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清潔取暖須破除“一刀切”

日前,國家能源局發佈《關於做好2018-2019年採暖季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要求紮實抓好清潔取暖方案落實,穩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積極擴大可再生能源供暖規模、紮實推進清潔燃煤集中供暖、守住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底線等。《通知》強調“煤改氣”“煤改電”要“以供定改”,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要按照就地取材的原則因地制宜,就近利用清潔能源資源,發展形式多樣、靈活適用的農村清潔供暖模式。清潔供暖的政策更加細化,更具有“人情味兒”。

自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統一部署之初,“因地制宜”便是一直被強調的基本原則。但在實際操作和具體落實中,“一刀切”地採用某種清潔取暖技術路線,不顧群眾冷暖“先禁煤再說”的案例卻屢屢見諸報端。甚至出現了今年冬季因使用散煤,先是被曲陽縣環保局通報為“拘留”後又改為“批評教育”的兩位村民要求環保局上門道歉,否則起訴的鬧劇。

明明是好的清潔取暖政策,為何在一些地方的落實中變了味,“一刀切”的痼疾為何總是難以克服?

清潔取暖並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我國幅員遼闊,僅目前推動清潔取暖的北方地區面臨的環境也是千差萬別,不僅是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房屋保暖性能、人們的經濟可承受力和生活習俗等也不盡相同。這就意味著,要讓清潔取暖推得動,百姓用得起、用得好、願意用,就必須確保當地制定的措施具體、實際、行得通。不根據自身特點,不考慮居民消費承受力,“一刀切”地推廣“煤改氣”“煤改電”,難免出現氣源不足、家中不暖、甚至返燒散煤的情況。

而在“一刀切”的背後,也暴露出一些部門過分看重政績的弊端。為加快推進清潔取暖,很多省份都制定了年度計劃,設定了改造目標,並將這些目標任務層層下壓,層層加碼,甚至設定相應的考核獎懲機制。基層部門時間緊、任務重、趕進度,為了漂亮的政績,也就不得不“狼吞虎嚥”式地執行了。更不要提實地調研,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特點,花時間、花精力制定適合本地的政策。

當然,在推動清潔取暖過程中,“一刀切”有時也是各種利益糾葛難以釐清時的無奈之舉。以工業餘熱利用為例,雖然該技術路線得到了諸多專家學者的支持,也符合部分地方熱源的實際情況,一些實踐也證明其是兼具清潔取暖和節能環保雙重意義的有效途徑,但在推廣過程中卻舉步維艱,原因就在於動了原有城市獨立供熱公司的“蛋糕”且難以與之抗衡。

政策指向明確,且不斷調整、優化,關鍵就在於落實。這無疑是對地方政府的執政智慧的更高考驗。能否俯得下身子、走得進一線,是否真做得了調研、出得了實際方案,是否把群眾的“冷暖”放在第一位、而非政績唯上。如此種種,地方“父母官”只有真正瞭解、關心百姓真實需求,清潔取暖才能真正“發熱”。

清潔取暖不僅是大氣汙染治理的一環,更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越是意義重大的事情,越需謹慎對待。尊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尤其是在更加脆弱的農村地區,有序推動清潔取暖,打破落實過程中的“一刀切”,才能讓天空更藍、百姓更暖,群眾幸福感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