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人资的两大难!都是辛酸泪?

大四找工作的那会儿,因为听了恒兴公司周剑熙先生的独辟蹊径的精彩宣讲,突然地对人资工作向往起来,觉得在招聘的时候发表一番昂扬地演讲,启发学子们思考人生方向,激起年轻人的奋斗热情,是令人兴奋欣喜的。最后招揽一批志同道合,冲劲十足的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相互勉励,共同进步,成长成才,更是让人倍感成就的。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然,带着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常有的理想主义,我并不是立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畜牧业人资的两大难!都是辛酸泪?

真正开始了解这个行业是在毕业之后,进入了最大的畜牧人才类招聘网站牧通人才网,网站合作的企业有上千家之多,因而能够比较全面的看到整个行业的招聘情况,也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了一些养猪公司的人资。我认为畜牧企业的人资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招和留

招人很难

牧原集团曾因开出两万月薪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而引起畜牧媒体争相报道,但牧原的招聘现场也是看热闹的多,投简历的少,估计真去的人数也是三岁的孩子可以不费力数清的。回想起大学时代,每逢学校毕业生招聘季畜牧企业来开宣讲会,学院总要动员各年级各专业的同学去捧场,以免无人到场,成了企业自娱自乐的活动。对于这样的活动,像我这样自由散漫而总想着法开溜的人也着实不少。通常是时间还未过半,听讲的同学已经稀稀拉拉了,以至于学院强硬地下命令,派指标,精准到人,甚而以班级荣誉做要挟。为了畜牧企业的招聘宣讲学院是煞费了苦心的,然而尴尬总是免不了的,我见过多次宣讲结束后,投递的简历半只手便能数得来,不过与那些颗粒无收的企业相比终归是幸运的。

在一些学校的大型招聘会上,畜牧企业比求职者还多的事也并不少见。曾与一位畜牧企业人事主管聊及他这些年各地招聘的经历,当提到如何应对招聘的失败时,我以为他会说一些形而上的应对之道,而他只是说:习惯就好。他说这话的时候既没有戏谑的语态,也没有颓丧的神情,有的只是平缓和自然。我想这是对畜牧行业招聘现状有了深刻理解之后的淡然,畜牧行业所处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决定了招聘的整体效果欠佳,需要整个行业的进步和企业观念的转变来解决。

留人更难

畜牧企业人资总有许多这样的经验:即使招聘的时候收到不算少的简历,也发了尽可能多的录用通知,临近报道的日子再去电话确认,总有许多人不来了。这些人要么是手拿好几个录用函去了别家公司的,要么是找份工作,为考研、考公务员求个保底的,要么就是找着找着就不想干这行的。市场规律决定了供求严重失衡的时候,占据优势的一方是可以任性的。

对于那些准时来报道的人,也绝不是万事大吉,因为可能第二天早上就见不到他了。这并非夸张,我所亲见的便有一位。那时我在一家大型畜牧企业做毕业论文,前一天的下午在总部打了照面,当晚他去了我原来做实验的猪场,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就发来消息说:你竟然能在这样的猪场待上一个月,不可思议,我还是去别的地方吧。果真没几分钟他便毫不犹豫地坐上汽车走了,也许床铺的余温都还未全部散去。

我时常关注从事专业相关的同学的动向,毕业时他们各自去了温氏、牧原、大北农、通威这样的业内大型企业,如今留下来的称得上实属罕见了。就同学的反馈来看,新入职的人员最后十去六七,而留下的人中恐怕也常纠结于考研或者转行。

面对这群随时在筹谋逃离猪场的年轻人,畜牧企业人资可以申请改善他们的伙食,提升住宿条件,增加文体娱乐设施,甚至更多更好的待遇。可是如若猪场束缚的不是年轻人的手脚,而是困住了他们的心,对于此畜牧人资恐怕也只能叹到:为之奈何?

解决之道

按我的本意,并不想高谈什么办法,解决之道,不过老生长谈。然而总还是要讲一点看法,存一个美好的期望。解决之道无外乎:一、美化生活环境,丰富业余生活;二、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三、加强与外界沟通,比如培训旅游,四、切实提高待遇,比如降低公积金缴纳门槛。说来简单,行之却难,难在企业经营的实际困难,更难在企业管理者观念的转变。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发展阶段,正如国与国之间无法骤然解决的问题留待时间去解决一样,畜牧业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也许十年后不再像今天这样困扰企业人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