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真的能夠養活一家五口人嗎?

嶺南人士葉生


四十年前,就是七九年以前。那個年代普通工人工資在32-60之間,普通幹部工資在60-120之間,個人工資過100的很少,一個家庭雙職工工資合計能到100的也很少。所以,月工資有100的養活一家五六口人沒有一點問題。問題的關鍵是隻能養活,日子想過的富裕一點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個年代什麼也沒有。拿我個人77年為例:本人當年月工資32元。一個月定量半斤油,30斤糧食(有時候包括粗糧),每個月大概有半斤到一斤肉,雞蛋很少,糖也是定量的。食品方面就這些。穿的方面,有布票和棉花票,一年的布票大概夠一身衣服。棉花票大概要兩三年才夠一件棉衣。那時一雙布鞋4元,可以穿三個月,解放鞋(類似現在的運動鞋),大概是十元錢,可以穿半年。皮鞋大概七十多,可以穿很多年,棉皮鞋大概一百二十多。當時我訂一份雜誌《科學畫報》一年四元左右。另外,我買過一個口琴五元左右,吉他一把四十六元,小提琴好像一百二十多。其他東西就消費不起了。這是我個人的情況。問題的關鍵是,那時在全國能拿工資的人很少,存在大量臨時工,工資只有二十五左右,農民收入更低。物質十分匱乏,有錢想買糖買肉買零食吃買衣服穿是不可能的。水果基本沒有賣的,只能等單位分配。我們那個年代有條件,所以水果很多相當於是免費吃的。但是大部分人很難吃到水果。當然也有個別人工資很高,我們單位(科研單位)有一位國家級的科學家,月工資四百多,還有幾個九級幹部,工資也很高,具體多少就不知道了。所以,誰在懷念那個年代是可以想象的。


遊牧天涯觀日月1


老夫今年八十。七十年代,我工資五十六元,妻子四十二元,孑女二人,父親去世早未成年弟妹五人,母親無固定收入四十餘元。孑女在單位幼兒園,弟妹全部上學。看病不收弗,弟妹,母親半費,看一次病一,二角錢,公房二戶共百餘平方,交單位租金五,六元/月,未感到生活緊張。生活較寬裕。大家庭,和睦。油,豬肉,豆剩品,棉布計劃供應,但魚,雞,牛,冰凍豬肉,經常有賣。當然這不是六十年代初那三年。但三年困難時,由於幹群一條心,群眾之間相互關照,精神奮發問上,也未感到什麼大問題?


手機用戶6445053857


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年齡不會多大,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四十年前就是七九年吧,那一年的事我記憶深刻,那一年我考上了省重點高中,當時我父親在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那時叫地區,下轄七個縣)最大的直屬企業任職副廠長,我家隔壁是黨委書記兼廠長家,他們都是抗日時期參加工作的老革命了。當時書記的級別是正縣,幾級忘掉了,但是工資我是記得的,110幾塊錢(我那時的夢想就是我這輩子爭取能掙到110元/月),他家兒子大了都有工作不在身邊,老婆是全職家屬,每天的事就是買菜做飯伺候老頭子,110多塊錢還要扣除一點錢固定資助老家的親戚,那時候物資匱乏,但是隻要能買到的肉類魚類雞蛋什麼的老太婆想買就買,為了滋補老頭子身體,老太婆還到附近農村找到養羊的人家訂了鮮羊奶,每天早上拿個瓶子擠了奶送來。我父親當時級別低些,工資七十多塊錢,我母親工資三十多塊錢,加在一起也是一百出頭了,我家加上我兄妹三人一共五口人,我家每個星期可以吃兩次肉,這在當時已經令人羨慕了,當時豬肉八毛錢一斤有肉票很多家都用不完,當時還有節約糧的說法,就是計劃分配給每個人的糧票實際上發到手上沒有那麼多,要扣除幾斤就是節約給國家了,我母親基本上沒有為吃飽飯穿暖衣發過愁,每年過年還能郵寄二十塊的錢給老家的親戚。當時整個廠里正式職工五六百,我家經濟情況當屬前三,那時候工資從六十年代就沒漲過,沒有什麼獎金一說,也沒有什麼額外收入,就是工資,非常透明,誰家大人工資多少,我們這群十幾歲的小孩都知道。再說說職工中低收入的,我一個同班同學男的,姊妹七個,父親是車間工人,每月工資三十多一點吧,母親沒有工作(後期照顧進了五七工廠也就是家屬工),就是說全家九口人每天只能有一塊零幾分花費,每月入不敷出,父親工資只能勉強一家人吃飯還略欠,每月發的勞保手套口罩什麼的都不捨得用,積攢起來織成衣服,我那同學從小學到七九年初中畢業前一年四季都沒有穿過鞋子,大冬天的也是赤腳上學,直到畢業前夕數學老師把自己的一雙白田徑鞋給了他才有了鞋穿。他家也是全廠最貧困的家庭,每年都有貧困補貼,一年最高也就補貼不超過三十塊錢。其餘大部分都是雙職工家庭,一家四到六口人六七十、七八十塊錢收人,基本夠用但也結餘不多。現在想來,那時候每月有一百塊錢,我那同學全家九口人也能夠吃飽飯有衣穿,存錢是不可能的了,那時候大人小孩都穿補丁衣服,而且都是大的退下來的衣服再給弟弟妹妹穿,好在我們廠職工和家屬看病不用花錢,有醫務室,小孩自己去看病報大人的名字就可以了,這也減輕了不少負擔。

囉嗦了那麼多,就是想用事實告訴現在的年輕人,四十年前,每月有一百塊錢,一家四到六口人的家庭可以基本衣食無憂,過的還算滋潤,有病有災的除外。但是那時候的生活標準和現在的標準是天壤之別,那時候是吃得飽穿的暖就叫生活好,現在吃穿不存在了,住的好玩得好想飛哪飛哪想買啥買啥才叫生活好。


用戶66641349353


夠!不但夠還有節餘!

我七十年代初參加工作,在貴州深山裡三線工廠,第一年21元,第二年27元,第三年31元,第四年37元,第五年轉正定二級工44元。每月伙食費10元,朝陽橋每包0·27元三條8·1元,其它費用不到5元。每月總共23·1元。還餘22·9元,這是單身時期,抽菸是轉正定級之後!

結婚後,雙職工88元,住房是廠裡分配,每月房租、水電5元,大米每斤0·139共40斤5·6元左右,每星期趕集購買雞蛋、雞5一8元一個月從高算32元,(包括國家供應的肉,油,煙,肥皂等)醫療費全免,子女托兒、上學費用全免。不到三年,靠自己的力量淘汰了廠裡配發的傢俱,購置了收音機、照相機,電唱機、縫紉機、風凰單車,那日子是過得有滋有味,真正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小康家庭。

當然這是一個普通的雙職工家庭,而農村,城市的幹居民有許多的生活是不能以之相比的,不過貪富之差沒有現在這麼明顯,只是吃好吃壞之分,穿好穿壞之別。現在收入翻了百倍,如果說還養活不了5個人,那是生活質量提高了,七、八十年代不敢想的事現在都實現了,高擋電器,汽車、手機、高檔服裝、旅遊、住房……沒有一樣不要錢,如果能放棄高檔的追求,只是為養活一家人,現在的工資還是有餘的!


user5303762286193


78年,我們家六口人。爸爸7級技師,80.5元,媽媽2級普工,37.7元,三個弟妹讀初中高中,我知青三年。家庭生活很好,三塊手錶,一輛德國鑽石牌自行車,一臺紅燈牌收音機。那時候,人際關係很好,互相關心,單位領導經常走訪職工家庭,對外分到工廠來的青年職工,到了25歲,還沒有對象,女工委員師傅都幫忙介紹,因為是軍工央企,縣城女青年很願意找工廠男青年。有工作糾紛鄰居糾紛,工廠有調解員裁判,公正裁決,雙方服氣,個人有困難,鄰居幫忙,我家有一對內兒醫生兩口子,小孩三歲,晚上查房值班,都是送我家母親代管。當時社會和諧,人心貪壞少,真是大家懷念的。從前支左的軍代表子女,現大多在省城,很是眷戀當年在我們廠的日子。現在,很多很多不敢恭唯。


每天早晨我們擁抱過


100元算很有錢了,記得那時候,冬天有棉衣發(勞保),爸媽都領給我們小孩子穿,還記得用2分錢買了一根甘蔗,一整根的那種,現在要18元(本人喜歡吃甘蔗),我們家4個孩子,爸媽工資加起來150元,還要負擔外公外婆和奶奶,感覺家裡吃飽沒問題,住房水電看病都不要錢,小病去醫務室拿藥就行,大病就轉院。就是物資不夠多,好多東西買不到,什麼都要票,那時候大家都這樣也沒什麼,無憂無慮,單位的氛圍很好,基本家門鎖形同虛設,大家互相幫助,努力工作,沒那麼多雜事,挺幸福的。現在看起來工資高,但開銷大,什麼都要錢,出小區門口就要掏錢,現在的物資豐富,什麼都想買,過得累。還是以前好


小酷1234567890


我1974年參加工作,因為是家中唯一子女,可留城沒插隊。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38元,幾個插隊的同學讓我請客,我說你們挑地方。結果去了城裡一家大飯店,點菜的時候,大家儘量不點貴的,我大方的點了一道油燜大蝦,3.8元,同學們都說太奢侈了。這頓飯花掉了半個月的工資。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同學中最有錢的人,那個年代,獨生子女是奇葩,我身邊的同齡人家中都是四,五個孩子,真不知道怎麼活下來的,應該是得益於住房,教育,醫療基本免費,粗茶淡飯,布衣糙棉。那時候病也少,特別是富貴病,據說北京的第一例糖尿病診斷出來時還引起爭論,這就是傳說中的糖尿病嗎?我一直有個觀點,人這一生實際上就兩個死法,一個是餓死,一個是撐死,自己選吧。


閻氏兄弟


閒話少講,舉一實例。我家五十年代十一口人,祖父母,小姑姑,父母親,兄弟姐妹6人,全家十一人組成生活在長沙,祖父工資四十多,父親工資四十多,母親工資三十多,共計一百二十多元。那時看病很便宜頭痛腦熱一包三分錢的何濟公解決問題,肚子痛也是幾分錢的十滴水,其它也沒什麼大病。住房不要錢,我讀小學幾角錢,中學元把錢,就是收個書本費。有一學期母親沒了工作,我是老大已進初中了,全家平均不到八元的收入,為此我與老二,老三,老四的學費都免了一期。可以說那時我家還不算差,除了我有新衣穿以外,下面三個弟弟就一個一個穿下去,一直到不能補為止,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很多家庭的準則。一家人其樂融融,兄弟姐妹打打鬧鬧過得也很愉快,整個社會如此也就沒什麼攀比,都心滿意足,都認為正常,沒有多大的貧富懸殊,所以說那時一百元錢五口人絕對能過好生活,用不著絲亳壞疑。


氣死么


這是一個非常搞笑的問題。倒計時四十年那就是1979年。你們知道1979年當時中國城鎮與農村的經濟狀況嗎?如果一個小家庭平均每月具有100元的收入那算較為富裕。大學講師級每月工資59元,高中級教師四十來元,初中教師27——36元,當年有這樣的說法:二十七歲(年齡),拿二十七元(工資’,吃二十七斤(口糧大米),農村有的是民辦教師(拿工分),有的是工辦工資制;煤礦一線工人四氣及也只有52.48元;鋼鐵工人與煤礦工人基本相差上下;二線與三線工工資更低;政府機關(區、公社)也只不過四十八九元,一般政府工作人員三十七八至四十幾元……當年很少遇到貪汙案,基本上找不到嫖賭,也沒有公開的行賄受賄之詞,全國公民雖然沒有身份證,但社會治安秩序非常穩定,住旅社招待所全憑地方政府介紹信,全國物價統一規定,例食鹽0.155元/斤、茶油0.98元/斤、萊子油0.78元/斤、早米0.138元/斤、晚米0.142元/斤、豬肉0.72元/斤(供用)、豬腳頭腸折半價、農家自賣豬肉0.90——0.95元/斤、鄰里之間隨禮1——1.5元/戶、瓦工完全沏一幢紅磚屋的工資也不超過300元/棟(以前沒什麼裝修)、全國曰食用品(布票糧票)統一支配、學生小學不超2元/學期、初中3元/學期、高一5元/學期、高二6元/學期(包括練習本等並且有助學金)。農民從事農業,工人從事工業,農村當兵拿工分,工人當兵算工齡……請算一算平均每月100元收入富不富,能不能養活一個家庭(補充農村有免費醫療合社所,不過當時醫朮不高,每個工廠單位包括學校都有不對外的醫療免費診所)。


大海心懷3


六八年我還在小學,曾記得有一位同學他爸爸是個副縣長(在我們心中那是天大的官)有一次和同學們去他家玩沒到他家之前想象著他家肯定富麗堂煌,很大很氣派的四合院……其結果和我們一般家庭一樣不多什麼,只不過是收拾的比較乾淨,最耀眼的是桌子上放了一盒大前門煙(因小時候喜歡玩煙盒知道此煙比較高檔三毛六一盒,一般老百姓吸一毛多的煙)饃筐饅頭和一般家庭都差不多。最羨慕的是他家有一輛八成新的加重永久自行車,那可是縣太爺的坐駕,我們這些同學只有好奇的看看的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