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我们淳北山区流唱着一首山歌,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唱的:“唯黄山是兄,我是弟;试问三清雁荡九华天目谁可比?”歌词唱的就是位于淳安县北部昱岭在淳安境内的第一高峰——金紫尖。

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由于海拔高,1000米以上的山麓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一种地衣植物,它叫“石耳”,我们当地又叫“石衣”。它贴附在阴湿石缝中,吸收着日月之精华,恰似岩石着的衣裳,朴素无华。

“石衣”形态和木耳相似,但比木耳要大好多。其表面呈黑色,有密密麻麻的细刺,背面与岩石同色,上面长着一层淡淡的青苔绿膜,蒂生正中。

我们当地喜欢用“石衣”煨陈猪脚,黏丝糊糊,鲜味无比,是山民招待客人的最佳珍品,轻易不肯出手。

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干燥的“石衣”身轻如羽,一斤就有一大袋子。因生长环境特殊,采集不易,价格昂贵。去年我听金尖自然村的山民说每斤需要1800元了。

采集“石衣”是件十分艰难的事。外人不知道,总认为是天气晴好的时候去采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干“石衣”易碎,若长久天晴后采取,破碎不堪,清洗起来十分困难,且卖相不佳,无人看中。

每年的5—10月,选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泉水叮咚,小鸟叽喳,山鸡上树。杜鹃鸟发出:“句……鬼叫!”的声音,震彻山谷。 山民要准备上山了。

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二人同行,随身携带祖传粗麻绳,还有大饭袋。这麻绳就是保命的“神”。出发之前必须放入饭蒸里蒸半小时,取出放到堂前八仙桌上,放上茶叶、大米、黄豆、面条,烧香祭拜,口念祈祷语,仪式毕,套上脖颈,斜挎着上山。

到达海拔1000米以上,眼神好的山民仰头望其石壁,一簇簇,一丛丛的“石衣”,早就映入眼帘。

攀悬岩,登陡壁,来到崖壁之上,选一“迎客松”或是粗壮杂树,将粗麻绳一端系上,另一端拴在山民腰上。一人在树边放绳,一人由此下滑到三四十丈的崖谷之中去采摘。因雨过天晴,石壁上还是湿塔塔的,“石衣”吸收了水份,用手一抠,很容易就采摘了。放入腰间的饭袋之中。若一袋已满,可以晃动绳索,示意上面的同伴垂下一条细绳,将满袋的“石衣”吊上去,顺便放一个空袋子下来。

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采“石衣”有个忌讳,就是只能是静悄悄地不能对着同伴大喊大叫,所以他们会事先约定好以晃动绳索为号。我听老辈人说,以前有两兄弟在金紫尖上采石衣,弟弟在上面大喊大叫,惹怒了山神,山神派蝗虫前去咬断绳索,结果哥哥摔得粉身碎骨。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事实上就是弟弟大叫的声音惊动了悬崖峭壁上的小精灵——“鼯鼠”。它们以为有人去侵犯其领地,于是就蜂拥而至纷纷咬牙切齿,不稍三五分钟,粗麻绳就被咬断了,人就摔死了。

我所知道的因采“石衣”而摔死的山民就有两个了。一个是我爱人的亲叔叔金尖自然村的夏日汉,还有一个是芳桥村的胡志成,都是三十多岁,正当年啊!所以我们当地只要听到有人去采“石衣”,大家都会闭嘴不语,都吓怕了。

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耳性甘平,无毒,明目益精,久食色美,益精悦神。”

经现代医学研究,“石衣”含肝糖、胶质、铁、磷、钙及多种维生素,能够抗癌防癌,是一种高蛋白滋阴润肺的补品。

物以稀为贵。“石衣”的价格的确很高,但是吃的人却很多。现在敢上金紫尖悬崖上去采摘的人已经不多了。我所知道的只有金尖自然村的夏牛汉同志还能下崖去采,他家里应该还有存货。

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我从小生在金紫尖下,年少时也曾随父亲一道上驼背尖烧过乌炭,有的时候也能采摘到一些人能够走得过去的悬崖上的“石衣”,但是父亲严令阻止我前去采摘。他考虑的还是我的安全问题。

那时候我吃过几回,回味无穷,至今难以忘怀。长大以后再也没有吃过“石衣”,一个是自己采摘不来,二个是真的买不起,所以就回味一下,还是不吃了。

我的家乡    系列(五)捡石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