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术(九)曲阿之战

在小说中,孙坚征讨荆州的时候,孙策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所以在他死的时候也是孙策用俘虏黄祖换回了孙坚的尸首,并送灵柩返回江东归葬曲阿之原的,所以也是由孙策直接接管了孙坚的部队。这与正史中孙贲接管的说法完全不同。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孙策

在正史中孙贲不但接管了孙坚的部队,还将孙坚的灵柩“扶送”回江东,并在曲阿安葬。后来又引军继续为袁术效力,被袁术表为了豫州刺史。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孙策当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接管孙坚部队,并送自己父亲的灵柩回江东呢?要知道,在孙氏子弟中年少统兵的现象并不鲜见,而且孙策在孙坚去世的时候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年纪,由他来继承父亲的部队以及事业似乎更为合理,尤其是“扶送”灵柩这件事,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由自己的叔伯兄弟去代替。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是应为孙策当时并不在孙坚的身边。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以及《江表传》记载,中平年间,孙坚追随朱俊讨伐黄巾军的时候将家人安置在了寿春,后来孙策十几岁的时候与周瑜相友善,于是就举家迁徙到了周瑜的老家舒县。舒县也就是庐江郡的郡治所在地。后来又不知道什么原因迁徙到了江都。江都位于徐州的广陵郡。

孙策一家这种不断迁徙搬家的状态恐怕是要跟当时连年的战乱有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孙坚去世都没有发生过改变。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孙贲

个人感觉,孙坚去世以后,孙贲送孙坚灵柩返回家乡最初的目的地应该是吴郡的富春县,应为孙氏家族的老家就在这里。但是当他们走到丹阳郡的时候,从丹阳太守吴景这里得知孙策一家已经迁居江都,并且吴郡已经被许贡以及山越豪强严白虎等部所盘踞,无法返回。于是孙贲才将孙坚的灵柩安葬在了曲阿。

曲阿位于吴郡北部,就是今天江苏省南部的丹阳县,其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他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面与徐州广陵郡隔江相望,西面又与丹阳郡相邻,称得上是战略要地。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在上一篇中我们已经讲过,孙贲扶送孙坚灵柩归葬曲阿以后,就率众返回了南阳继续为袁术效力。后来袁术争夺荆州兖州先后失败,被迫投奔到了九江,在九江又经历了被陈瑀所背叛的风波,才终于算是度过了“流离迸走,几至灭亡”的危险期。

在这期间,我们可以想见,孙贲的功劳不可灭没。但是袁术却并没有给予孙贲应有的奖励,反而是以“讨平山越”为理由,撤销了他豫州刺史的官职,明升暗降一般将他派到丹阳郡,在吴景的手下担任丹阳都尉。袁术的这种言而无信的做法是他一贯的风格,当然会招致孙贲的不满。但是任谁也不会想到,这却成了孙氏家族的一个契机,算是一个好的的开始。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应为后来“孙策东渡”的理由正是协助吴景与孙贲抢夺被刘繇霸占的丹阳郡。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吴景

吴景开始担任丹阳太守最早还要追溯到阳城争夺战的时候。当时孙坚在阳城战场与会稽豪强出身的周氏兄弟先后交战,结果屡战失利。于是孙坚就向袁术建议(个人猜测)采取“围魏救赵”的做法分兵攻击周氏兄弟的后方老巢——周昂所驻守的九江郡以及周昕所驻守的丹阳郡。据史书记载,当时袁术命孙贲攻击周昂的九江郡,吴景攻打周昕的丹阳郡,这两场战役全都取得了胜利,也直接促成了阳城争夺战的全面胜利。

阳城争夺战结束以后,孙坚被袁术派去攻打荆州刘表,孙贲也被调到了荆州战场。可是非常奇怪,吴景却被留在了丹阳郡担任起太守。可以肯定这是袁术的主意。袁术这么做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既然要调孙坚到荆州去继续为自己卖命,就应该将与之相关的所有将领也都调到荆州去,以便保证孙坚作战团队的完整性。这对于打赢战争至关重要。

个人感觉,袁术这么做可能是有要分化孙坚团队的想法,这或许也是孙坚征讨荆州最终失败的一个潜在因素。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吴景与孙坚等人一样,他们都是江东本土人。只要是在江东,无论是吴郡还是丹阳郡,他们都具有迅速根植渗透本土的能力。

果不其然,在孙贲被派到丹阳担任丹阳都尉以后没多久,孙贲和吴景的立场就发生了本质的转变,他们背着袁术迎接朝廷所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到曲阿任职,名义上虽然还是属于袁术的附属,但实际上却已经站在了袁术的对立面上。

大概就是在吴景孙贲即将迎接刘繇到曲阿的同时,孙策来到了淮南投奔袁术。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投奔袁术的时间是在兴平元年。孙策在这个时间上投奔袁术可能还有另一层含义,也就是孙策为父亲孙坚守孝期满。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在中国古代有至亲逝世,子女当为其守孝三年的习惯。孔子曾近说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但是这种守孝三年的期限计算方法却并不是三周年36个月,而是传统算虚岁的方法,最多也就是两年多一点。

袁术见到孙策以后非常的惊讶“甚奇之”,并且还将孙坚原来所统帅的部队归还给孙策。这种说法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袁术将孙坚的部队归还给孙策的时间至少也应该是在“孙策东渡”的时候。这一点在《江表传》中有所印证。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袁术

袁术对孙策非常的重视,他让马日磾征辟孙策,并拜为怀义校尉。中国人大都知道一个关于曹操与孙权之间“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故事,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袁术与孙策之间也有一段类似的故事,就是袁术曾经不止一次的感慨说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可见袁术是非常看重孙策的。有一次,孙策有个属下犯罪逃到袁术的军营里躲藏,孙策就直接到袁术的军营里面来抓人,并将其就地斩杀。袁术知道以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赞许的对孙策说道“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

但是,或许是孙策实在是太过优秀的缘故,所以被袁术所嫉妒,亦或者是孙策在孙氏家族内部超高的人气被袁术所忌惮的缘故,对于孙策的任命问题袁术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先是许给孙策一个九江太守,却又改用一个叫陈纪的丹阳人。后来又让孙策去攻打庐江太守陆康,答应孙策打下庐江以后就由孙策来担任庐江太守。可是当孙策打下庐江以后,袁术却又改用袁门故吏刘勋担任庐江太守。这种状态其实与袁术对孙坚以及孙贲的时候一模一样。

看过许多关于袁术的文章,对于袁术的这种做法都是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他总是言而无信,一再的出尔反尔,与其一方诸侯的身份极不相符,也是其最终败亡的原因之一。在后世袁术的这种表现也成了经典的反面教材。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在这里我想说,袁术的这种做法其实还反应出了他对孙氏家族发展形势的一种担忧。也即是说袁术其实是预见到了孙氏家族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劲头。

孙氏家族在当时的各路诸侯中其实是比较特别的一个群体。他们虽然据称是孙武的后代,却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并没有过长足的发展,一直都是在江东做各种小吏。一直到孙坚这一代才终于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凭着一路拼杀的浴血奋战,讨伐各种叛乱,终于爬到了长沙太守的职位并且有了乌程侯的爵位。孙坚的这种状态或者说这种精神所代表的其实是这个家族已经平稳度过了家族模式发展初级阶段的原始积累期,并开始向上升期迈进的中级阶段。而孙坚也成功的将这种状态传递给了孙氏家族的继承者,包括孙贲孙策以及后来的孙权,他们都具有这种家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精神,说白了其实就是“心齐”,最重要的是这种精神为孙氏家族招揽了大批的追随者。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孙武

而袁术,作为一个成功的家族发展模式下的终极继承者,他不会不知道这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与危机,孙氏家族很可能在孙坚之后超越袁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显赫世家。这可能才是袁术一直都对孙氏家族保持警惕的重要原因。他既需要孙氏家族的军事才能帮助自己继续称霸,却又不愿意为孙氏家族的发展充当铺路人,所以才产生了袁术不断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现象。

不过也正是这个如此小心谨慎的袁术,却依然在对孙策的安排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这件事的根源还要从刘繇的崛起说起。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朝廷所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在孙贲吴景的协助之下很快就在曲阿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对帮助过自己的孙贲与吴景产生不满的情绪,理由是可以预见的,孙贲和吴景虽然暗中支持刘繇,但是在名义上还依然是袁术的属下。他们的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当然是刘繇所不能接受的。这在《三国志吴书刘繇传》中同样有所表录。于是刘繇就将孙贲与吴景驱逐到了历阳,史书中称之为“迫逐之”。历阳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当时是属于九江郡。

自己属下的地盘被人抢走了,对于袁术来说当然不能不管。于是他就任命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起东渡去和刘繇争夺丹阳郡的地盘。曲阿之战由此爆发。史书记载这场战争袁术一方是“连年不克”始终是不能取胜,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兴平二年。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也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孙策征讨庐江凯旋回到寿春。当孙策听说刘繇“迫逐”自己的舅舅吴景以及叔伯兄弟孙贲以后,心中忧愤不已。“忧”的是自己母亲家人的安危,应为在孙策投奔淮南之前曾经托付一个叫做吕范的人与孙河一起将自己的家人迎接到曲阿。而“愤”的则是自己家族唯一拥有的一块土地丹阳郡竟然被人抢夺,就连自己父亲所安葬的曲阿也被刘繇所霸占,这让孙策无论如何都不能保持沉默。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于是就发生了小说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孙策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东渡江东去救援吴景孙贲的故事情节。我们先来看一下小说中这一段的原文:

“却说袁术大宴将士于寿春。人报孙策征庐江太守陆康,得胜而回。术唤策至,策拜于堂下。问劳已毕,便令侍坐饮宴。原来孙策自父丧之后,退居江南,礼贤下士;后因陶谦与策母舅丹阳太守吴景不和,策乃移母并家属居于曲阿,自己却投袁术。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因使为怀义校尉,引兵攻泾县大帅祖郎得胜。术见策勇,复使攻陆康,今又得胜而回。

当日筵散,策归营寨。见术席间相待之礼甚傲,心中郁闷,乃步月于中庭。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忽见一人自外而入,大笑曰:‘伯符何故如此?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乃自哭耶!’策视之,乃丹阳故鄣人,姓朱,名治,字君理,孙坚旧从事官也。策收泪而延之坐曰:‘策所哭者,恨不能继父之志耳。’治曰:‘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人之下乎?’正商议间,一人忽入曰:‘公等所谋,吾已知之。吾手下有精壮百人,暂助伯符一马之力。’策视其人,乃袁术谋士,汝南细阳人,姓吕,名范,字子衡。策大喜,延坐共议。吕范曰:‘只恐袁公路不肯借兵。’策曰:‘吾有亡父留下传国玉玺,以为质当。’范曰:‘公路款得此久矣!以此相质,必肯发兵。’三人计议已定。次日,策入见袁术,哭拜曰:‘父仇不能报,今母舅吴景,又为扬州刺史刘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被害。策敢借雄兵数千,渡江救难省亲。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遗下玉玺,权为质当。’术闻有玉玺,取而视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玺,今且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与你。平定之后,可速回来。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克日领兵便行。’策拜谢,遂引军马,带领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择日起兵。”

虽然在史书中这一段并没有关于传国玉玺为质的情节,袁术也不是因为贪图玉玺才借给孙策兵马,但是袁术肯借兵给孙策也绝对不可能像《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那样简单。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像《江表传》中所记载的那样。据《江表传》记载,孙策向袁术借兵的时候说道“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这段话孙策其实是给了袁术一个利诱,就是说假如我孙策能够到江东去发展不但能给你拓展地盘,还能给你招募三万的兵员。对于袁术来说这的确充满着诱惑,他坐镇淮南以后最头疼的事情就是一直都无法统一江东诸郡。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但是只是这些还不足以让袁术答应孙策的请求,接下来袁术自身的想法才是他做出决定的关键所在。《江表传》原文记载了袁术当时的想法“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袁术的判断中,孙策未必是刘繇以及王朗的对手,也不可能轻易的就平定江东。这才是袁术答应孙策请求的根本原因。

就这样,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给了他一千多的兵马,就让他启程前往历阳战场。

当时可能袁术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让自己一直苦苦小心提防的孙氏家族,有了在乱世中迅速崛起的机会。也让自己陷入到了被动的境地。

据史书记载,孙策一路上招纳兵马,等到达历阳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五六千人,之后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打到了曲阿,赶走了刘繇。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孙策东渡”。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到这个时候,袁术既便是幡然醒悟,想后悔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只能厚着脸皮给孙策又上了一个殄寇将军的官职,希望孙策能够继续替自己卖命。但是任谁也看得出来,这个时候的孙策已经不可能满足于一个将军或者太守的名号了,他要的乃是实实在在的称霸江东!当然在那之前,孙策会一直保持着与袁术的臣属关系,这对于孙策的行动提供了许多的便利条件。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岁,孙策受袁术使渡江,数年间遂有江东”。虽然这一段被陈寿错误的记载在了初平四年,但是孙策东渡以后短短数年之间就平定了江东诸郡,倒是实情。从这段话中的主谓宾语的分析来看,是在说孙策数年间遂有江东,但是从孙策渡江是受到袁术的派遣来看,在朝廷或者说是在曹操的眼中,孙策是为袁术打下的江东。这一点当然是由于孙策一直承认自己是袁术的藩属地位有关。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让孙策东渡是袁术一生中犯下的又一大错误。然而他自身似乎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至少在孙策公开反对自己以前是这样。

其实,对于孙策的安排,袁术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如果说袁术让孙贲东渡去讨平山越,是应为他没有洞察到兖州即将发生“叛曹迎吕”的动乱,而错失了让孙贲北上争兖州的良机的话,那么他在曹操与吕布应为兖州而打的不可开交的兴平元年,甚至整个兴平年间,没有让孙策北上去抄曹操的后路,就是他自取其辱的行为。感觉上袁术当时似乎是在看热闹,为了看“坐山观虎斗”而单纯的“坐山”。他的这种行为既让自己没有了后路,也让孙氏家族第三次错过了与曹操较量一番的机会,或者说也是让曹操躲过了一劫。

躲过了这一劫的曹操,不会像袁术那样单纯的“坐山”,他是一只猛虎,困乏的时候或许不会行动,但是翻过身来他就要吃人!

曹操第三次躲过与孙家交战的劫难,是曹操的幸运,却是袁术的不幸

兴平二年冬天十二月份,曹操攻破雍丘,屠灭了盘踞在这里的以张超为首的张氏家族,基本算是平定了兖州。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之后,曹操这支猛虎“遂东略陈地”,扑向了袁术在豫州地盘。

那么袁术在整个兴平年间,除了与孙氏家族在江东的纠葛以外,还发生了哪些事情呢?袁术为什么就这样坐看兖州大乱,坐看这样一个除掉曹操的大好时机,从自己的眼皮子低下溜走了呢?是客观事实的因素,还是他主观性所犯下的又一个错误呢?且听下回分解。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3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