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我之前在旅行时认识几个老外朋友,问了他们来中国的感受,他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北京上海了,他们喜欢把

“上海vs北京”比作“纽约vs旧金山”和“莫斯科vs圣彼得堡”——这意味着“小妞、金钱”vs“潮客、文化”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网上还流传着,北京老外和山海老外对彼此的看法,现在我总结一下他们对北京上海的评价:

一、北京vs上海,上海更本地化

他们认为在上海生存要比在北京容易得多,在不认识任何中国人的情况下,在上海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大部分食物,你可以在外国人的小圈子里发展,感觉就像在家乡一样,而不必与当地人交流。而在北京,他们则认为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上海有很多国际公司的总部——这些公司往往更倾向雇佣外国员工。而与此同时,北京最著名的是它的国有企业,英语能力并不重要。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还有一个是交换生的原因,在上海的大学大多数交换生是欧洲商学院的学生,他们在那里的交换期在六个月到一年之间。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而与此同时,北京则有吸引更多美国学生的倾向——通常这些学生已经学习普通话多年,深入钻研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名著。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这种差别——随便让一个法国人说出中国的一个城市,他很可能会说上海。我们曾经在那里有租界,它是东方明珠。问一个美国人,他会说北京——因为尼克松,奥运会等……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二、北京vs上海,北京更中国

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一种区别于北京、天津、南京这样看似同样是辉煌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交融的城市,也区别于绍兴、苏州这种江南味道浓郁的城市的一种极有辨识度和自我性格的文化形态。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给人的印象始终来自于明清皇室的恢弘与气派,和老北京的强势文化,譬如影视剧中充斥的京片子,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源于北京的浓重的艺术气息,以及脑海中那不知何处而来的、类似于一个大爷提着鸟笼扇着蒲扇的画面。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三、北京vs上海,上海更开放

从接待外国游客的数量来看,这个指标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开放程度对比,相比之下,上海确实比北京更开放,上海入境的外国(包含港澳台)游客比北京多很多。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2017年,北京全市累计接待入境游客392.6万人次,而上海接待入境游客就达到801.6万人。不过,两市有个共同点,从主要客源国来看,接待最多的外国游客都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四、北京vs上海,北京更包容

北京的文化比上海更多元也更包容,就像音乐产业,多少音乐人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闯出了一片天空,美术也是一样。北京自有一个前卫艺术的圈子,也有一个肥沃的地下文艺的土壤。而上海文艺的优势就在于强烈的本地意识,诚然,外来的艺术家或艺术形式是很难在这个城市立足、生存和发展的。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刘老根大舞台这种在北方如此强势的,在上海也面临没人买账的尴尬。而南方的地方戏种,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赵本山这样极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出现来推广整个艺术形式,一方面也真的没有能力在上海开创一片天空。唯一两个城市有些共性的——话剧艺术。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总得来说,北京和上海是我们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城市,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为外国人,如果要全面了解中国,来这两座城市就对了。北京更传统文化,上海更摩登现代,两座城,一个中国。


在老外眼中,如何评价北京和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