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件事,教育界代表委员最关注

2019年3月11日中午12时,本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或建议已截止提交。南方周末根据采访和媒体公开报道,摘录了部分教育界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

2019全国两会 | 这10件事,教育界代表委员最关注

2019年3月1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李涛/图)

1.关键词:“双一流”

加快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实现“双一流”建设规范化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提案)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双一流”建设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评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方面尚显不足,形成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不多,对全国高校综合改革的引领作用尚不显著。

钱锋建议,实现“双一流”建设规范化管理,建立专门的公开网站或网页及时公布和更新“双一流”建设相关信息;摈弃以往过于关注科学研究、“帽子”人才、论文专利等倾向,指标设计要注重“点”“面”结合,系统性评估方案要形成管理操作手册;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大胆改革创新,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推进大学的持续发展。

2.关键词:学位法

建议教育部加快学位条例的修法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大教授周洪宇(建议)

三十多年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今天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国学位领域存在有关概念未界定,学位分类体系不完善,学位评定、答辩、授予程序不够规范,学位管理体制不合理,各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不清、权利义务不对等以及法律责任问题等不完善之处。

因此,周洪宇建议:一、教育部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修法进程,争取在2020年或者2021年提交审议,确保在本届全国人大期间审议通过;二、全国人大责成教育部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抓紧做好学位条例的修改工作;三、建议学位条例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内容与教育法律相协调,同时更名为学位法。

3.关键词:科研创新

“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去创造”

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委员通道发言)

施一公在委员通道上发言表示,国家长期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高等教育迅速普及。西湖大学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土壤之上,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

“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迫切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而这,正是未来我国教育需要发力和突破的重点,也是西湖大学的使命与目标。”

4.关键词:学术不端

联合成立学术不端行为第三方调查委员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全国政协会议发言)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背离科学精神、败坏学术风气、恶化学术生态,危害甚大。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主要还是由当事人的工作单位和机构等负责,受“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在社会舆论不大或上级没有过问时,对于学术不端的调查和处理往往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

为此,王灿龙委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建立科研人员学术信用记录归档制度并适度公开;二是成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委员会;三是强化教育预防手段,加大惩治处罚力度;四是明确学术不端者所在单位的监管责任,查处同时有必要给予单位或其主要领导以一定的惩戒。

5.关键词:留守儿童

加快家庭教育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党组成员邓丽(议案)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流动家庭比例为17.2%,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同龄儿童的35.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单亲家庭的数量为2396万户。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679万双亲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而从未成年人突出问题分析看,未成年人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根源与家庭或者父母的监护密不可分。

邓丽建议,亟须通过加快立法提升家庭教育地位、明确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从制度层面推进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法治保障。

6.关键词:校园欺凌

明晰校方反欺凌责任,给予适当惩戒权

民进中央(提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2017)。我国调查发现,校园欺凌发生率高达33.36%(2016年,针对我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目前出台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但有政策操作性有待加强、学校欺凌治理的权能有限、教师在欺凌防治中角色失当、社会环境对欺凌治理存在负面影响等主要问题。

为此建议,加强对欺凌的不同类型、发生区域、典型危害、监管重点、处理方式、处置流程、权力边界等的多学科研究,提供处理不同欺凌事件的标准模式;明晰学校和教师的反欺凌责任,给予学校适当惩戒权;以学校、教师能否不加隐瞒、切实调查、有效应对、根据实际制定目标并扎实防治的情况及达成的效果为反欺凌治理工作评价标准,且避免家长在欺凌防治中缺席。

7.关键词:校园性侵害

限制有涉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人员准入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提案)

儿童遭性侵、猥亵案件影响恶劣,会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终生难愈的严重伤害。因此,必须加快建立预防儿童性侵的社会综合惩防体系,建立政法、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维一体的工作机制,惩防结合,重在预防,真正有效防范并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施卫东建议,要推进儿童安全保护教育进课堂。建立被性侵儿童一站式问询机制,尽量避免二次伤害。建立被性侵儿童个案跟踪和综合援助制度。检察机关应针对因监护失职或者失误导致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的监护人,开展监护人强制性教育,督促其切实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此外,检察机关应建立起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与人社、教育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曾有涉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限制其从事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关系的工作。

8.关键词:特殊教育

为普通学校设置单独的特殊教师编制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提案)

因普校配套资源不足,部分残障儿童不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支持,面临主动或被动退学的风险。除了特殊教育师资存在挑战,残障儿童在入学环节还面临登记数据不完整、很多地方尚未建立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没有类似机构能够对家长和学校的入学争议进行仲裁等问题。

对此,俞敏洪建议,为普通学校设置单独的特殊教师编制或资源教师编制,并将特教资源教师的职称纳入特殊教育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解决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协同建立开放家长登记端口的“特殊儿童信息系统”,通过入学评估确保每个残障儿童得到合理的、匹配其能力基础和教育需求的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

9.关键词:教师加班

量化教师工作量,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算加班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建议)

目前教师群体有很重的负担:隐性教学时间多,工作时间长;各级各类任务摊派,非教学任务过重等。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对教师奖惩不足等问题。

刘希娅建议,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和量化教师工作量。根据不同学科、年段、岗位的教师工作实际,核算其应当的实际工作时间。按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对核算超过40小时部分作为加班时间,按照事业单位有关加班工资的管理规定执行。此外,在建立逐年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提高绩效工资总量。改进绩效考核评价方式,加大学校层面考核后运用结果进行绩效分配的自主权。

10、关键词:“问题少年”

重视工读学校建设,挽救“问题少年”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 (提案)

未成年人打人“白打”?面对“到底如何才能正确挽救‘问题少年’”的疑问,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认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的制度设计在日渐式微。导致工读学校无法为“问题少年”兜底的主要原因有:一为“三自愿”原则使工读学校失去了强制性;二为工读学校被误读;三为民间机构野蛮生长。

朱晓进建议,尽快重视工读学校建设,将其变为挽救“问题少年”的最后防线:一是建立强制转学制度;二是加强工读学生培养;三是加强学校透明程度;四是严管引导民间机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