戰友分別幾十年的濃濃情誼,知心話語說不完的感人場面,寫滿每個老戰友那滿頭銀髮、滿是皺紋、滿是胡茬的臉上。

觀看電影《芳華》重溫火紅年代、流金歲月和逝去的青春芳華;老戰友的拉歌比賽更是把整個慶祝活動推向了高潮。歡笑聲、鼓掌聲、尖叫聲、歡呼聲匯聚成歡樂的海洋,潮水般地湧向會議大廳。晚上,主辦單位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三公司員工自編、自導、自演的“土特產、原生態、綠色食品”文藝節目,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氣氛濃厚,精彩紛呈, 讓所有老戰友讚不絕口。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原鐵道兵23團政部主任肖建光在致辭中特別向年輕員工推薦了一個人一本書一首歌要求傳承好鐵道兵精神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第五師第二十三團,1946年2月始建於山西省河曲縣陸谷,成立時是晉綏軍區獨立第五團。解放戰爭時期曾戰鬥在綏遠南部、山西北部、陝西北部等地。1948年2月-1949年10月參加了忻州戰役、晉中戰投、太原戰役、扶眉戰役。太原解放後,經過簡單戰地休整,南下四川省執行剿匪和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任務,繼開赴甘肅省甘谷縣進行休整、訓練、學文化和整黨。1952年底離開甘谷縣城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進行龜(城)至球(場)的新建鐵路施工。1954年5月由朝鮮回國,參加修建東北小興安嶺的湯林鐵路12公里。1954年10月承建鷹廈線福建省境內武夷山的1460米的大禾山隧道施工,隧道進度和工程質量受到了鐵道兵領導和機關的好評。1956年7月承建了來福線福建省武夷山區東側谷口至彎口段的15公里鐵路建設任務。1958年8月參加貴昆線鐵路建設,承建以隧道施工為主的丁家村至扒挪塊20公里工程任務。1963年8月-1966年5月,在貴昆線建設中,承建了長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工程。1963年12月,根據上級指標,抽調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參加中(國)老(撾)公路建設大會成,先後完成兩段線路的修築任務。1966年5月-1971年11月,參加了成(都)昆(明)線鐵路建設,承擔了花壇隧道至三堆子出口隧道及橋樑施工任務,先後修建了手攀巖隧道及中橋,花壇隧道及中橋,牛坪子中橋,青龍山隧道1號、2號、3號、4號及1號2號中橋,倮果隧道,渡口礦山專支線,朱家堡三座半隧道。1971年2月,從四川渡口礦山專用支線工地,移駐在陝西省句陽縣境內一個山村,擔負襄渝線的長河壩、前灘、溝巖三座半隧道和大磨溝大橋的工程任務,創造了連續5個月成洞50米的好成績。1974年4月,進駐海拔高度3200米的新疆天山腹地,承建南疆鐵路6152米奎先隧道,1978年5月1日,歷時40個月,打通奎先隧道,為全線通車爭取了時間。1981年年初,鐵道兵五、六師合併,接管了原六師三十團的全管段自奎先達坂至和靜縣的全部收尾工程和道渣場,1983年4月整個管段全部交付運營。1983年4月-1987年年底,擔負山西南同蒲臨汾至柴莊段複線鐵路37.8公里,3個車站,3個區間改造工程施工任務。

1964年8月,黨中央要求貴昆鐵路必須在1966年修通。鐵道兵第五師承擔了貴昆線上位於六盤水境內最長的梅花山隧道施工任務。全長3986米的隧道要從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過,被稱為貴昆鐵路的咽喉要道。隧道自蜈蚣嶺至觀音巖大橋,位於烏蒙山區,要通過5個大斷層,地質情況相當複雜,有堅硬的花崗岩石,有濃度特大的瓦斯地段,有煤層、暗河、天然大溶洞等等。隧道曾在1959年破土動工,後因改變線路走向而停工,1964年8月1日正式開工。擔負具體施工的鐵道兵第二十三團全體官兵,為早日攻克梅花山隧道這個堡壘,加快“三線建設”施工步伐,在施工過程中,全體官兵根據各種不同的地質情況,在施工方法上採取按段落進行全斷面開挖、上下導坑開挖和臺階式開挖等工藝。為防止瓦斯爆炸造成傷亡事故,將士們在施工機械機具上安裝防爆設備,在洞內安裝防爆報警裝置,這種創新當時在全國、在全軍是獨一無二的。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原鐵道兵23團政治部副主任陶福星在向所有年輕員工講述鐵道兵23團那過去的故事。

1964年10月7日至12日,鐵道兵第五師黨委召開擴大會,傳達中央軍委七次辦公擴大會議、鐵道兵黨委會議精神,提高部隊對加速西南鐵路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為貴昆線施工大戰打下了思想基礎。1964年12月,梅花山隧道單口月成洞117米,1965年1月,月成洞102米,受到國家經建委和工交政治部的通電錶彰和祝賀,稱“這是我國鐵路隧道施工上的一個大進步”。1965年9月,隧道出口平行導洞掘進中遇到暗河,洞內湧水量很大,每晝夜最大用水量達5.4萬噸,給施工造成很大困難。23團的指戰員們知難而進,採取排堵結合等綜合整治辦法,征服了洶湧的地下水,施工進度不斷刷新紀錄,使雙口平均月成洞達213米,單口月成洞最高達400米,創當時全國隧道施工最高紀錄。經過1年半的艱苦奮戰,提前於1966年2月20日完成隧道全部工程,為全線提前通車創造了條件。

在梅花山隧道施工期間,鐵道部、鐵道兵領導餘秋裡、王震、劉克、郭維城、呂正操以及昆明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副省長趙建敏等領導同志,都先後到隧道工地看望指戰員,並指導工作。雲貴兩省多次派慰問團赴工地進行慰問。隧道完工後鐵道兵二十三團舉行了隆重的祝捷大會,二十三團被中央軍委授予“隧道攻堅老虎團”榮譽稱號,風槍手蘭貴榮被榮立二等功臣,其他集體和個人還得到了表彰。1955年6月18日,23團的一營一連還被鐵道兵黨委授予“大禾山隧道尖刀連”榮譽稱號。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鮮血澆灌出花開的國度,生死相依只為了那一句承諾”。鐵道兵在35年的戰鬥歷史中,共為國家修建了總長12500多公里的鐵路線,開闢便道、架設橋樑。是修建鐵路長度的數倍以上。在古代的馬幫都無法通過的崇山峻嶺中,鐵道兵戰士開出了一條可以通過施工車輛的便道,無路修路、無橋修橋、無洞打洞。在萬丈懸崖邊上打炮眼,裝彈藥施爆,移山填海修鐵路,是他們撐起了新中國崛起奮進的脊樑。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原工會主席高峰在慶祝活動中致辭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軍人的天職就是奉獻,就是不怕吃苦和犧牲,在蜿蜒數千公里的兩條鐵路建設現場,作為鐵道兵戰士,是沒有8小時內和8小時外的概念,他們的生命是國家的,每天24小時都是國家的,他們為了鋼鐵大道向前延伸,早日建成通車,加班加點,日夜奮戰,一天戰鬥16小時以上是家常便飯。每月的津貼:入伍第一年6元,第二年8元,第三年10元,第四年15元……。從來沒有加班費之說,伙食費是每天5角9分,住的是冬似冰窟,夏如蒸籠的帳篷。在酷暑,橋墩基坑中施工的溫度高達42度以上,在施工中,為補充體能,他們就喝用繩索吊下來的糖鹽水或開水,換班時就在地面休息。在嚴冬,雖然耳朵凍傷了,手和腳凍傷了,但他們仍然滿頭冒汗……。

可是他們每月就只領到幾塊錢的津貼,吃的、住的、乾的、用的,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他們只要祖國一聲召喚,就“背起那個行囊,扛起那個槍”,只講付出,從不索取,這種“不怕死的犧牲精神、不怕苦的奮鬥精神、超越自我的創新精神、不求索取的奉獻精神”與“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胡楊精神,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倍加珍視和大力弘揚。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三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尹智勇代表班子成員向鐵道兵老首長老戰友致敬並致辭

為了傳承好“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櫛風沐雨,鐵道兵前無困難”的“鐵道兵精神”,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三公司廣大員工在向前來參加“八一”慶祝活動的老首長、老領導、老前輩、老戰友致敬的同時還紛紛表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傳承軍魂 砥礪前行,立足崗位,幹好工作,為企業基業常青做出自己積極的貢獻”。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三公司前任執行董事劉牛生對廣大新員工提出新希望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23團老兵歡慶“八一”暨鐵道兵成立70週年座談會在溫江隆重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