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派“治愈系”道长匡常修,内家拳气功高手,精擅济世救人

青岛:崂山道派的"治愈系"高人,精擅内家气功和医术古乐,民间名望甚高

青岛:崂山派“治愈系”道长匡常修,内家拳气功高手,精擅济世救人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是老子在著作《清静经》中对"道"的定义。他认为,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量之源,它无形无相,又无时无处不在,身处变与不变之间,而又无所不能,授惠于万物。

"道"是神奇的存在。道教,发源于"道"思想,是中国本土宗教,与儒教、佛教同为中国的三大教派。道与道教其实并非一体,而是道教吸收和利用了诸子百家时期的道家思想,结合了神仙、方术、阴阳等其它思想杂糅而成的宗教体系,它主要宗旨是追求强身健体、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预知未来和济世救人。

如果把道教分为现实化和神道化两类,追求爱国爱教、济世救人和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就是"现实化"道教观,而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和预测未来的道家自然是"神道化"道教观。

有着"南郭北匡"之称,北派崂山玄真内家拳的武术名家匡常修道长,不仅武术精湛至今为人所称道,而且他爱国爱教、济世救人为己任,可以说是崂山道教历史上非常知名的老道长,许多人跟随他学习武术、医道和道家思想,他都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匡常修道长二十六岁时,到崂山白云洞找族叔匡真觉道长,正式拜师出家。出家之前对武术、医术和哲理的学习,对他出家之后的生活和进步,有着很大的帮助。

匡常修向道已久,自从进入道门之后,他真正全身心都投入到对道的追求上。除了创建了崂山玄真内家拳的拳理和击技体系,还在创新和发展崂山道教上做了很多努力。他传承和创新了崂山气功,充实了道教医术,留下了许多关于武术、气功和医术的书籍。另外,匡道爷还是一位票友,能自拉自唱京剧。更出人意料的,道爷还写过好几本武侠小说。

青岛:崂山派“治愈系”道长匡常修,内家拳气功高手,精擅济世救人

气功第一

匡道爷身兼百艺,但是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内家气功。说起修炼的起源,也是很坎坷。匡道爷小时候家庭贫困,他跟着父亲拉小推车送货谋生,经常一趟下来几十里路,长途跋涉,匡道爷的身体瘦弱吃不消,后来他就开始寻找强身健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练气。

有些看客大人,一定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气功热,这股热潮起源于联欢晚会的一个节目,从此之后,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对气功的痴迷。还有许多传播此类思想的书籍,比如《严新气功现象》,是1995年北京某高校出版社的作品。记得那时,家里的录音机天天在放严新的"带功"录音磁带,而且必须听原版,转录的无效(没有附带气功效果),更别说在广场上撅着屁股吸收地磁场,顶着铝锅接受宇宙信号。真理纵然暂时被谎言迷惑,但虚假的东西终有戳破一天,几年以后,严新气功变成了真正的"现象"和笑谈。

匡道爷学习的,当然不是撅屁股、顶铁锅的气功,因为那时候还是民国初年,人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仍然比较单纯客观。说起来,匡道爷的气功学习也很有机缘,他的启蒙师父竟是邻居一位老妪。这位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匡道爷下了私塾之后,经常到她家里玩,亲见这位老太太用小手指就能轻松勾起一斗八十斤的小麦,推磨时候又能步履如飞,大异常人。

道爷正愁无处学功夫,当即就拜师请老太太传授。老太太不会拳脚把式,见匡道爷心诚又有资质,就把所学的练气术传给他。匡道爷从这时起,开始接触和修炼正宗内家气功,那时他才十三岁。

《抱朴子·释滞》篇中记载,"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家功等级。年积月累的努力,到了中壮年时,道爷已经可以连续打坐七天七夜,不思睡眠,不进饮食,近于道家所说的胎息状态 。

出家之后,匡道爷作为金山派的二十二代传人,又修习了全真金山派丹道功法,相互印证之后,道爷认为,先天气功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使人耳目聪敏,神气十足,可以防病健身,保健延年。"

匡道爷在道家理论方面的书有《乾元丹指》《坤元丹指》和《道德经》,武术方面的有《武林别传》《武当别传》和《急急丛刊》,气功方面的书有《道家气功》。

青岛:崂山派“治愈系”道长匡常修,内家拳气功高手,精擅济世救人

医术精湛

匡道爷对中医的"痴念",也是从年轻时候开始的。俗家时候,他就在胶县老城开设了医馆药铺,用所学的医术为乡邻看病行医,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十道九医"。出家为道之后,道爷仍然没有放下这门手艺,他在白云洞、明霞洞、凝真观、太清宫修行和担任住持时,除了负责日常事务,重要的活动就是崂山周边地区行医问诊,这时候的道爷,更像转山治病的赤脚医生。

道爷随身带着药箱,赶山路四处巡诊,作为出家人,他平和亲切、医术高明,诊金低廉,口碑非常好。只是当年条件非常艰苦,风雨无阻,饥餐露宿,"挑着扁担满山转,就着凉水吃冷饭",行医之余,还要完成道观分派的农活,就这样半农半医,一干就是三十六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沧口建立道教医疗站分站,匡道长改为每天固定在分站接待病患,赤脚医生变成坐堂问诊,落脚地点也改为沧口大庙(振华路明真观),整个环境和诊疗条件好了很多。

有时候市区的山大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市立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等公立医院,遇到西医难以判明的疑难杂症,也会向匡道爷那边推送病号,至于慕名求医的更多了,可见道爷的医德医术是受到社会认可的。

到了六十年代,社会对宗教人士和宗教场所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态度。崂山的道观庵堂都被关闭,许多殿阁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匡道爷也被遣散返回原籍胶州老家。

回家之后,匡道爷依然不曾闲着,他把多年来积累的医术秘方和医案成果总结整理起来,继续为乡亲们医治疑难杂症。这期间,道爷总结编写了医学方面的有《养生三字经》和抄录的《180种丹药方集》。

青岛:崂山派“治愈系”道长匡常修,内家拳气功高手,精擅济世救人

精擅古乐和写作

除了练气养生和治病救人,匡道爷还有许多其他的学问和爱好,生活经历十分丰富,并不是像寻常道士那种,在枯坐中寻求解脱。

匡道爷自己会拉京胡,还会唱京剧,出家修道以前,他还在京剧班当过布景和剧务,非常熟悉戏剧的流程,照现在算是骨灰级的"票友"。

有了曲乐的功底,匡常修道长担负起抢救和恢复道教古乐的责任。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清宫由全真金山道派接管,作为金山派二十二代弟子的匡常修,与孙真淳道长一起,整理和发掘了金山派的崂山道韵,包括大、小《澄清》、大、小《赞》,《吊挂》、《大皈依》等等曲牌,成为崂山道乐中唯一完整的道乐谱系。

匡道爷还喜欢写作,据说撰写有武侠小说数册,如《万里情侠传》、《双华山》、《紫电青霜记》、《剑光银影》等等,这些作品耗费了匡道爷不少心血,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皆失去,只留下书名,可说是一件憾事。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照片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