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搗美團“後院”!滴滴的護城河與降維打擊

“一天吃四頓,滴滴讓我有車打還讓我有飯吃,而且是吃到撐的那種!”“再胖30斤,滴滴在縱容我成為一個胖紙”……無錫的網友在微博上幸福地吐起槽。滴滴也曬出了自己在無錫市場的成績單:僅4月9日當天訂單就多達33.4萬單。

半個月前,美團打車在上海與滴滴第一次正面交鋒,而這一次滴滴也給了一個漂亮的反擊。畢竟專注於平臺戰略的滴滴早已構建了堅實的護城河,這場競爭並沒有什麼好怕的,可以說是一場勝券在握的“降維打擊”,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運維、技術層面,從打車領域進入外賣行業是從高維到低維競爭。畢竟與運外賣相比,人的位置是實時移動的,難度更大,因此滴滴打車的壁壘更高,外賣行業進入門檻較低,所以說,滴滴進入外賣行業可謂是順勢而為,並不是什麼為了“報復”美團進入打車領域,畢竟創業不是“過家家”,怎麼能有這種賭氣行為?

直搗美團“後院”!滴滴的護城河與降維打擊

直搗美團“後院”!滴滴的護城河與降維打擊

1,戰略降維:滴滴的極致運輸網絡與美團的多元化佈局

“一個做外賣的企業非要去做打車”與“一個打車的企業非要去送外賣?”很多吃瓜群眾都是這樣看待美團與滴滴之間的這場競爭。其實不然,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想看懂這場“戰爭”,先要了解這兩家公司戰略上的差異。

關於滴滴為什麼做外賣,並不是像外界傳言那樣對美團的反擊,而是將自己在網約車平臺戰略上的成功經驗複製推廣到外賣領域,為用戶提供更多價值。並且,外賣市場想象空間巨大,遠遠沒有達到飽和,易觀發佈的數據顯示,外賣市場顯然儘管美團外賣、餓了麼、百度外賣佔據市場份額達94.1%,格局已經趨於穩定,但不可否認的是,外賣市場的滲透率仍然很低,報告指出,餐飲外賣領域覆蓋的用戶規模佔全網活躍網民的比例不過只有8%而已。因此,即使滴滴、神州、首汽約車都來做外賣都是有市場空間的。

此外,歷史經驗也證明了打車平臺進入外賣領域是可行的。如UberEats已經獲得巨大成功,證明從出行進入外賣的成功幾率很大。截至2017年12月31日,UberEats已經在200多個城市裡的45個城市(即1/4的城市)盈利,計劃在歐洲、中東、非洲共計280億美金的外賣市場中拓展業務。

反觀美團,進入打車領域也只是美團多元化佈局的一個小版塊。多元化戰略讓持續多年虧損的美團,好似一個迷茫的八爪魚,伸出觸角,到處開疆拓土,以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這也是其提高估值的關鍵,畢竟馬上就要IPO了,沒什麼比能講出一個吃喝玩樂行版塊的故事更重要的了。畢竟美團從誕生開始就是一個資本驅動型公司,只要保持高速增長就能獲得資本青睞,但這就需要不斷有新故事新的領域,給與資本更多的想象空間。

此外,創始人的基因也決定了企業風格,也是影響戰略的重要因素。滴滴從一開始目標明確,專注於出行領域,all in 就是為了用戶提供極致的體驗。此前,滴滴創始人程維就曾表示,從交通到物流,從運人到運物,滴滴希望打造A點到B點極致效率的運輸網絡。

而美團則是“廣撒網”,多個產業鏈的佈局,什麼餐飲、外賣、酒店、電影、打車……也有評論認為美團就是下一個樂視,畢竟“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此前,美團CEO王興就曾表示,“科技變革已經到了後半段,紅利變小,整合成為了釋放紅利的方式。這個時候多業務的公司會比單一業務公司更有優勢。”對此,攜程董事長梁建章曾發文反駁道,中國的企業更應考慮專業化而不是多元化,因為中國的市場比美國還大,產業細分程度會超過美國。此外中國經濟還處於快速發展期,很多行業還處於創新期,這有利於專業公司。

2,運營降維:滴滴的“運物易”與美團的“運人難”

從系統調度和服務管控上來看,滴滴打車的平臺中有著更高階的調度難度和服務管控能力,而外賣平臺則相對簡單得多。

具體而言,打車平臺的B端即司機和車輛是不斷運動的,可能是在城市中任何一座寫字樓,居民樓以及街道各種位置都是其潛在調度地點,此外抵達地點也充滿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還需要預測交通高低峰段的潛在可能性,因此技術複雜程度更高。

而外賣平臺上,B端商家則是靜態的,都是圍繞固定地點進行調度,一般都是在餐廳、超市到對應的寫字樓、居民樓之間的調度分配,外賣的技術水平更接近代價或者是跑腿兒,比打車平臺調度的複雜性自然要低一個層次。

在服務管控上,出行領域比外賣面臨更復雜的環境。乘客上車僅僅是服務的開始,在車內的時間少則十幾分鍾多則一個小時,過程中要對司機的服務質量、繞路、計費準確性等問題,同時還有乘客的安全、萬一發生不文明不禮貌等行為等都要能瞭解到,外賣中騎手和用戶的接觸時間則不到一分鐘甚至更短,不需要複雜的管控體系,只要能保證外賣按時送達即可。

與外賣領域不同,大數據在出行安全上,將面臨更復雜的情況。滴滴大腦(據瞭解,目前滴滴大腦智能系統分為大數據、機器學習和雲計算三部分)會實時瞭解每一次急剎、急拐彎,干預可能發生的車內衝突,並提醒後座乘客系安全帶,保障用戶安全。

3,技術降維:滴滴的大數據運維能力與美團的流量匹配

滴滴對美團的降維打擊不僅體現在戰略和運維上,在科技上體現更為明顯。知名風投、企業家、《從0到1》的作者彼得·泰爾認為,真正有壟斷力的公司模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要有技術優勢,而且它們的技術比第二名好十倍。滴滴就是這樣有著極強技術壁壘的公司,目前滴滴在全球有近7000名員工,其中一半是技術人員。為了解決叫車難的問題,滴滴大腦會實時分析每一個地點15分鐘以後的出行需求,準確率已經超過了85%,並提前調度交通工具滿足需求。

比如通過熱力圖,司機可以實時看到某一個區域訂單密集程度,也可以根據歷史數據來預測一些可能發生的變化。系統會依據數據給司機或者乘客發出指引,比如指導用戶,走出前方的路口,可能更容易打到車。如果一個晚上10點到大番禺的司機,依據經驗可能儘快離開,因為大番禺晚上出來的單子比較少,而通過數據可以給出司機建議,離開,或者原地等一會兒,或者去一個比較近的,訂單比較多的地方。

再比如,為了幫助車主更快、更好的找到乘客,滴滴還研發了推薦上車地點(小綠點),虛擬車站,自動導航乘客和車主到達。滴滴在400多個城市挖掘了3000萬個這樣的小綠點,幫車主和乘客節約大量時間,未來每天會節約超過1000萬通的電話,乘客不用再問“師傅你在哪”。滴滴的算法已經精準到可以猜測你想打車去哪裡,這都是根據長期的移動出行數據,運用複雜的算法、模型來推測出你的動向。

基於這樣的技術能力,再來降維做一個外賣平臺,將C端用戶與B端商家進行匹配,將無數個A點到B點進行復雜計算……因此,外賣領域需要的訂單智能匹配、運力調度和供需預測等技術,對滴滴來說都是小菜一碟。

如今,滴滴與美團之間短兵相接地開展激烈的競爭,市場彷彿一塊有限的餅,當你不能勇猛地切得比別人更大時,你就開始落後,最後甚至出局。在彼得·蒂爾看來,在紅海競爭中各家企業不斷廝殺,他們奉行的生存法則是從競爭對手那裡奪食,出路就是足夠勇猛,以在慘烈的競爭中做到第一。

彼得·蒂爾認為,這種只會死盯著“有”,而侷限於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實在不怎麼高明。滴滴做外賣必然不是這樣的初衷,說到底,就是希望將成功經驗、高維經驗推廣複製到其他領域,繼而為用戶提供更多價值,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這與彼得·蒂爾推崇的 “從0到1”或者說“從無到有”,“道生一”的智慧不謀而合。這通過創新,給人類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創造新價值,讓整個蛋糕變得更大。

就像滴滴出行CTO張博所說的,滴滴希望解決的是物理世界的流動,這對人類的影響會像過去20年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於人類的改變一樣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