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需要培養“歷史感”

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國家,一種民族的使命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文明唯一延續的國家,一個泱泱大國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享受著大國給我們帶來的“豐盛的果實”。但是在現在這個國際化的浪潮中,我們要了解的不單單是我們國家的歷史了,而是這個撫養我們的這個星球的文明歷史。

當代人需要培養“歷史感”

讀歷史我們都有一種誤解就是歷史是有規律可循的,就像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把那些治亂興亡的背後的原因總結出來,然後就可以指導我們此時此刻乃至未來的行動,但是這一點是有問題的,因為在古代變化比較緩慢,一代人的經驗可以給下一代人用,但是現代這種“鑑往知來”已經不成立了。比如說明朝的滅亡是一個政權腐敗的結果的嗎?現在歷史學界的研究就認為,明朝的滅亡和氣候變化中的小冰期有關,和南美洲銀礦枯竭,導致的通貨緊縮有關,這些都是你在歷史書上是見不到的。就像鴉片戰爭之後李鴻章說的那句著名的話“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的政權交替,國興家亡,也比不過當下時間段所發生的世界變局啊。就拿財富效應來說,過去100年的積累,就可能是之前幾千年的總和了。

當代人需要培養“歷史感”

但是吃第八個饅頭飽了,能說之前的七個饅頭沒有用嗎。 那麼讀歷史既然不能預測未來那有什麼用呢?一個著名的歷史學教就告訴我們,讀歷史不是為了知道未來,而是為了理解現實,並對未來保持想象力。歷史感就是回到歷史每一個人,每一代人的但是處境裡去,重新理解那些活過、掙扎過、死掉的人們在當時所面臨的約束下所取得的成就。只有這樣,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的現代文明。

《歷史的教訓》這本書裡一段話 “我們今天所傳承的遺產比此前任何時候都更為豐富。它比伯里克利的豐富,因為包含了他以後的希臘文化精華;比達芬奇的豐富,因為包含文藝復興的其他巨匠;比伏爾泰的豐富,因為包含了全部啟蒙運動的結晶。如果歷史有進步可言,那不是因為我們生下來時比前人更健康,更美好,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降生於更豐厚的遺產之中,被更高的底座托起,以此前知識和藝術的全部成就為基,隨著它上升。所謂歷史,就是這遺產的創造和記錄,而所謂進步,就是它的拓展、保存、傳承和使用。”

當代人需要培養“歷史感”

舉個例子:當你去想買茅臺的股票,你就得了解茅臺的歷史,以及這段歷史凝聚的中國人的共識,你就會做出不一樣的判斷的,就是知道為什麼在白酒消費已經開始下降的今天,茅臺酒的股票仍然堅挺。

人類為什麼會有財富和文明?因為協作。為什麼能協作?因為有信任和共識。共識怎麼達成的呢?是歷史達成的,是在時光中凝聚出來的,所以培養歷史感是很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