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以下平平無奇的劇情,僅佔了本劇開場6分鐘:

時間:畢業前10天。

地點:日本某中學3年A班。

人物:一個受盡學生欺負的老師,與一群囂張,目無師長的學生。

這一天,看起來一如往常。

3年A班的班主任柊一颯照例在辦公室和老師們做早操。

校長做著工作動員:

剩10天了,大家要安全,和平,穩妥地完成工作。

之後,女同事意圖明顯地約柊一颯,但他卻敷衍而過。

此時,有人通知柊一颯拿快遞,一大堆。

柊一颯用搬運車在走道推著快遞的時候,連女學生都過來欺負他。

柊一颯認栽。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上課了。

進入教室後,學生照樣懶懶散散,沒有一絲課堂紀律。

遲到的學生大搖大擺進來,其中一個還踢了去關門的柊一颯一腳。

此時,其它學生用已經習慣的態度,繼續做自己的事。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接下來,情節反轉。

柊一颯黑化。

此時鏡頭閃回:

上課前,柊一颯在一面鏡子前摘下眼鏡,眼神和表情不再是以往忠厚老實的模樣。

畫面再切回當前。

講臺上的柊一颯對臺下的學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本片片名:

《3年A班 -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

(豆瓣:8.4)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29名學生就這樣做了人質,不是開玩笑。

衝上來要打老師的學生,直接被武力制服。

學生們才發現:平時不聽他講道理的老師,原來武力超群。

為了這次劫持人質,柊一颯做了周密的部署:

手錶上的按鈕一按,旁邊一間教室直接爆炸。

這一來,堵住了學生逃生之路。

沒收學生手機,教室裡被裝上攝像頭。

門窗被換上了特製的鎖,玻璃已被更換,外界無法從窗戶看到教室的一舉一動。

柊一颯還將一個房間裡面佈置成指揮部,開篇的那一堆快遞,就是指揮部所用的必要道具。

學生們被困在了一個封閉空間中(廁所是可以用的),沒有逃脫之路,無法向外界求救。

而柊一颯佈置的炸彈,還不止一個。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柊一颯劫持學生做為人質的目的,不為錢,為的是班上一名自殺的學生:景山澪奈。

接下去的每一天,柊一颯都會就景山澪奈之死,向學生出一道題。

就像課堂測試般:回答(交卷)時間是每天晚上8點。

答對了,學生可以獲得釋放。

答錯了,柊一颯的懲罰就是殺死人質。

被懲罰的人質人選和數目,由柊一颯指定。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觀眾要了解柊一颯何以佈下這個局,就必須跟著劇情從自殺的學生景山澪奈入手。

澪奈—學校風雲人物,曾獲得全國青少年杯游泳競賽的冠軍。

很多人認識她,很多人接近她。

但大多,不是真心要和她交朋友。

以前我學口語的時候,有個外教是這麼跟我們說的:

課堂上,教你們英語是我的責任。但是課堂下,我很不喜歡那些一上來就問“how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的學生,很假。因為這些人來找我不是想和我交朋友,而是要利用我提高英語。可是課堂下不是我的工作時間。

接近澪奈的大部分人,就是同類目的。

有人跟澪奈交朋友,是為了蹭她的熱度。

例如有個同學送她禮物後,就要合照,然後馬上PO到社交網絡上。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但是澪奈卻每次都真誠地與對方交朋友。

她也不是潑辣的人,當知道對方利用她的名氣的時候,她最多就是委婉拒絕,卻很少表現自己的真實感受。

可以說,她在本應單純的學生生涯裡面,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功利心。

也因此,她的心理很孤單,甚至壓抑。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由於是學校裡面的風雲人物,因此也有很多人等著看她跌落神壇。

事件的爆發點,就在於有人上傳了一段視頻,曝出她在比賽中服用興奮劑。

事件曝出後,引來了一堆吃瓜群眾。

是否實錘還未能確定,但是這些吃瓜群眾卻將此事說得確認無疑般。

於是,風言四起下,大家將澪奈孤立。

這些人甚至抱團在一起,對澪奈一個人使用冷嘲熱諷這類冷暴力。

由此,使得澪奈最終無法承受,自殺了。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這就是柊一颯劫持學生為人質的因由:

他要找出殺死澪奈的兇手。

雖然澪奈是自殺,但對於柊一颯,這只是表象。

這和美劇《十三個原因》如出一轍:

女主角漢娜在自殺前錄下13盤磁帶,寄給相關的人。

收到磁帶的,都是害死漢娜的兇手之一,是他們把漢娜逼上自殺之路。

就像陳可辛那部《武俠》,原名《同謀者》,當初定的概念就是:

一人犯錯,即眾生犯錯,每個人都是同謀者。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在劇中,最後一個犯錯者就是澪奈認為最真心的好友:

茅野櫻。

其她同學都孤立澪奈的時候,茅野櫻沒有一起冷嘲熱諷給眼色。

但卻也不再和澪奈交往。

只因其他同學告訴茅野櫻:你再和澪奈做朋友,你也會被我們孤立。

茅野櫻成為壓垮澪奈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屬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之人。

而茅野櫻的犯錯,則是因為其他同學犯錯導致。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島國拍這類題材已經是駕輕就熟了。

這類題材的“限制級”,就因為它其中有著悖離傳統觀念的設定。

未成年的學生的不懂事,則演化為惡。

教師則成為被學生逼迫而反抗,而不再是陽光的園丁形象。

那部經典的《告白》中,就是女教師為了被溺死的女兒,從而報復學生的故事。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大逃殺》設定更狠:

為了讓年輕一代不再養尊處優,目無法紀,每年都要選擇一群學生上島自相殘殺,最終只能有一名學生活下來。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3年A班》同樣也是站在柊一颯的視角,藉由懸疑這類商業化因素,很明顯地加入了這類批判和諷刺。

對於澪奈事件,柊一颯用的是往前推導的方式。

第一天,找出澪奈自殺的理由;

第二天,找出此前在社交網絡上發佈澪奈吃禁藥的視頻(視頻存在爭議)之人;

第三天,找出視頻的拍攝者;

第四天,第五天。。。

線團越扯越大,牽扯的人越來越多,事件不斷倒推,直至找出根源!

校園凌霸,不只是拳打腳踢的暴力。

群體性的孤立,嘲諷等冷暴力,也是致命打擊。

而像茅野櫻那種光站隊不出聲者,也在屬於某種程度的冷暴力參與者。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批判的,還有那些群體。

校長只求平穩度過最後10天;

一名老師藉著這個事件,以愛護學生為名,向媒體宣傳推廣自己。

還有那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吃瓜群眾。

柊一颯還在某社交網絡上告知:

這裡5000萬註冊者,每人給我轉賬100日元(6元人民幣),50億日元到賬,我就放了人質。

既然大家拿此事當娛樂,那就付點錢吧。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現在本劇出了3集(共10集),受不了一週一更的朋友,可以再等段時間再入坑。

但是在前3集中,已經對人性之惡撕得蠻深了。

班上的同學一開始大多有這樣的心態:

我又沒有親手推澪奈跳樓,我沒有殺她?

可隨著推導一步步進行,柊一颯設下的局面越來越有危機感,學生們開始反思自己的過錯。

這裡面又是諷刺的:

此時學生們的覺悟,出發點不是因為對澪奈之死的愧疚,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但這又是合理的:人性在某些情況下,惡是最真實的底色,善是經不起考驗的。

就像柊一颯在片中痛心的這一番說話般:

你們還真是人渣聚在一起了啊;只要自己能得救,別人的死活就無所謂了是吧?真是可怕,為什麼你們會產生如此淺薄的想法啊?道德缺失,宣揚個性,最關鍵的內在卻是一具空殼?你們這樣的人,到底要畢什麼業啊?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回到第一集的開頭。

柊一颯站在天台上,背景音傳來:

這樣到底是好是壞,沒有正確答案。這10天,我拼盡全力熬過來了。就在這一刻,我的課上完了。

接著,他從天台跳下。

當然,這樣的上課方式,是腦洞下產生的戲劇化效果,現實中自然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只是,在學生和老師都被分數綁架的制度下,成績之外的課,又該由(有)誰來上?

似乎,這樣的實質經常被遺忘:

--畢業的,不是分數,而是人。

島國又出「限制級」:29名學生都是老師的人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