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胃肠镜,这些“炎症”其实不需要治疗,看看你过度治疗了吗

内镜报告上的结论代表什么?

每次提到胃部不舒服、大便改变、癌症筛查时,医生都会推荐去做胃肠镜检查。

很多人都听说过做胃肠镜很难受,十大最难受检查榜单可能要进入三甲,特别是肠镜,从准备到操作,都很不舒服。好不容易终于做完检查,问题又来了:

“我胃镜报告单上写着贲门炎,下一步应该怎么治疗呢?”

“我最近肚子不舒服,刚做了个胃镜,报告上说我有十二指肠炎,怎么治呢?”

“我刚在xx查体中心做完体检,结肠镜报告上写着直肠炎(也有可能写作乙状结肠炎或结肠炎),可是我没有任何症状,需要治疗吗?”

做完胃肠镜,这些“炎症”其实不需要治疗,看看你过度治疗了吗

我从事胃肠镜工作多年,这三种情况常常被问到。

其实单纯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无论哪一种都不需要做针对性的治疗

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检查结果明明是说有炎症的啊,为什么就不需要治疗呢?如果置之不理,将来会不会恶化,演变为恶性病变呢?”

做完胃肠镜,这些“炎症”其实不需要治疗,看看你过度治疗了吗

原来这些“炎”不需要太担心

年底了,又有很多人开始做体检了。

在此,关于内镜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然而却又未曾被引起足够重视的知识点。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内镜检查最后的结论仅仅是内镜诊断,而并非是最终的临床诊断。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内镜检查所见是作为重要参考信息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例如贲门炎,十二直肠炎或直肠炎,仅仅是内镜下所观察到该部位的点片状的黏膜充血红斑或伴有轻度的黏膜水肿而已,并非某种特异的疾病,有时是因为食物团或粪便通过所造成的擦伤引起,没有临床意义

也就是说,这类描述性诊断只不过是内镜医生观察到,并最终记录到诊断报告中的一种现象,这三类“炎”都是不收录在ICD临床疾病分类当中的。

做完胃肠镜,这些“炎症”其实不需要治疗,看看你过度治疗了吗

如果说临床医生是一个工厂,内镜诊断,病理诊断,临床症状,家族史等就都是生产原料,最终做出的临床诊断才是出厂的成品。

例如,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肿物,那么直肠肿物即为内镜诊断,通过组织活检发现癌症细胞,那么病理诊断的结果即为直肠癌,从而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成立。

至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类

“中间产物”,患者大可不必过度关注,尽请交给主治医生来为您解读。

就诊时,请您勿将这些单纯描述性的内镜诊断与临床诊断混淆。有一部分患者会在心理作用下,将自己的症状归咎于这类所谓的“疾病”,焦虑担忧,不得安宁,这样就完全违背了体检的初衷了

让我再次划重点,内镜报告上的贲门炎,十二指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直肠炎为临床诊断,此处指代的是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这类诊断是不需要特殊治疗,更不必由此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做完胃肠镜,这些“炎症”其实不需要治疗,看看你过度治疗了吗

那么内镜检查报告提到的各种“炎”都是不需要治疗吗?非也。部分疾病的诊断是以内镜所见为金标准的,也就是说内镜诊断是可以直接作为临床诊断来进行解读。例如: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

做完胃肠镜,这些“炎症”其实不需要治疗,看看你过度治疗了吗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在就诊时明确内镜诊断并不完全等同于临床诊断,不要纠结于一些没有临床意义的描述性的内镜诊断。

至于哪些炎需要引起重视,哪些完全可以忽略,还是需要由专门的医生来给予解读。希望阅读完本文之后,不要再有患者或非消化病专业的医生再为内镜报告中的贲门炎,十二指肠炎或直肠炎等诊断而“自寻苦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