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太史公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记载了关于齐国经济兴起的故事,"太公至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这位发展齐国经济的"太公",就是传说中"可安周朝八百年"的姜太公——吕望,又称姜尚。尚为尊称,因武王称其为"尚父"而得。姜子牙的封国就在齐地,也叫齐姜。作为封地的主人,姜子牙着力发展国家,发现了用盐富国强兵的办法。

到了春秋时期,齐国桓公想要称霸,不计前嫌,任命了管仲作为国之丞相,全面赋予其内政大权。这位管仲果然不负国君所托,首创了"官山府海之策",书中记载主要办法是"禁北海之众,无得聚庸煮盐,盐业始为官办",用盐按照"计口授食",即根据人口分配盐的用量,有效防止了利用盐谋取私利的恶行。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这是有史以来,将盐业资源收归国有的开始。通过盐的国际交易,齐国很快积累了巨额财富,经济决定社会发展,齐桓公很快就实现了理想,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以上是盐给国家带来的好处,对于个人,特别是讲究饮食的中国人,更是调味的必备,佐餐不可或缺的东西。姜太公和管仲是利用盐为国家致富的成功者,那么最早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史书和传说中,早有关于"盐宗"的故事。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据记载,最早发明制盐技术的是夙沙氏,这是一个生活在古代东夷地区的部落,他们主要生活在沿海区域,关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许多史书文献中有记载。

南宋吉安人、著名的史学家罗泌,在他的著作《路史·后记四》中记录了关于夙沙氏的传说,称"夙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这个说法,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就存在了。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夙沙氏制盐的方式,在《太平御览》中有简要描述,称"夙沙作煮盐"并且记载夙沙氏族人后裔曾经系齐灵公时期的重臣,善于利用渔盐之利。明代著名学者、启东人彭大翼,在著作《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的"煮海"一条中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

目前,关于盐宗的所在地,有青岛的城阳区红岛韩家村和潍坊的寿光市弥河的双王城,目前国内学者们普遍比较认可的是"寿光说"。2012年5月22日,中国海盐协会正式命名寿光为"中国海盐之都"。其实目前来看,虽然寿光双王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原始制盐遗迹,但是在城阳区也有许多关于夙沙氏的历史记载。究竟何者为宗,还存在一些争议。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青岛地区夙沙氏制盐的传说

关于盐宗的故里,据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許慎編著的《说文解字》记载,"古者夙沙初鬻海盐"。文中所说的"古夙沙国"就在今天的青岛代管胶州市一带。这里也流传着许多盐宗夙沙氏的故事。

据说,在上古的炎帝时期,胶州湾北岸有一个离岛,秦始皇曾经东巡来过此地,因见岛屿茂盛,形似莲花,赐名为"莲花岛"。这个离岛就是今天的红岛(也称为荫岛)。在这个小岛上,居住着一个原始部族,部族首领叫"夙沙氏"。

有一次,几个夙沙氏族人在海边捕到了几条鱼,想要在火上煮熟食用,当他们提着粗陶罐打水回来,架起火堆开始做鱼汤,突然有一个人发现不远处丛林里有一头野猪。几个人立即放下陶罐和鱼,抓起武器就去追野猪。等这几个人扛着战利品回到火堆处,发现罐子里的水早就熬干了。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因为岛上淡水紧缺,他们煮的是海水,当发现罐子的底部遗留一些白色的粉末时候,大家都很奇怪,有一个人大着胆子沾了一点放到嘴里,这是一种奇妙的味道,略微苦涩,但是却异常鲜美。几个人异想天开,把烤熟了的野猪肉放到"白粉"里面沾着吃。这一餐饭真是从出生以来的第一美味。

这几个人不忘把这件奇事告诉族长和其他族人。大家经过多次摸索试验,终于搞清楚,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眼前的这片无边无际的大水中,居然还有如此奇妙的东西,简直就是天赐美味。从此开始,人类有了第一次海盐的生产。

当夙沙氏部落的族人,都沉迷于这种奇妙的东西时,它就变成了每日不可或缺的佐餐调料,特别是在调味料稀缺的上古时期,盐的获取和使用更加珍贵。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人多了,就不免有些不法之徒和不遵守族规的"异端",夙沙氏族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禁止食盐来惩罚这些为非作歹的"犯人"。按照犯罪的等级轻重不同,分别施以不同时段的"禁盐"刑。已经习惯使用食盐的人,怎么能受得了,用不了多久就告饶认错。

原先在莲花岛(荫岛)和陆地之间,有一条通路,只是这通路并非一直存在的。只有在海水跌潮的短暂时间,才能显露在水面以上。当地人都要通过这条路往来岛屿和陆地,夙沙氏对它更加重视,因为他们部族依靠这条路把生产的盐运到外面,与其他部族交换物品,因此这条路也被称为"盐路"。

如今,坐落于古渔场和古盐场遗址之上的,就是红岛的韩家村,号称渔盐古镇,夙沙氏盐宗祖庙,就设在这个村子里面。村中有渔盐民俗博物馆,所在位置就是古代渔港和古盐井、古盐场的遗址。

青岛:夙沙氏“煮海为盐”,是人类盐业始祖,遗址在红岛韩家村

关于古盐井,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年天旱无雨,干渴的村民为了挽救地里的庄稼,就想办法掘井,因为这里四面是海,淡水奇缺,就想着用井里的甜水浇田。谁知道,挖出来的井中,水又苦又咸,甚至比海水还要咸上许多。

旱灾过去以后,有村民想起这口咸井,从里面弄了些水,放在锅里,按照制盐的方法试着煮,果然比煮海水的产盐量多了几倍。从此,村民开始掘井取盐,取代了煮海水制盐。直到清代末年的1900年,才结束煮盐历史,改为产量更高的盐田晒盐。

2004年秋,村民在施工时找到了一组古盐井群,大约有十余个,一组三口排列有序,后来不复存在,仅修复保留了其中一口,放在韩家村内人工湖一侧,修筑角亭予以保护,作为标本留存至今。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照片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