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的小祕密都在這裡

喜慶的過年氣氛還未消去,但時間已經到了春節的尾巴。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大家吃元宵賞花燈之餘Cu就和大家聊聊這元宵節的小故事。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的小秘密都在這裡

元宵節的來源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這個名字的來源於道教,道教認為天地萬物基本的要素是天、地、水,所以正月十五作為第一個“元”就是上元節,對應的還有中元節和下元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而古人把夜稱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就叫元宵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的小秘密都在這裡

元宵節的風俗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並且賞月、放焰火、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慶賀這春節的末端。元宵節也稱為燈節,而猜燈謎的風俗起源於漢朝。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的小秘密都在這裡

圖中這個燈謎,各位能猜出謎底嗎

元宵和湯圓其實不一樣

民間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做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圓或湯糰。這些名字都取著團圓之意,象徵家庭團圓和睦。

而多年來,有著“北滾元宵,南包湯圓”的說法。元宵和湯圓看似都是又白又圓樣子差不多,其實製作工藝卻不太一樣:湯圓是把生糯米粉先用熱水或冷水,和成粉團,然後把各種餡心包進去,搓成圓圓的。湯圓因為是包出來的,所以表皮光滑黏糯。而元宵是要先做好固體的餡兒切成小塊兒,蘸上水,然後在放滿生糯米粉的篩漏上搖啊搖啊搖,邊搖邊撒點兒水,等餡兒全滾上粉滾成圓球。元宵因為是滾出來的,所以表皮乾燥鬆軟。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的小秘密都在這裡

摘自《一本書讀懂民俗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