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是被骗没的

自那天陪着小妞昨晚入园体检之后,心里一直琢磨着这个题目。

因为那不是第一次见到在检验室大哭大闹的孩子。而父母的招数,大概都是那么几样。

“乖,不疼啊,一点儿也不疼!就像蚊子咬一口,痒痒的。”

“不哭不哭,不哭才是好孩子,是个坚强的好孩子!”

“你看着奥特曼,就看着奥特曼,不去看它,马上就好了!”

“乖,打完针咱们吃大餐好不好?爸爸保证!”

“再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看看看看,别的小朋友都笑话你了……”

最后结果是什么?

要么是孩子实在是累极了,挣扎不动了……

要么是大人狠了心手脚并用,强按下去……

我也曾经是这样的爸爸。

其中一次,我家闺女肺炎,针得扎到脑门上。我是一手拖着她的头,一手按着她的左手,然后把她的小小的身子压在台子上。

疼。

怎么会不疼?

我瞅着都觉得浑身的皮肤绷起来了。

她哭得嗓子都哑了,还在哭。

这次,二丫头去体检,也打针,而且打了两次,竟然没哭。

我也在想啊,为什么?

不怕疼?不可能。正如舒婷的诗中所写的:“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这么一个小人儿,细皮嫩肉的,她就是会为自己的手指头褪了点儿皮而大惊小怪,还要求我们必须买了创可贴裹在上面才算罢休。

她也的确害怕。

所以她就开口说了:“我害怕。”

我们怎么回应的?我们没有说:“不怕不怕,要勇敢。”而是抱紧了她,说:“嗯,就是有点儿害怕。”

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我觉得最重要的,仍然是“安全感”。

她对父母是信任的。

她知道自己是被接纳的。

有朋友问,那,像我们这样天天上班的,怎么跟孩子建立安全感?

这一问题背后,是这样的逻辑:要想建立安全感,就要全身心的陪伴;全职妈妈或者爸爸(我就认识这样的全职爸爸),肯定更容易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这样的逻辑,是有道理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理的。

但是,并不完全对。正如前一阵子我看到了一篇文章,是讲用大数据来分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其中一条就令人大跌眼镜,即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竟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哦,另一条我很想藏着掖着,但是还是痛快讲出来吧——给孩子读书竟然也不是那么重要——这一组数据最终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起你对孩子做了什么,才是决定性的。

有跑题之嫌。

在我看来,建立孩子安全感,同陪伴时间、陪伴质量当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骗”才是症结所在。

这一点颇像李欣老师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教育中1%的过错,常常抵消99%的努力》。

你付出了再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无心犯了错,也许全盘皆输。

咱们以“分离”为例吧。

这是所有职场父母共同的难题。眼看着时间就要来不及了,可是那个小人儿还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难舍难分……

“不要妈妈走,不要妈妈走!”

“宝宝,妈妈要上班,上班给宝宝买糖糖。”

“不要妈妈走,不要妈妈走!”

“宝宝,妈妈再不走就要迟到了,迟到了就得扣钱,就不能给宝宝买糖糖了……”

这样应对的,是刚刚开始和宝贝斗智斗勇的父母。

下一个阶段,则是狠下心来,一走了之。

结果孩子会哇哇地哭半天,让人肝肠寸断。

第三阶段,就是“妈妈不走,你看,妈妈坐在这儿陪着你。”

然后,在奶奶或者姥姥或者保姆带掩护下,脚底抹油。

第四阶段,是干脆在孩子醒来之前,蹑手蹑脚地一走了之。

然后,孩子每每醒来,都看不到妈妈。于是,每晚都睡觉就会更成问题,他是那么黏你啊,就是不睡。为什么?因为他怕一闭上眼睛,妈妈就消失了。

这种种手段,都是在逃避,在欺骗,在撕裂关系。

试想,妈妈(爸爸)随时会不见,宝宝心里怎么可能踏实?

试想,妈妈(爸爸)原来总是在撒谎,宝宝怎么可能信任你?

入园焦虑、入学焦虑、青春期逆反……所有的一切,早早就种下了因。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童年礼物,也是人生礼物。

而所谓良好,底线是安全感。

那么?怎么办?正如那位向我提问的孩子妈妈所说的,她总是要上班啊……中国的妈妈就是这么不容易,恨不能分身成两半,一半忙孩子,一半忙工作。那些孩子养育得好,又事业有成的妈妈,简直就是超人妈妈!

我提的建议,其实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思考,而是这么多年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的心得。

基本原则,就是在孩子面前要做一个真实的人。

你要上班,就好好地告诉孩子你要上班,前一天晚上,以及每一天晚上,都要跟孩子开诚布公地谈这个原则。你以为孩子不懂么?孩子懂,哪怕是一岁的宝宝,哪怕是几个月的宝宝,他都会懂的,即使此时此刻不懂,也会来日方长地懂。

策略呢,也要讲,用游戏的方式。

捉迷藏为什么会成为孩子们怎么玩也不疲倦的游戏?特别是小宝宝,他明明知道你就在窗帘后面,却总会像第一次发现你一样惊喜大叫!

因为这是孩子在确认安全感,确认你会在的,就在这里。

在他小的时候,就顺着他的心吧,总是躲在那一个他最熟悉最希望你藏的地方。

慢慢长大,就可以换几个地方,多藏一会儿——让时间一次比一次长,而最重要的是,你一定会出现,一定会把他紧紧抱在怀里。

那么,分离就是另一种捉迷藏。

你可以把能够让孩子想起你的某样东西放在他的小手里,对他说,爸爸(总得拿爸爸举个例子吧,要不好像爸爸真的很不受欢迎似的)要去上班,中午一定会回来,呶,就是那个长针和短针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拿着爸爸的这个钥匙扣,想爸爸了就看看好了。

先模拟,再实战。

他会一次次体验分离,又一次次确认安全。

我们都知道,童书往往能讲大道理。

有一本很棒的绘本,就是用生动的方式讲述了分离——《一口袋的吻》。

你相信么?

当你对孩子说,妈妈把吻装进了你的口袋里,他真的会得到莫大的安慰。

因为他已经确定了——妈妈的爱是真的,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地点。

当然,爸爸的爱也一样。

2019年3月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