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公图

包拯,北宋的名臣。因其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当时,京师就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说法。

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私下也戏称其“包黑子”、“黑老包”,虽有戏谑成分,但也包含了百姓对他的喜爱。

包拯,无论是在宋一朝,还是之后千余年,可以说是粉丝最多的一位官吏,尤其是民间。

包拯如果开微博、微信,估计要达到上亿级别,是绝对的大咖!

其实,这位千年大咖,和商丘也很有渊源。有着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公像

汴河咋改叫成了包河

商丘是北宋龙兴之地,也是陪都,叫应天府。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包拯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转运使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采购运输部长。宋太宗时﹐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北宋时期,大兴土木,坚决阻止黄河往北流淌,以阻止辽金沿河侵袭。

但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黄河每2年多就泛滥一次,不仅民不聊生,也极大地毁坏了当时的交通通行,也使得漕运工作很难做啊!

包拯到任后,这不行啊。咱是陪都,干不好,上对不起皇上,黎民百姓也受影响啊。

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河风光

于是就决定开凿、疏浚汴河,打通漕运通道。

现存的包河起源于梁园区谢集镇尚楼村,紧邻明清黄河故堤。东南向流经商丘市区、虞城、亳州、永城、涡阳、濉溪等县境,于临焕集注入浍河,再入淮河。全长175公里。从而使漕船可江南直达帝都汴京,这条就是汴河。

老百姓为了纪念包拯的漕运功绩,就把汴河叫做包河。

时光荏苒、朝代更替,包拯开凿疏浚的这条漕运河道,虽然早已没有了漕运功能,但包河的名字却一直保留至今。

说到包河、看到包河,人民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包公。

曾几何时,包河和包拯的脸一样,成为了黑水河。

近几年,商丘市进行了大力治理,水逐步变清了。沿河也建成了生态廊道,成为市民休闲、散步、健身的好去处。

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公庙

沧桑包公庙

睢阳区包公庙乡,是全国两个以包公命名的乡镇级单位。另一个在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

据史料记载:睢阳区包公庙乡唐宋时名王家集。

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这年大旱,从东京(开封)到南京(商丘)沿汴河各县,焦土千里,五谷不收,民不聊生。

此时,包拯正在商丘任京东路转运使。转运使实际已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爱民如子的包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宋城(商丘)县4省接合部的永定乡,灾情最重。

在暗访时,遇到一群歹徒殴打百姓,当即制止。听说包公至此,方圆几里数千百姓连夜涌来,他们齐齐跪倒,不顾那群歹人面面相觑,痛斥歹人罪行。

那伙歹人头目是当朝重臣三司使张永平的亲属,号称南霸天。他在这一方经常欺压百姓,可谓民不聊生,永定乡没有片刻安定。

包公问清事由,拿到证据,不顾同朝好友情面,怒铡南霸天。

包拯还要求各县富户和官吏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免去大灾之年的赋税。

庆历七年,包拯由五品升为三品,红袍变紫袍,迁任陕西路转运使。

宋城(商丘)县“民感其德,自发捐钱捐物,拦轿处立祠以祀”,人称“包公庙”。

后来包公庙就成了地方名,至今已有940余年的历史。

包公庙座落在睢阳区包公庙乡集镇西头,最早建于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千年风雨苍桑,这座包公庙多有兴废。

最大的毁损是在解放初年,现在的规模是1982年在原来的地基上重建的。

整个大庙长64米,宽41米,占地1800多平方米。前中门额书“孝肃公庙”,左右边门各书“赞化”“调元”。

进得庙来,有前中后三殿,前殿大门匾额书“包公祠”三个镏金大字,左右各立牛头、马面、展昭和公孙策神像;后殿供奉高6.4米的包公坐像,殿下站立着王朝、马汉二尊六品校尉。

包公坐像两边对联是:“铁面无私冰心有度,风颜易近关节难通”,把包公刻画得既有威严又可亲近。

包公庙内存有清道光年间的碑刻,字迹班驳,记载着包公庙的来历和修建的历史。

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放粮池

放粮池、救命池

紧邻包公庙围墙东侧有一水塘,塘边立有一块石碑,上书“放粮池”。

相传庆历六年,包拯巡察灾情时歇宿处饮马之塘。

村上有位叫陈维汉老人多次讲述自己17岁时发生在水塘的故事,给如今的“放粮池”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1960年,包公庙乡又闹春荒,树叶野草均被采食已尽,食源断绝,不时有老百姓饿死。

一天夜里,陈维汉饿得昏昏欲睡,蒙胧间,包拯托梦,塘里的水草可以充饥。

天刚亮,陈维汉跑到塘边,看到水塘中长出一层赤色的菌饵。他捞出赤色菌饵煮熟食后,味道鲜美,腹中不再饥饿。

很快,方圆数十里饥民闻讯而来,自朝至暮总捞不尽。而且奇怪的是,到麦黄麦子能食时此菌饵再也不见。

百姓感恩之际,确信此塘中的菌饵是包拯显灵拯救苍生,遂命此塘为“放粮池”。

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公显灵镇倭寇

传说民国33年(公元1944年)的一天下午,日本鬼子从包公庙乡经过,看到包公庙内宽敞,打算进庙驻扎。

当为首的日本兵牵着大洋马要进庙门时,大洋马咆哮嘶鸣,前蹄腾起,任鬼子怎么鞭打,就是死活不进。

领头的日本兵对中国的历史彼有研究,以为包公显灵,裨佑百姓,不敢冒犯神威。

当地老百姓终于松了一口气,庙宇没有遭到破坏,人民免遭涂炭。

因为这件事,次年老百姓重修庙宇,演戏拜神谢恩。

包公和商丘不得不说的故事

包公晾米台

包公晾米台的传说

在距睢阳区包公庙50华里的虞城县界沟镇北部的包河北岸上,有一建筑样式古朴、格调典雅的包公晾米台。

相传,宋仁宗皇祐二年七月“霪雨连绵”,虞、亳一带坑满河平,不久,“汴河决于济阳”,滔滔洪水瞬时淹没了虞、亳等数县,受灾百姓众多,“秋禾无收,饥民嗷嗷待哺”。

此时,包拯受任知谏院,因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很得仁宗重视。

包拯奉皇上旨意,沿汴河运送粮米赈济灾民,没想运粮途中大雨如瓢泼,粮米全被淋湿,包拯担心被淋湿的粮米发霉,百姓难以食用,便在驿站附近的汴河北岸建筑场台晾晒经雨淋的粮米。

事有凑巧,恰逢河水猛涨,即将淹没晾晒粮米的晾米台。

包公很着急,情急中遂振臂高呼“晾台长耶”。说来倒也奇怪,晾米台瞬间升高。

这之后,只要洪水上涨,晾米台也立即随着上涨,洪水怎么也淹不到晾晒的粮米。

不久,赈济灾民的粮米晒干了,救了了虞、亳一带受灾的百姓,百姓跪地向包公谢恩。

洪水过后,被救济的灾民为答谢包公的恩德,大家一起加固了包公晾晒粮米的晾米台,名叫“包公晾米台”并树立碑刻以此纪念。

为了让更多的后人记住曾经救济过他们先人的包拯,遂把“汴河”改名叫“包河”。

至今,包河水甘甜怡人,养育着两岸百姓。(郭跃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