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獨生子女給父母養老這麼難?

杜沂蒙/中國青年報

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876名18~35週歲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78.8%的受訪青年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86.1%的受訪青年擔心父母的養老問題。針對這個年輕人普遍關心的養老話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中國青年網打造的談話類視頻節目“兩會青年說”,專門邀請專家和不同行業的青年代表展開了討論。

“有沒有哪一刻,突然覺得父母老了?”在節目錄制現場,主持人的提問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回憶。

“自己的成長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在媒體從業者範雪印象裡,曾滿頭黑髮的父親是個有了一根白頭髮都要拔掉的人。可是上大學期間,隔了半年才回家的她,推開門卻突然發現,“爸爸的頭髮一半都白了”。

範雪在北京工作,電話中父母總是報喜不報憂。過年回家,她才知道媽媽在1個月前不小心把腰閃著了。“還挺嚴重的,有一個月都不能下床。”但那段時間,母女倆打電話時,“媽媽從未提起過”。

“我媽不是很會用網絡,我們倆經常打電話,聽她的聲音是沒有問題的,但其實她在那段時間受了不少苦。”自責之餘,範雪又覺得很無力,“後來我想,我人在北京,即使知道了,又能幫上多少忙呢?”

很多在外工作的青年都或多或少遇到過父母需要人照顧時有心無力的情況。

“忽然有一天,我看到爸爸手上長斑了。”9歲就離開家“獨自闖蕩”的青年演員王曉晨心酸的是,父母在慢慢老去,自己卻不能陪伴在他們身邊。

但是放棄自己的工作回到父母身邊,並不是王曉晨看好的選擇,“他們也不想看到我們這樣。”

青年歌手張欣堯也持同樣的觀點。“我覺得並不一定非要放棄自己的事業回去照顧他們,如果父母身體都健康,可以讓他們在熟悉的家鄉一起生活。”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做客“兩會青年說”節目時說,中國2000年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現在是往超老齡化邁進。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後,目前獨生子女家庭大概佔到一半以上。雖然中國的文化是“父母在,不遠遊”,但現在社會快速發展,子女和父母分居兩地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了。

鄭功成認為,社會化的服務要跟上,政策理念要有指向。要儘可能維護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能享受天倫之樂。“子女跟父母在一起的情感是別人很難替代的。”他指出,國家已經在採取一些措施,像去年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父母在一定年齡以上,子女可以減少個人所得稅。

在他看來,讓子女跟父母生活一起,應該得到政策的支持,“這符合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也是我們未來政策的一個取向。”

範雪坦言,如果父母真的需要,她會選擇回到他們身邊。實際上,不論是回到父母身邊,還是接父母到自己工作的城市,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選擇背後要考慮的因素都很多。比如,接老人過來生活,但他們的社保不在子女所在城市會就面臨很多問題。

鄭功成認為,這正是目前政策需要完善的。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提及養老保險、社區養老、養老保障體系方面的內容:“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加快推進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改革”“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鄭功成分析,養老服務已經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十二五”期間,主要強調機構養老。但是現在發現這個政策需要調整,所以“十三五”期間提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要符合老年人的意願、尊重老年人的意願,老年人才會過得比較幸福。”比如目前存在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的情況,私立養老院床位空置率很高,但大家不願意住。“實際上政策導向已經在調整,就是要儘可能立足社區,幫助老年人居家養老。”

“在這方面,日本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鑑。”鄭功成了解到,日本的養老基本上是立足社區的,社區養老機構有老年公寓,也有託老所。“跟上幼兒園一樣,子女上班前把父母送到託老所,晚上再接回來,子女能安心上班,老年人又能享受天倫之樂,我覺得我們國家的政策可以試著往這個方向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