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山茶籽樹耳,茶泡

十二歲時,總隨媽媽翻過黃泥頭那座高山,進入汪家村山界去摘些野茶葉,那裡所有陡坡地都被挖成約一米寬,一圈圈繞地形轉的小路,路坡上栽滿了山茶籽樹,下面山谷稍平點的地總稀稀的有些茶葉樹,這些樹不屬於那個具體集體的。清明後,我們這邊集體茶葉採完,一些媽媽們愛結伴翻過高山到那採些野生高山茶,自己製作,以後泡茶喝。

又見山茶籽樹耳,茶泡

進入那些野茶葉地採摘茶葉,我們小孩就會滿山跑著到上面油茶籽樹去尋找茶籽樹上的茶籽樹葉耳,和茶泡。低樹的茶耳,摘來後,有的需要撕下外面的半脫一層膜皮,有的己經自己那層膜皮全脫,,放衣服上揩一揩就塞進嘴中嚼食起來,有一股清香,有時甜甜的(那些膜己脫完的,厚厚的,白白的那種),也有一種酸酸的,約帶些甜味的(那些還有一半膜留在上面,要自己撕下的,這些葉較薄些,還帶些粉,或粉紅色的)。又見山茶籽樹耳,茶泡

還有一種長得高些的茶泡,一般不易尋找到,如果找到,那棵樹上基夲不只一個,可能有幾個,但是並沒有茶葉耳口味好,但量多多了。用樹丫把它通落下地,拾起,用嘴對著那洞口,大聲嘟一聲,裡面有蟲類一些都會往外爬動,茶泡口向下,用手捂著用力甩幾甩,假設蟲子被甩掉了,在衣褲上揩揩,整個塞進口裡嚼起來,這種大約沒有茶耳中白白胖胖的那種甜了,水汁也沒有那麼多,但量足,有三四片茶耳的量,一下子在口中嚼著,也是相當過癮的,時有甩時沒有將蟲子甩掉,吃了感覺己進口中嚼的有蟲子,想起一口吐得哇哇的。又見山茶籽樹耳,茶泡

等到中午時分,媽媽們叫我們下去吃帶來的紅薯乾糧等,我己經被茶耳和茶泡撐飽了。下午,媽如果還繼續摘些時候茶葉,我們還會繼續尋找著,帶回來留存或與哥哥,姐姐分享。

時間過得真快,不覺四十多年了,前幾天,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說是汪家村的。原來我一遠房侄孫女嫁到那裡,讓我去住幾天,想起兒時那美好時光,又是清明後我就起程了,既可順帶一些高山茶葉,和珍貴的山茶籽油。

到了那山,依然原樣,只是覺得那些茶籽樹仍沒有長高,不過花發的我己經不用樹丫去通下,那個個茶泡,摘了幾個往口裡嚼嚼感覺沒有了兒時味道,蹲著在地下想了想,為什麼會產生茶籽樹耳和茶泡呢?又見山茶籽樹耳,茶泡

茶籽樹是常綠小喬木,葉含花黃素,茶鹼,外臘質。三,四月份正是花落結細籽未期,老葉漸落,新葉正生長時期。這個時期氣溫十分不穩定,而陰雨天多,溼氣大,時有風吹等,細嫩葉芽被劃損傷,在損傷部位,真菌,細菌類侵襲到損傷部位。而這時無陽光直射殺菌,由於溼度大,樹木所供給營養正旺,細嫩葉拼命生長,沒有陽光殺菌,菌類過度繁殖,阻斷某些疏送細管道,樹葉就需要增厚繞彎疏送葉前端營養,這樣葉子就變厚了起來。沒有陽光,葉綠素作用微弱,葉子變成白色和微紅色。

當天晴陽光一出來照射,水溼一蒸發,帶動下層營養又旺盛往頂端疏送,葉子就長成了大白厚葉。葉子外層臘質包裹著,受風力和氣溫日夜溫差,乾溼交替影響,外層臘質膜就破裂,捲起,被內層肉質部頂開慢慢退去,形成了白色和微紅茶籽樹耳。白色糖份吸收較足,所以甜些,而微紅色薄的,形成時間短,自然帶有原葉茶鹼,味就帶沑些了。又見山茶籽樹耳,茶泡

茶泡形成原理應該一樣,只不過是這樹可能更陰面些,而受損傷被侵襲的多些,多葉子由於某些原因,粘靠,疊生,而形成一個球狀耳葉,由於泡內光線更暗,只有一面製造糖份,或因泡內空間好使一些蟲類躲藏,許多蟲類就藏於內部吸食裡面營養物質,所以茶泡普遍會比茶籽葉耳不甜些。

老了,學習了一點知識應該能解開一些原來不懂的了。不知你們認為是這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