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我有阿拉丁(上)

01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目前,世界上约有七十亿人口,但在这七十亿人口中,有多少好人,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当中一定“潜伏”着坏蛋,或正变成坏蛋的家伙;而大多数人,或许只是不好不坏的人类。

虽然活在一个有着七十亿人口的星球上,但你可能从小就为没人喜欢你这样的问题而深感困惑,尽管你小时候未必知道这世上到底有多少人。

惟愿我有阿拉丁(上)

唵嘛呢叭咪吽,惟愿我有阿拉丁。

据我观察,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你很可能长相不好,不大迎合这个看脸的世界。

其次,你可能有(身体)生理上的缺陷,要么多出个“零件”,要么少了个“零件”,不大迎合“零件”不多不少刚刚好的人群。

再次,你的声音或听力有缺陷,别人听不清你说什么,你也听不见别人说什么,不大迎合这个嘈杂的世界。

最后,你也很有可能真是个“天生”就不大讨人喜欢的家伙,自带“烦人”模式——我有时就觉着,我自己正是这种人,天生的且自带讨厌模式的不大讨人喜欢的家伙。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某些人只喜欢自己,死活不喜欢别人——这种情况下,你就不能自怨自艾了;你只是暂时还没找到“以心换心”的人而已。

假如这种糗事不幸真发生在了你身上,你需要学会的也只有一件事:哪怕七十亿人口中除了你自己的所有人都不喜欢你,你一定要喜欢你自己。

假如连你自己都不喜欢你,那就真很无语。至少,你爸你妈应该不忍心不喜欢你,前提是,你必须是亲生的。

惟愿我有阿拉丁(上)

啊,多么美妙,多么迷人。

2017年,一部名为《奇迹男孩》的电影上映,据说当时真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作者名叫R.J.帕拉西奥(R. J. Palacio);原著早在2012年就已出版上市。电影好看,原著更好看;唯一让人不太舒服的是,中文版小说“翻译腔”太浓。但是,我还是强烈推荐“书虫”先读一读原著,然后再看电影,就能辨出孰优孰劣了。

人活到一定年龄,糟心事渐渐增多,越来越了解人情冷暖的真相,身边最好的亲友渐次离开这个世界,你就会像变了一个人,总觉着有一股“恶气”窝在心里,想哭不能哭,想笑笑不出,真有“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无奈。

假如你正在遭遇这种情绪的折磨,不妨看看《奇迹男孩》一类的原著或改编的影视作品。你可以跟着主角一起,真实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哭与笑,完全由你自己。之后,你会很快喜欢上你自己——哪怕你明知自己长相并不怎么样。

看过《奇迹男孩》,我的感触真不少。我们缺少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是第一;第二,我们缺少这样的影视作品;第三,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含义务教育)之前的亲子教育、基础教育,真有太多需要思考的地方;第四,我们的教师队伍(无论哪个教育阶段)可能不大需要“学富五车”,甚至研究生毕业,而必须具备“育人”资格——最起码一点,教师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能随时发出金色的光芒,就像故事中的“图什曼”校长那样,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品学兼优”的概念。我们知道,但不好说出来的一个事实是,某些教育收费很“发达”,但教育质量真的很“落后”。教育,现已成为人们的负担之一,而不再全是福音了。

惟愿我有阿拉丁(上)

见证奇迹的时刻。

假如我有阿拉丁神灯,我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如上所述内容的情况能有所改观。当然,我也希望不是老师的公民,也能有“金子般的心”。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王小波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里“举个例子”的“段子”,他说了一句让我发笑但又让脸很发烫的话:

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

读过这句话,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既是个物质上的穷人,不幸又做了精神穷人,而心地又不怎么善良,脑袋瓜也不怎么好使,看待这个世界时,要么麻木冷漠,要么随波逐流,那我会不会就像“粪缸里的蛆”一样存在?

想到这里,我突然不担心自己“模棱两可”的样貌,反倒担忧起这个“突变”的世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