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已經“姓保”,為什麼依然有人不“信保”?

保險是我們人生之中免不了要接觸的一種保障產品,每一位保險從業者都會向客戶灌輸“人生七張保單”的思維,這不僅僅是一種銷售手段,也是每個人一生中確實會面臨的問題,但是即便如此,我國的人均持有保單數量僅為0.13張,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對保險嗤之以鼻。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不信保”呢?

保險已經“姓保”,為什麼依然有人不“信保”?

理財型保險氾濫,誤導購買喪失客戶信任度

理財型保險具有收益高、期限短、好銷售的特點,曾經是保險從業人員手中的“香餑餑”,但核心的保障功能卻被無視。保險人員駐點銀行網點,誤導客戶將理財型保險認為是銀行存款購買,不僅加深客戶對保險的反感,還降低了銀行客戶的信任度。部分理財保險虛增收益進行宣傳,期滿後達不到客戶預期,導致客戶信任感喪失。

保險已經“姓保”,為什麼依然有人不“信保”?

2016年監管部門提出“保險姓保,監管姓監”的工作要求以後,各家保險公司理財型保險相繼退市,保險行業逐漸規範,但喪失的客戶信任度依然無法挽回。

保險無法對現在提供保障,客戶感受不到實惠

保險是通過繳納保費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的一種保障行為,能夠降低重大意外性事件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造成的巨大損失。而大多數人並不明白保險產品的運作模式和用途,認為自己購買保險沒有得到實惠,感覺“吃虧”了,因此不願意把錢花在保險上面。

保險已經“姓保”,為什麼依然有人不“信保”?

銷售模式簡單粗暴,導致客戶反感

保險從業人員入職方式簡單,對學歷、工作經驗、資質等要求較低,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和銷售技巧培訓的人不在少數,非專業人士的入職“攪局”,對客戶採取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等簡單粗暴的銷售方式,使客戶見到保險銷售人員就避之不及,反感溢於言表。

保險已經“姓保”,為什麼依然有人不“信保”?

結語

保險本身並沒有那麼討厭,真正讓人討厭的其實是賣保險的人,無論是保險種類,還是銷售方式,說到底都是由人去制定的。因此,如果要讓大眾真正的接受保險、認識保險,不僅需要嚴格的監管制度和體系,更需要保險公司加強員工選拔和培養,使用一些真正具有保險行業專業知識的人去設計、推廣、銷售,只有從人的角度去解決問題,才能夠徹底轉變大眾對保險的定式思維,讓更多的人相信保險、購買保險,讓保險相伴一生。

保險已經“姓保”,為什麼依然有人不“信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