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炎帝陵”碑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

申道統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要立“炎帝陵”碑?他又憑什麼立“炎帝陵”碑呢?

到過高平炎帝陵景區的人,都不會忘記炎帝陵封土前那塊明萬曆三十九年孟夏吉旦“生員申道統立”的“炎帝陵”碑。申道統三字也隨著這塊全國最早的“炎帝陵”碑的重新面世而傳名。

高平“炎帝陵”碑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


那麼,申道統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要立“炎帝陵”碑?他又憑什麼立“炎帝陵”碑呢?除碑上透露他是“生員”身份外,別無任何信息。

2013年8月,筆者在一收藏友人的朋友家中,見到一塊明萬曆二十九年的墓誌。墓誌的主人姓趙名時貴字君寵號雙樓,撰文人落款“邑歲進士晚眷生鳳崗郭維高頓首拜撰”,書丹人落款“邑庠晚眷生文亭申道統頓首拜書”,篆蓋人落款“邑庠廩生族侄環津趙國基頓首拜篆”。最引我注意的是“申道統”三字。由此“申道統”立馬聯想到立“炎帝陵”碑的“申道統”。此“申道統”是否彼“申道統”?在該墓誌中,撰文人眷晚生郭維高的籍貫與志主人的關係已說明,即志主人的孫女適郭莊郭愈喬,郭愈喬是撰文人郭維高的兒子。晚眷生申道統是書丹人,志中未透出與志主人是什麼關係。

但有一點不容置疑,墓誌和陵碑上的兩申道統,名姓相同,都是縣學生員,書趙雙樓墓誌的申道統是明萬曆二十九年,而立“炎帝陵”碑的申道統是明萬曆三十九年,相差僅有10年。如果說前者落款邑庠,是正在縣學就學,後者書生員就應該是榮獲縣學生員的資格,前後並不矛盾,應該算同時期的人。再看立“炎帝陵”碑的申道統,碑上的字應該是申道統書,若是他人,不可能單有立碑人姓名而沒有書者姓名,這說明兩申道統都善書,而且書法風格相同,後十年炎帝陵碑更好。生活年代、姓名、身份、書法愛好和書法風格都如此相同,不會是巧合吧!我認為兩申道統應是一人。

高平“炎帝陵”碑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


有了這條信息,我後來在神農一帶看廟碑及墓誌資料時,也就特別注意明萬曆年前後有無申道統的名字。五年過去了,音信全無。我知道,這種事可遇不可求,強求無用。

前天在查閱資料過程中,無意間又看到這塊墓誌,再次勾起了我對申道統其人探尋考證的興趣。重新對這塊墓誌反覆細讀,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更為重要的細節。一是墓誌主人趙雙樓的元配妻子張氏是換馬張京女,這裡的換馬應該是今神農鎮的換馬村無疑;二是該墓誌主人長子趙維賢的繼配夫人是申氏,其孃家是長畛裡,申氏之父申朝欽還是省祭官。這裡的長畛裡,應該是今神農鎮的長畛村,清代長畛裡不存,在明代不無可能;三是申道統作為晚眷生,說明申道統和志主人有親緣關係,志主人兒媳申氏和申道統,或是姐弟或是兄妹關係也不無可能。綜合諸多因素,我大膽地提出以下設想和推斷:

高平“炎帝陵”碑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


東魏莊(舊志載隸屬魏莊東里)、換馬、長畛三村,在明代地處一個鄉——豐溢鄉,又相距不遠,相互聯姻是很自然的事。墓誌主人趙雙樓的元配妻子張氏是換馬村人。在兒子趙維賢元配妻子姬氏早卒後,張氏在孃家換馬村不遠的長畛村給兒子續絃申氏,應屬正常。

申道統與趙家的親眷關係,自然不能排除墓誌主人兒媳申氏與申道統姐弟或兄妹的可能。若真是這樣,申氏之父申朝欽就也是申道統的父親。申朝欽是省祭官,查閱資料,省祭官,即“省察官”,祭,古察字。省察官的職能即“糾察”、“督察”,與現在的執法監察類的官員相似。明代多設在州縣。作為省祭官的申朝欽,在當地應該是一個頗有影響又善於處理民事糾紛的鄉賢或士紳。而這樣的鄉賢士紳,在每年四月初八五穀廟(炎帝陵)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中,自然不會或缺。

父輩的言傳身教,自然從小就植進了申道統的心中。成年以後,作為生員的申道統能不參加五穀廟的活動嗎?很可能會成為四月初八五穀廟的主持或其中的重要人物。申道統在每年的五穀廟祭祀活動中,面對無碑的炎帝陵(也不排除原來有碑的可能),漸漸滋生出為炎帝陵立碑的心願。但這個心願是不能隨便有的,為炎帝陵立碑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是一個隨意的事,他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萬曆三十九年春,可能在這個時期,時機成熟了,一是申道統的名望和影響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二是他的才學和書法功底能夠實現這個願望;三是申道統是長畛村人。

長畛村人,在當地舉行的炎帝活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長畛村是炎帝妻子的孃家,炎帝作為女婿,長畛村人就敢和炎帝這個“姑爺”“玩”。天旱了求雨,別村的人都會戴著柳帽,備著豐盛的禮品去炎帝廟,恭恭敬敬地跪拜求雨。而長畛村的人,卻是把炎帝像抬到院子裡,讓太陽曬,只到什麼時候下了雨,才將炎帝像抬回廟內。這種大不敬的行為,只有長畛村人敢。每月四月初八日五穀廟會,長畛村人,都可以在五穀廟裡隨便吃飯,別的村人都不行。這種習俗,不知從何時起,一直延續至民國年間,不曾變過。我想,這應該是申道統敢於在炎帝陵立炎帝陵碑的關鍵所在,不是長畛村人,誰有膽量敢在炎帝陵前隨意以個人的名譽立碑呢?

以上只是個人根據發現的資料,大膽地作出的一個設想和推斷,未必合理。但願此文在對研究和探討明代炎帝陵碑及其立碑人申道統其人其事的問題上,投下一塊石,探尋一條路。

記者:許永忠

監製:劉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