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胃腸鏡,這些“炎症”其實不需要治療,看看你過度治療了嗎

內鏡報告上的結論代表什麼?

每次提到胃部不舒服、大便改變、癌症篩查時,醫生都會推薦去做胃腸鏡檢查。

很多人都聽說過做胃腸鏡很難受,十大最難受檢查榜單可能要進入三甲,特別是腸鏡,從準備到操作,都很不舒服。好不容易終於做完檢查,問題又來了:

“我胃鏡報告單上寫著賁門炎,下一步應該怎麼治療呢?”

“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剛做了個胃鏡,報告上說我有十二指腸炎,怎麼治呢?”

“我剛在xx查體中心做完體檢,結腸鏡報告上寫著直腸炎(也有可能寫作乙狀結腸炎或結腸炎),可是我沒有任何症狀,需要治療嗎?”

做完胃腸鏡,這些“炎症”其實不需要治療,看看你過度治療了嗎

我從事胃腸鏡工作多年,這三種情況常常被問到。

其實單純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說,無論哪一種都不需要做針對性的治療

這是為什麼呢?

“我的檢查結果明明是說有炎症的啊,為什麼就不需要治療呢?如果置之不理,將來會不會惡化,演變為惡性病變呢?”

做完胃腸鏡,這些“炎症”其實不需要治療,看看你過度治療了嗎

原來這些“炎”不需要太擔心

年底了,又有很多人開始做體檢了。

在此,關於內鏡檢查結果的解讀,需要明確一個非常重要然而卻又未曾被引起足夠重視的知識點。

對於臨床醫生來說,內鏡檢查最後的結論僅僅是內鏡診斷,而並非是最終的臨床診斷。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內鏡檢查所見是作為重要參考信息而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例如賁門炎,十二直腸炎或直腸炎,僅僅是內鏡下所觀察到該部位的點片狀的黏膜充血紅斑或伴有輕度的黏膜水腫而已,並非某種特異的疾病,有時是因為食物團或糞便通過所造成的擦傷引起,沒有臨床意義

也就是說,這類描述性診斷只不過是內鏡醫生觀察到,並最終記錄到診斷報告中的一種現象,這三類“炎”都是不收錄在ICD臨床疾病分類當中的。

做完胃腸鏡,這些“炎症”其實不需要治療,看看你過度治療了嗎

如果說臨床醫生是一個工廠,內鏡診斷,病理診斷,臨床症狀,家族史等就都是生產原料,最終做出的臨床診斷才是出廠的成品。

例如,結腸鏡檢查發現直腸黏膜腫物,那麼直腸腫物即為內鏡診斷,通過組織活檢發現癌症細胞,那麼病理診斷的結果即為直腸癌,從而直腸癌的臨床診斷成立。

至於,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各類

“中間產物”,患者大可不必過度關注,盡請交給主治醫生來為您解讀。

就診時,請您勿將這些單純描述性的內鏡診斷與臨床診斷混淆。有一部分患者會在心理作用下,將自己的症狀歸咎於這類所謂的“疾病”,焦慮擔憂,不得安寧,這樣就完全違背了體檢的初衷了

讓我再次劃重點,內鏡報告上的賁門炎,十二指腸炎,直腸炎(潰瘍性直腸炎為臨床診斷,此處指代的是非特異性結腸炎症)這類診斷是不需要特殊治療,更不必由此而產生焦慮的情緒。

做完胃腸鏡,這些“炎症”其實不需要治療,看看你過度治療了嗎

那麼內鏡檢查報告提到的各種“炎”都是不需要治療嗎?非也。部分疾病的診斷是以內鏡所見為金標準的,也就是說內鏡診斷是可以直接作為臨床診斷來進行解讀。例如:反流性食管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

做完胃腸鏡,這些“炎症”其實不需要治療,看看你過度治療了嗎

總而言之,希望大家在就診時明確內鏡診斷並不完全等同於臨床診斷,不要糾結於一些沒有臨床意義的描述性的內鏡診斷。

至於哪些炎需要引起重視,哪些完全可以忽略,還是需要由專門的醫生來給予解讀。希望閱讀完本文之後,不要再有患者或非消化病專業的醫生再為內鏡報告中的賁門炎,十二指腸炎或直腸炎等診斷而“自尋苦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