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時捷全球CEO“鬆口”國產?單車型年銷要求從10萬降至5萬

保时捷全球CEO“松口”国产?单车型年销要求从10万降至5万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幹群芳 王國信“單個車型至少要達到年銷量5萬,5萬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數字。”3月15日,針對是否會在中國開啟本土化生產,保時捷全球總裁及首席執行官奧博穆(Oliver Blume)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候表示。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談及同樣的問題時候,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副主席麥思格表示,未來如果保時捷單一車型在華年銷超過10萬輛,保時捷或許將考慮該策略。

這是否意味這保時捷對於國產的要求變低了呢?保時捷此前一直對在中國國產比較抗拒,至於此前劃出的單車十萬輛銷量紅線,也被認為是不想國產的託詞。至於為何會選擇部國產,奧博穆2018年經濟觀察網記者交流時,曾解釋了保時捷不在中國國產的原因。其強調,保時捷因自身的體量太小,可能導致“國產”成本效益不佳,是“我們決定暫時不在中國生產的主要原因”。奧博穆上述解釋的言下之意,保時捷國產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決策,衡量下來,如果商業風險大於收益,國產對於保時捷而言,都暫時稱不上是明智的決策。

而今年,奧博穆再次強調中國消費者十分在意汽車的製造地,對於是否在德國生產製造非常在意,保時捷要注意保證生產的標準。這對保時捷是否會在中國國產有很大的影響。不過,奧博穆沒有說明單個車型年銷量超過5萬是指只要滿足單一車型超過五萬即可,還是需要多款車型達到此目標。目前,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支撐包括是卡宴、Macan、Panamera等三款車型,前兩者銷量在三萬左右,Panamera去年銷量超過1萬。

實際上,保時捷國產的傳聞開端是2011年該公司CEO的一次表態。2011年3月,當時歐洲媒體報道,時任保時捷公司CEO穆勒於2月19日向媒體透露,保時捷正考慮在中國和美國投產旗下的汽車。為了實現在美國或中國投產的計劃,保時捷將尋求在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工廠投產旗下車型的可能性。不過,在2011年之後,時至今日保時捷並沒有再度提及在中國國產的事情。

2017年,保時捷和中國上汽集團會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生產汽車的傳聞一度瘋傳,在2018年的財報發佈會上,保時捷負責財務與信息技術的全球執行董事會副主席麥思格先生(Lutz Meschke)當時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直接回覆沒有任何考慮在中國市場進行本地化生產,否認了和上汽的合資傳言。

保時捷目前是全球最賺前的豪華汽車製造商。2018年,保時捷股份的營業收入為257.8億歐元,總利潤為71.55億歐元,比上一年增加5.1%,而上一年這一數字為68.03億歐元。保時捷股份的息稅前利潤為45.52億歐元,大幅增加13%。息稅後利潤為31.18億歐元(約等於237億元人民幣),淨利潤比2017年增長3.36%。得益於此,在2018財年,保時捷股份的銷售經營收益率為16.6%,但比上一年的17.6%略微下降,息稅前銷售收益率為17.7%,比上一年17.2%有所上升。

在中國市場,保時捷是在豪華汽車銷售前十沒有國產的兩大熱門品牌之一,另一個沒有國產的豪華品牌是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旗下的豪華品牌雷克薩斯。

保時捷目前在中國銷量連年攀升,截至2018年,中國市場已經連續四年成為保時捷第一大市場。在2018年,保時捷紫洪國交付新車共8.01萬輛,同比增長12%。其中,Panamera共交付13964輛,同比增長123%,其中混合動力版車型佔比11%。2018年保時捷在中國新增了12家保時捷中心,使其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增加到114家。

不過,從保時捷過去幾年在中國銷量的走勢看,保時捷的增速也在放緩。數據顯示,2015年保時捷中國地區銷量為5.8萬輛,同比增長24%;2016年,保時捷中國地區銷量實現6.5萬輛,同比增長12%;2017年,保時捷中國地區銷量為7.15萬輛,同比增長10%。

對保時捷而言,其正面臨著良好的政策環境。2018年,中國政府修改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允許外資汽車企業在中國建立持股比例超過50%的本地化生產企業,這意味保時捷或許不需要生產夥伴就可以再中國開啟國產並將全部利潤收入囊中。

隨著汽車行業進入轉型期,保時捷對利潤推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時捷在2018年秋季推出了一個利潤增加計劃,以實現從2019年到2025年累計增加60億歐元利潤,而從2025年開始,每年要實現20億歐元的利潤增加。這意味著保時捷在未來任何大規模的決策上將更加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