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吳國會滅亡嗎?

蜜瓜醬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弄明白劉備為什麼不顧一切,要急於發動夷陵之戰。

公元219年,劉備集團按下快進鍵,全取益州、奪取漢中、上庸等地,進位漢中王。好兄弟關羽趁機也想表現一把,搞了個獻禮工程,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佔襄陽、圍樊城,不料被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敗走麥城,丟了性命。

關羽被殺,荊州被丟,對於正一路高歌猛進的蜀漢集團來說,恰似當頭一棒,徹底打亂了劉備的霸業大計,而且斷了劉備的一個手足。我們可以想像劉備當時的心情,何止是一萬個草泥馬奔騰而過。

其實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為關羽報仇只是個幌子,其深層次原因,還是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了,這個重要主要是荊州的地理位置和經濟文化發展程度所決定的。

我們知道三國時期,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原來富庶的秦川大地,已是“十室九空”,經濟凋敝。荊州是少有幾個沒有受以黃巾戰亂的地區,而且在當時也是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較好的地方。對於荊州的軍事上的戰略地位,諸葛亮也在《隆中對》中分析得十分到位,“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劉備雖然佔據了富饒的益州,但畢竟是遠離中原的偏遠地帶,而且交通不便,不利於用兵,當一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還可以,但要想圖取中原,匡扶漢室,荊州肯定不能丟。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 荊州經濟文化發達,物產豐饒,是天下樞紐,既是維持力量均衡的中心,又是一個力量衝突的中心。

劉備急於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主要是想重新奪回荊州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四郡,當然能夠打敗東吳,再順便奪取江夏、南郡兩郡,則更好,這樣說可以上通宛洛,下通江吳,掌握拒吳伐魏的主動權。

我們試想,如果劉備集團打贏了夷陵之戰,奪取了荊州,東吳政權真的有覆滅的危險,之所以這樣講,主要的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是對於劉備集團而言,如果贏得夷陵之戰,奪回荊州,實力將大增。

荊州是東吳與魏蜀達成力量均勢的關鍵。如果夷陵戰敗,由東吳所佔的荊州四郡必然重新回來劉備手中,而且江夏、南郡兩郡也將不保。這樣一去一來,劉備佔據荊州大部分地區,東吳徹底退回到赤壁之戰之前的地盤,此消彼漲,蜀漢在疆域面積,人口總數、經濟和軍事力量上都將超過東吳。

三國力量對比,則是魏蜀兩家爭霸,東吳則排到老三的位子,只能坐以待斃。我們知道,蜀漢政權就是因為實力居中於魏吳之下,排在最後,而最先被滅的。

二是對於孫權集團而言,東吳如果夷陵之戰失利,內部政權必定不穩。

荊州地處長江上中游,是東吳構成長江整體防線的龍頭,更是聯繫中原的重要樞紐,失去荊州則東吳的西邊門戶大開,水路優勢完全喪失。可以說荊州是東吳的立國之基,無荊州則東吳難以自保,亦難以立國。

另外,如果夷陵戰敗,對東吳政權來說也將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政權內部必定不穩,這也是呂蒙當初建議與劉備翻臉奪荊州時,所最顧忌的,加之江東士族的一貫的排外情結,經及東吳南邊的山越反叛還沒有平息,內憂外患之下,東吳是難以承受的。

我們在這裡也可分析一下,東吳如果夷陵戰敗,失去荊州後的情形。

如果江吳戰敗,則荊州六郡必失,劉備奪取回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四郡則是必然,江夏、南郡則有可能被曹魏和劉備瓜分。

這樣力量一對比,則曹操集團佔據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集團佔據的益州和荊州,曹操集團稍稍領先劉備集團,孫權集團與前兩者差距越來越大,加之失去荊州屏障,國土不能守,被滅只是時間問題。

至於亡於曹魏還是蜀漢,則需要視曹魏和蜀漢兩都內部整合發展的情形。如果曹魏和蜀漢單獨發兵,基本路線就是以荊襄為據點,由西向東順勢而取江南。這一點曹魏滅蜀後,再滅吳就是這一路徑,再後來的元滅南宋也是這一路徑。

如果曹魏與蜀漢聯手,(這一點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利益面前沒有道義可講。)蜀漢集團順江而下,自西向東展開進攻,曹魏由合肥起兵直抵建康,東吳腹背受亂,則滅得更快。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劉備即使打贏夷陵之戰,吳國也不會滅亡,因為劉備的兵力不足,他最多隻能收復荊州。

和《三國演義》裡劉備起兵七十五萬伐吳不同,歷史上劉備沒那麼強大的兵力。我們先看下相關史料記載:

《三國志》: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資治通鑑》:七月,漢主自率諸軍擊孫權……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武陵蠻夷皆遣使往請兵。

有些看法認為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劉備的大軍只有4萬多人。而有些意見則認為按照《三國志》記載,吳班、馮習擊敗李異抵達秭歸的時候劉備還沒有出發,因此《資治通鑑》提到的只是4萬多人只是吳班、馮習的前軍,劉備自己還統帥中軍在後面。

《資治通鑑》所說的4萬多究竟是蜀軍全部還是前鋒缺乏資料來驗證,但是建安二十年劉備和孫權在荊州對峙時劉備曾經引兵5萬到公安增援關羽,當時劉備的機動兵力應該只有5萬左右。夷陵之戰不過過去6年。期間劉備雖然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但是自己損失也不少。上庸孟達叛變以後劉封被擊敗,又損失了一部分人馬。因此劉備此時能動用的機動部隊應該和湘水對峙時差不多,所以即使4萬多並非蜀軍全部,那麼總兵力也不會太多,加上武陵蠻夷部隊,能有6萬人就不錯了。這一點也可以從東吳派遣陸遜迎戰時只帶5萬兵馬也可以得到驗證。

以夷陵的地形,而且雙方兵力相當,劉備即使僥倖擊敗陸遜也肯定損失很大。陸遜接下來還可以退守江陵,蜀軍並不會輕鬆。而且隨著蜀軍繼續向前進軍,那麼北面曹魏的威脅也就會更多,蜀軍將不得不分兵保護越來越長的側翼。

因此劉備能奪回荊州就已經是最好的結果,至於打到江東去,在幾年內是不用想了。


不沉的經遠


劉備征伐東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想重新奪回荊州,恢復關羽鎮守時對荊州的統治。荊州對劉備來說戰略意義太重要了。首先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兩路進攻中原的其中一路,要知道自從有了隆中對策,劉備是一直按這個戰略規劃進行的,失去了荊州,等於要放棄隆中對策,就失去了恢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希望,劉備是斷然不會輕以放棄的。其次荊州是產糧大地,生產發展,資源豐富,商賈便利,能很好供給軍資。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沒有了軍糧供應,大軍還能怎麼行動?荊州糧草足可供應荊州軍隊的使用。其三荊州是重要兵源地。漢末天下大亂,中原地區深遭兵災,不少中原人南遷,定居在了少經兵禍的荊州一帶,人才兵源相對充足,是蜀漢重要的兵源地。其四是安定荊州派士族的需要。要知道,劉備能佔領益州漢中,主要還是靠的荊州士族支持和荊州兵的拼搏。荊州丟失,讓荊州士族失去了家鄉土地,失去了憑依,自然收回荊州的呼聲他們最高。劉備為了安撫荊州派,只能順應他們的呼聲。其五荊州地理戰略位置重要。擁有了荊州,對蜀漢來說,東可威懾東吳,北可征伐曹魏,處在交通要衝,用武之地,是蜀漢一統天下最好的跳板。鑑於這幾點,劉備征伐東吳,奪回荊州勢在必行,就是諸葛亮沒堅決諫阻,也可能是看到了這些。後來夷陵慘敗,劉備隕命,諸葛亮才深感蜀漢國力之弱,荊州難得,才放棄了再奪荊州,只好與東吳握手言和。

那麼如果劉備夷陵之戰打勝了,會乘勝伐吳滅吳嗎?歷史不能假設,但非要如此問的話,上邊也分析了,劉備東征只為奪回荊州,並沒打算滅東吳,即使劉備有滅吳打算,他也沒這個力量。劉備得勝,最先要做的是穩定對荊州的統治,休整戰備,以觀形勢。當然,夷陵一敗,荊州丟失,東吳全國振恐,人心慌慌。這時曹丕必定接受劉燁建議,率大軍出兵建康,孫權必定再派使者向劉備求和,許以割地賠款等許多優厚條件,但劉備這時必不接受,他會在穩定荊州統治後,乘勢從長江上游進攻東吳西部州郡。在這種情況下,東吳士族階層一向奉曹魏為正統,認為曹魏勢力最強,一定會向孫權施壓,要求孫權向曹魏投降。在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孫權要麼率眾舉國投降曹魏,要麼國都被曹魏佔領,孫權率一些大臣南逃。劉備軍因夷陵大戰,又行東進,戰線太長,遠離益州,補給困難,只能多佔一些地盤,拒住曹魏軍進攻態勢,而東吳大半國土,盡歸曹魏。短時間內,荊州要地,恐怕又成了蜀漢與曹魏爭奪的焦點。非經一場大戰,曹魏贏,荊州歸魏,蜀漢依然偏居益州,但離滅國不遠;蜀漢贏,江南會多淪入蜀漢,蜀漢需穩固對江南的統治,與曹魏對峙,以待天下有變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曹魏接受孫權的投降,鑑於孫權父子對江東的多年經營,讓孫權仍居江東,作為曹魏的附屬國,同拒蜀漢,如果是這樣的話,其變數又將怎樣呢?😄總之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東吳很可能提前被滅國,那樣的話,歷史上將不再有三國時期,而是兩國時期,或者提前進入南北朝時代了。😄


sunjin72976689


無論劉備是否能打贏夷陵之戰,東吳都不會滅亡,這是當時的形勢決定的,不以劉備的勝負來決定。

夷陵之戰的發生,本來就是東吳預謀已久的一場陰謀,在孫權一聲令下,呂蒙開始白衣渡江之時,孫權就已經預料到2年之後的夷陵之戰,在孫權殺關羽,奪荊州之後,就徹底與劉備集團翻臉,孫權不擔心引來劉備的報復嗎?



孫權當然擔心,不僅擔心,而且早就做好了安排。當關羽被殺,關羽的首級就被孫權送到曹操那裡,孫權為什麼要送關羽的首級給曹操呢?嫁禍曹操?別逗了,這種事怎麼可能嫁禍,全天下都知道是孫權殺了曹操。

那孫權送首級給曹操是何意?

很簡單,與曹操交好。看,這是關羽的首級,我孫權已經與劉備徹底翻臉,孫劉聯盟徹底破裂,我現在向曹公稱臣,希望曹公笑納。



孫權為什麼這麼做?

這是提前為劉備可能發動的報復,尋找後路。孫權真沒有怕過誰,他所做的一切都有自已的政治目的,與劉備破裂,就與曹操交好,拉攏一方打擊另一方,不同時兩線作戰,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原因也很明顯,明面上的原因是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實際真實的原因是為了穩定內部佔統治階層的荊州勢力,要知道劉備在荊州待了十年,劉備集團的骨幹人員基本上是荊州地區的人,這些人失去了荊州的宗廟和土地,怎麼會不要求劉備發動戰爭呢?這批人有諸葛亮、魏延、楊儀、蔣琬、費禕、馮習、張南、馬良、馬謖、董允、劉巴、伊籍等人,佔有蜀漢絕大部分官位,蜀漢四相全部出自這批人。



當劉備積累了兩年準備,開始大舉伐吳時,孫權早已做好準備,但還是假惺惺的遣使求和,反正荊州我孫權也得到了,能不打最好不打,就算要打,也是拉一方,打擊另一方。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總兵力約有五萬人,再加上五溪蠻夷首領沙摩軻帶了1萬參戰,總共六萬人。就這點兵力想要滅亡吳國還是有點難的,整個吳國總兵力近20萬人,吳國之所以不會滅亡,有以下原因:



1、東吳國力本來就強於蜀漢。

東吳總人口約二百多萬,是蜀漢的兩倍。總地盤佔有揚州、交州、及荊州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郡縣,地盤也是蜀漢的兩倍多。總兵力也是數倍於蜀漢,並且東吳是防守方,在保家為國方面,士兵肯定會拼命,東吳歷來就是如此,防守有餘,進取不足。

2、東吳水軍強於蜀漢。

蜀漢攻打東吳,是沿長江攻打的,就少不了水軍,在水軍方面,東吳水軍是全國最強,沒有之一,蜀漢雖有水軍,但屬於臨時拼湊的,實力守全不如東吳水軍。另外江漢平原、洞庭湖及長江流域一帶水網密佈,水軍起的作用遠遠比陸軍大,蜀漢的水軍敵不過東吳水軍,就沒有制水權,沒有制水權,在有水的地方,就會處處被動甚至捱打。



3、孫權做了兩手準備,打的贏就動,打不贏就會向魏國稱臣,請求出兵。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是221年,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已登基做了皇帝,而且孫權已向曹丕稱臣,只是沒有送兒子到曹魏當人質,如果夷陵之戰東吳失敗,孫權肯定會送兒子到魏國當人質,請求魏國出兵,只要魏國一出兵,劉備鐵定要失敗。

而曹丕在戰前,本來就有意聯吳攻蜀,只是後來改變了主意,選擇坐山觀虎鬥,如果有機會出兵,曹丕肯定會抓住機會攻打蜀漢,那麼的話,劉備就危險了。



4、孫權在東吳已世居二代,根基已深。

孫權在東吳已有二十多年,根基已經很深了,東吳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軍中士卒,都有不少江東本地人,而且孫權已在盡力讓東吳政權本地化,與當地士族結成利益共同體,劉備即使能在軍事上打贏夷陵之戰,但從夷陵到江東,還有很長一段路。

夷陵再向東約110公里是江陵城(今湖北省荊州市),再向東約200公里是夏口(今武漢),再向東約250公里是柴桑(今九江),再向東約400多公里是建業(今江蘇南京),戰略縱深巨大,劉備即使贏了夷陵之戰,孫權也完全有能力組織抵抗,並在江東士族的支持下擊敗劉備,畢竟劉備在江東毫無影響力與根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肯定不會,夷陵地區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地區,僅僅是剛進入荊州的邊緣,連江漢平原都沒有進入,相對於擁有湖南,湖北兩個省的荊州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陸遜即使在夷陵戰敗,身後還有廣大的戰略縱深,而劉備即使是在夷陵取勝,也沒有能力繼續擴大戰果了,因為劉備的兵力嚴重不足,他總共只帶了四萬三千人,加上五溪蠻族(湖南湘西和貴州的苗族)的幾千人,分出一萬防禦江北的曹魏,沿線保護糧道佔用了一部分軍隊,真正在夷陵前線的只有三萬人左右,即使他擊敗了陸遜,自身肯定也有傷亡,加上新佔領的夷陵需要派兵駐守,那麼下一步就真拿不出多少兵力繼續擴大戰果了,不要說滅亡東吳,實際上劉備連打到江陵,公安的能力都不具備,更不用說包括南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江夏等廣大的荊州地區了。大家看一下荊州的地圖就會明白,劉備這點兵力不要說滅亡東吳,就算是不考慮打仗的因素,僅僅是對荊州地區實施佔領都不夠用。



狼的影子319


個人認為不可能。

首先北方曹魏佔據全國二分之一以上土地,人口。武將如雲,精兵強將很多是當前最大的敵人。從戰略上說不可能。劉備只有人和,即使戰勝孫權順勢也不敢取江東。畢竟孔明說的明白。孫吳只可以聯合不可以貪圖,大敵仍是曹丕。其次即使戰勝也是殘勝,根本來不及消化土地和人口。這時司馬懿等人肯定會趁虛而入攻打蜀地或者孫吳。劉備只能給人做嫁衣。孫吳還有反對勢力要撲滅,兩層阻礙導致只能見好就收。

最後蜀國並不具備統一條件。人才凋零,特別是後期五虎之後無大將。吳班,廖化這樣的菜鳥也可以上陣,真的不知道是行與不行?趙雲那麼老了還要披掛上陣。只能說人才斷層了。唯一有戰略眼光大將之風的是魏延,可惜被楊給毀了。劉備太老了,勉強稱帝本就是過把癮就死,妄圖統一全國,根本沒希望。


宿遷城鎮那些事


關羽失去了荊州(主要是江陵一帶)要地,劉備憤恨不已。打孫吳,一方面是為了奪回荊州,維持《隆中對》的方針(荊州是劉備發家的根據地呢!);另一方面是為了報仇挽回顏面——畢竟關羽跟了自己幾十年,不能這麼白白死去。

(關羽丟失荊州,蜀漢巨大的傷痛。劉備咽不下這口氣!)


假如劉備打贏夷陵之戰,吳國會滅亡嗎?筆者覺得不會。原因如下:

(夷陵之戰地形圖,劉備這次算勞師遠征,更要命的是手下沒幾個能打的將領!)


1,按照當時的形式,劉備能奪回荊州,就算達成戰略目標了。要知道劉備討伐東吳,軍隊人數差不多就五萬人上下,孫吳也差不多這個數。劉備打贏了陸遜等人,這五萬人還要留守荊州呢。如果還要沿江而下,接著打東吳,戰線太長,兵力就不足,蜀漢國力也撐不起了。


2,劉備真的得手了,還要防備曹丕從北方介入呢!曹丕肯定不願意劉備做大的,劉備運氣好,奪回了荊州,還要防著曹魏的勢力,不太可能直接順江而下!


3,劉備集團裡,除了關羽外,還真找不到什麼擅長水戰的人物。關羽死後,水戰將領缺,戰船也缺,想滅東吳,光靠陸戰沒有戰船還是很難的。

(三國鼎立圖。丟失了江陵等要地、損失了關羽等將士,劉備要滅掉孫吳可不容易,哪怕曹魏坐山觀虎鬥,劉備當時的力量也很難消滅東吳)


總之,劉備運氣好,奪回了荊州,都謝天謝地了。劉備還想滅孫吳,就很難了(原因如上)。哪怕劉備得了荊州休整幾年,想順勢滅掉孫吳也不容易,因為孫權肯定要和曹魏聯合起來了!


小林品歷史


不會的。夷陵之戰,蜀出兵四萬,再加上1萬蠻族,也就五萬兵馬。吳出兵五萬。

孫子兵法言,十倍圍之,五倍攻之。劉備作為進攻方別說五倍於敵軍了,兵力與東吳防守部隊數量一樣,而且還有一萬是素質較差的蠻族軍,就兵勢而言是劣勢,以劣勢攻優勢,勝也只能能是慘勝,進一步攻入東吳是萬萬不可能的。

劉備打夷陵之戰的目標只是收復荊州而已。


金晶林


荊襄九郡肯定是丟了,如果曹魏不趁機入侵,立馬亡國還不至於,東吳依然還保留建業,吳郡,會稽,廬江,柴桑等地。不過三國演義有擴大的成分,說官渡時袁紹有70萬,赤壁時曹操有80萬,夷陵時蜀漢有75萬,我覺得這些數字有問題,被嚴重擴大了,當時根本沒這麼大實力。


唐公子15


會,因為江東是士族,孫權輸了,士族立馬反戈,赤壁之戰之前,不是孫權,周瑜一批武將和劉備一夥死心抗曹,孫權早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