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由於年代久遠,可能您沒聽過皇后樂隊的名號。

但,《We’ll Rock You》您應該還是聽過的;

又或者,重大體育賽事中總會響起的《We Are the Champions》,也不陌生吧?

這些歌,都出自皇后樂隊:

1981年,他們的精選集《Greatest Hits》在英國銷量超600萬,成為英國銷量最高的專輯;

1985年,他們在LIVE AID上的表演,被後來的人看成是搖滾樂界最偉大的表演;

2001年,皇后樂隊入駐搖滾名人堂;

2018年,皇后樂隊全球累積唱片銷量超過2億張。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而做為影迷,如果您最近沒有聽說有部和皇后樂隊有關的電影,只能說,您最近在這方面out了。

--如今本片已在海外拿下金球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並獲得包括這兩個獎項在內的五項奧斯卡提名;

大陸是不可能在電影院看了。

但前陣子剛有資源的時候,立馬就掀起一陣朋友圈刷屏。

到了現在,正是看本片的最好時機。

因為,除了電影院,本片最佳的觀影體驗就是藍光高清。

可以的話,再配條好的耳機或音響。

《波西米亞狂想曲》

(豆瓣:8.9,IMDB:8.2,爛番茄:影評人61%V.S. 影迷89%)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首先說明,本片其實不是皇后樂隊的傳記片。

而是關於樂隊靈魂人物:主唱弗萊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的傳記片。

一開始,弗萊迪的扮演人選是薩莎·拜倫·科恩。

就是演《波拉特》的那位好萊塢汙王。

但由於汙王想把本片拍成R級片,於是理念分歧後,作罷。

最終,弗萊迪的角色落到了以《黑客軍團》成名的拉米·馬雷克手上。

這個形象還原度很高(包括弗萊迪標誌性的齙牙)。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左:本尊;右:電影角色

再看樂隊成員的形象還原,一時間還真是難辨雌雄: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左:電影角色;右:本尊

選角周折,導演方面也周折。

本片導演是《X戰警》系列的布萊恩·辛格。

但在拍攝還有不到3周就結束的節點上,布萊恩被電影公司炒魷魚了。

自己母親生病,他要請假,但是公司不批准,於是公司以擅離職守為由,炒了他魷魚。

接著,福斯公司找來《飛鷹艾迪》的導演德克斯特·弗萊徹完成剩下的工作(其實他本來就是本片一開始的導演人選)。

但美國導演工會又認為布萊恩·辛格為本片的唯一導演。

於是,德克斯特的名字並沒有在成片中被加入導演行列。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這部電影選擇的,是弗萊迪70年代加入皇后樂隊,到1985年站上LIVEAID表演現場的這段時間點。

至於《波西米亞狂想曲》這個片名,對於樂迷來說如雷貫耳。

但對於不怎麼關注搖滾樂的朋友來說,就可能顯得拗口了。

這是皇后樂隊極為出名的一首歌,英文原名為:《Bohemian Rhapsody》。

收錄在皇后樂隊1975年發行的第四張專輯《A Night at the Opera》。

片中也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那時候,皇后樂隊所屬的唱片公司拒絕將這首歌做為主打歌。

因當時的歌一般都在3分鐘,而這歌卻接近6分鐘。

唱片公司怕電臺不播放。

但皇后樂隊並不妥協,甚至炒了當時的唱片公司。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弗萊迪創作的這首歌,除了時長外,還有很多非流水線作業因素。

想法簡直到了天馬行空的地步。

酷似歌劇唱詩般的華麗配樂中,皇后樂隊不斷加入大段的重金屬吉他 riff 和 solo。

歌曲結構複雜,包含了6種曲風。

這幾分鐘的時間內,這分成了不同篇章:

從鋼琴伴奏下,弗萊迪的痛苦傾訴;

到弗萊迪用歌劇詠歎調與背景歌劇合聲進行對唱;

再到一段狂飆的重金屬;

最後,又回到鋼琴伴奏下的傾訴。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而電影也還原了這張《A Night at the Opera》(《歌劇院之夜》)專輯的製作過程:

耗時幾周時間進行錄製,砸入重金。

這個錄製過程錄製異常磨人,到《波西米亞狂想曲》完成後,母帶有些地方的磁粉已經薄到可以看穿的地步了。

如果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慮,說句實話,唱片公司和皇后樂隊都在賭。

不發行,就可能錯過了一首偉大的搖滾流行樂。

發行,萬一不好,就可能遭到一堆口水的淹沒。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事實證明,當時那家保守的唱片公司輸了,皇后樂隊的堅持贏了。

而這首歌面世後,迅速爬上英國排行榜冠軍位置,並停留9周時間,破紀錄!

當時英國銷量最大的單曲是《波西米亞狂想曲》,到了今天則為英國銷量第三;

到了今天,一旦有樂隊出了結構複雜的歌曲,都會被習慣性地稱為“XX年代的《波西米亞狂想曲》”;

十幾年後的1992年,當這首歌以單曲形式再重新發行後,還在美國單曲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數週。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在《波西米亞狂想曲》一片中,皇后樂隊經典的一些歌曲,均被電影穿插其中。

如果把這部電影的音樂看成皇后樂隊的精選集,也未嘗不可。

故事方面,開場也是弗萊迪加入皇后樂隊的傳奇經歷:

當年的弗萊迪還在做些機場行李員之類的零工;

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Taylor組建了另外一支樂團Smile。

當時的弗萊迪是Smile的一名歌迷。

但Smile當時的主唱覺得樂隊沒有前途,離隊了。

在此情況下,弗萊迪找上樂隊兩名成員自薦。

一開始,兩人一看弗萊迪的齙牙,立馬覺得沒戲。

但弗萊迪當場的一段清唱,當即改變了兩人的看法。

後來,他們才知道,他們找到了一個音域可橫跨四個八度的主唱。

就這樣,加上貝斯手John Deacon,四人組成了皇后樂隊。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為了使得本片的故事更具備戲劇性,本片還在一些細節上加入了一定調整。

弗萊迪是1987年被確診患上艾滋病的,但本片的時間節點只到1985年。

於是,故事將這個確診時間給提前了。

而包括弗萊迪的性向在內的種種情節,也在片中逐一呈現。

只是,如果要和片中展示的那些皇后樂隊的經典金曲相比,本片的故事內容依然顯得保守。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這麼說吧,故事方面,本片打的是安全牌。

關於弗萊迪的人生,走的依然是:

天才的崛起,收穫世間功名,接著滑落低谷,重新被朋友和家人接納包容後,重返巔峰的故事。

基本上,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

而它保守的故事情節,用華語樂壇同屬十項全能的劉家昌的話來說就是:

音樂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及提升劇情的不足。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劇情並非不足,只是沒甚驚喜。

但不時插入的音樂,則是對全片做了技術性拉昇:

一首首時代金曲,配上畫面,就像是不時地往平靜的天上放個煙花,來段絢爛色彩般。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而到了最後十幾分鐘的那場LIVE AID(拯救生命)演唱會戲份,就像迪斯尼樂園每天晚上最終的煙花秀般:

去迪斯尼沒看這場秀,就相當於留下遺憾。

看到這最後一場戲,相信大部分觀眾都會被感染。

就為這十幾分鍾,我果斷給本片8.8分。

這場戲,對於當年的演唱會實況,幾乎是做到了1:1還原的程度。

細節的,擺在鋼琴上的可樂,也沒有漏過;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左:1985年現場;右:電影還原

穿著白色背心上臺的弗萊迪,連那風騷的走位也努力還原: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當年現場的走位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電影中的還原

更不用說用幾首皇后樂隊的金曲所帶來的現場效果了。

可以說,用皇后樂隊這場巔峰表演為這部電影壓軸,也成就了本片最終的巔峰。

為什麼這場演唱會堪稱偉大?

1985年7月舉辦的這場搖滾樂演唱會,是由著名歌手Bob Geldof(後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所創辦。

它的目的在於:旨在為發生在埃塞俄比亞的饑荒籌集資金。

有100多位搖滾歌星參演,且都是義務演出。

其中就包括了鮑勃·迪倫、艾爾頓·約翰、皇后樂隊、U2、麥當娜等。

演唱會在倫敦和費城同時舉辦,持續時間達到了16小時。

當時通過衛星向全球140多個國家進行了實況播出,收看人數超過10億人,籌款金額達到了8000萬美金。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看看當時的現場觀眾情況: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這個是片中還原的現場情況: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後來的人,將這場演唱會稱為搖滾史上最偉大的LIVE現場。

而在這個現場,別人只有兩三首歌的情況下,皇后樂隊唱足了20多分鐘(片中展現了4首)。

而這20分鐘,又被人稱為皇后樂隊偉大的表演!

只是,那一年,距弗萊迪的離去,也就只剩6年時間了。

1991年11月23日,弗萊迪發了聲明,證實自己患上了艾滋病:

在前幾周大量的揣測見諸於報章後,我在此確認我被檢測為HIV陽性,患有艾滋病。我覺得把這個信息做為我的隱私保密的做法是對的。然而,現在已經到了我的朋友和全世界的歌迷知道真相的時候了。

1991年11月24日,就在聲明發出後的第二天,因為艾滋病引發的肺炎,弗萊迪去世了。

後來,雖然後來還有人加入樂隊客串主唱。

但對於很多樂迷來說,弗萊迪的離去,就代表了皇后樂隊已落幕。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弗萊迪·摩克瑞,被稱為英國第一位亞裔搖滾巨星:

他出生於東非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父母都是帕西人,出身英屬印度,並從那裡搬到這個地方。

在他去世後,各種各樣的票選活動中,各種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歌手榜,弗萊迪無數次上榜。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上,皇后樂隊的兩名成員和結石姐Jessie J一起合作了那首經典的曲目:

《We’ll Rock You》。

而這場表演中,開場的是弗萊迪。

會場中央,豎起來幾塊屏幕。

穿著黃色演出服的弗萊迪出現其中,跨越20多年的時空,弗萊迪與2012年的觀眾見面了。

屏幕上的弗萊迪用他那招標的那標誌性互動方式,開場了。

臺上,弗萊迪唱著那幾個音。

臺下,觀眾跟著大聲和著。

現場已被點燃。

接著,We'll Rock you。

那一年,那一天,那屬於過去的歷史性一刻,與註定要被寫入歷史的那一刻,時空交匯了。

就為那最後一場戲,我果斷給8.8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