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新玩法:是谁推高了电影票价?

今天是大年初三,先给读者朋友们拜个年,愿诸位新的一年万事顺遂。

猪年这个春节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节前节后走的都是低调路线,少了几分闹腾,多了一些淡然,没有喧嚣没有吵闹,就连向来乏味的春晚都少了骂声一片(大抵是没有期望也就没有了失望,习惯成自然),这种佛系的达观却多少透露出当下的年轻人对“春节”的几分不感冒,或者说至少是对“传统玩法”的不感冒,凑合过呗,还能离咋地。

但与遇冷的各大电视晚会不同,2019开年的电影市场火爆依旧,毕竟这才是独属于青年人的玩法。

2019年的春节档开盘仅仅3天,总票房就已经突破了20亿元,鬼才宁浩“疯狂”不改,开局便是个满堂彩首日破“4”,赛车手韩寒也是一路“飞驰”顺利上“5”,而那孤独的地球也在一路狂飙的口碑中多少得到了些慰藉,看来今年的春节档要超过去年的56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只是不知各位观众老爷们在享受着这一场接一场的视觉盛宴时是否注意到了谢幕之时那串越来越长的投资者名单

一切都变了,这个娱乐世界里变得不仅仅是消费者的“玩法”,也有生产者的“玩法”,电影行业早就不是那一小撮文艺爱好者的象牙塔,而是资本角斗的梦想之家,一“片”成,一“片”衰,金钱帝国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眼光。

01

资本能打入这个电影这个行当里似乎并没有花费什么力气,甚至可以说是再容易不过了,原因很简单:拍电影太费钱了。

而跟动辄数亿甚至十数亿的影视投资额比起来,它的票房收入存在了太大的风险,一但没摸准市场脉搏,就是亏得砸锅卖铁也非稀奇之事。相比于挖矿、炒地皮这些真正赚钱的行业来说,以前花钱怕电影真跟做慈善没什么区别,只是这个圈子活得不那么尴尬。说来您可能不信,在2012年的《泰囧》惊爆市场眼球之前,我国的历年的票房冠军就没有一部破5亿的,跟线下动不动几十亿的票房收入相比实在是寒碜的紧。

那时候圈里的钱是真不多,钱少了,那就得花在刀刃上,彼时的电影基本都是一看导演二看演员,导演有名演员有水平,那票房基本上也就稳了,所以好的资源基本上都集中在几个名导的项目上,最好的例子就是《无极》,被骂成那样还是当年的票房冠军,所以新人想要出头太难。但咱用辩证地眼光去看问题,这种行业环境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说它的行业门槛会相对较高(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拍可以演的),影片质量平均要高点,尽管风格确实单调。

而资本投向电影行业的逻辑也很简单,因为相较于庞大的消费人群来说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太小,所以想象空间自然就很大了。要知道,在2013年这个电影圈的资本爆发元年之前,中国的一年的票房总额才不过200亿元,就算按照30%的利润率去算,整个圈子能分到的钱也只有60亿元,以行业论,实在是算不得多。但是随着80、90这些新青年成为社会主流,社会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情趣正在悄然改变,“电影”这个在中国尚显稚嫩的产业也即将迎来自己朝气迸发的青年。

截止2013年,中国的电影屏幕就已经达到了2.2万块,但是上座率却只有15%,市场离饱和还差得太远太远。这倒不是说此前的人们对于电影兴趣缺乏,而是可看值得看的片子太少。我国的进口电影施行的是配额制,能上什么电影,上多少都是有数的,尤其在“国产保护月”,想完全靠优质进口电影撑起市场几乎不可能,那么我们就需要大量优秀的国产电影来填补市场空缺,满足观影需求,显然仅仅靠这有数的名导名演的作品显然是不够的,市场需要新的血液,不仅是导演、演员,还有新的题材、技术和创意。

但是“新”就意味着不确定,就意味着风险,想让导演们为了梦想去砸锅卖铁显然也不现实,而一向不缺钱只缺项目的资本老爷自然也很乐意地充当这个冤大头了。

02

资本进入的花样也多得很。比如一些私募基金直接打包买下电影项目,以这些项目收益为标的发行私募产品来融资,这类的产品基本是固定收益收益类的,由于这些融来的钱有还本付息的压力,那么电影的票房收益就很重要了,是亏是赚全看投资人眼光和营销能力了。类似的运作方式还有保险和信托,也是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去融资拿项目,但是这类小份额的财富产品基本都需要强大的销售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外,如阿里、百度这类手握流量的互联网巨头也是它们的靠山。

除此,还有风险投资设立的电影项目基金的直接投资。比如IDG投资的《山楂树之恋》、经纬创投投资的《后会无期》还有基石投资的《黄金时代》等等。而如《泰囧》、《捉妖记》等几部爆款影片的出现也彻底激发了这块市场的赚钱效应,形形色色的基金的蜂拥而入,投资规模也早以达到了百亿级,狼多肉少,市场一时有些供不应求,抢不到好项目的,也便只能去投那些次好的,再抢不到那就只能有啥投啥呢,万一逮着匹黑马呢,只要能赚钱,片好片坏管他呢。

如果资方再有钱一些呢就直接是公司层面的交易了,也就是影视公司的并购。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当年阿里巴巴62亿港元收购了香港上市企业文化中国,进而改组成阿里影业。影视公司无一例外都是轻资产重资本的,手里最值钱的资源就是它们手里的版权或称片库,至于这些片库资源价值几何,几十亿的资金花得值不值就靠收购方自己的判断能力了。像阿里这种玩法还是比较干净的,明码实价,盈亏自负。但是,还有些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手段就不是那么堂正了,纯粹是玩噱头,拉股价套现,对影视行业发展毫无助益。远的不说,就以赵薇被罚的万家文化一案来说,以毫无版权资源的空壳公司撬动数十倍的杠杆去收购一家百亿级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明),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令投资者蒙受损失的同时,也让市场对这些传媒公司寒了心,华谊兄弟也好,光线传媒也罢,这些昔日龙头大哥估值一降再降,再加上逃税等丑闻,处境着实有些尴尬。

03

这些资本在盘活电影市场的同时,也推高了电影的发行成本。眼球经济时代,首先被追高的环节就是营销,要想票房高,先把名气搞:IP、鲜肉、噱头一样不能少,谁火用谁,再加上各大渠道的推广费用和各类的营销活动,营销费用的成本占比从原先的10%左右一路飙升到50%甚至更高。依稀记得,姜文的《一步之遥》的百亩“麦田圈”广告,远观是大气又风骚,细细一看全是money。其次值得说道的还有院线发行,实际上就是花钱买道,毕竟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票房都控制在万达、保利等十几家大型院线手里,你闹得再欢快人家不给你排片也都是白搭,这可都是坐地分钱的主,再者了一天拢共就24小时,一场电影短的也有90分钟,排片资源实在有限,给谁上不给谁上全看院线脸色,你电影有卖点,给院线的分成又高,不给你排给谁排呢?但是不管费用是增加在了立项、制作、发行还是营销中的哪一个环节,最终都要摊派在票价上,还是要市场买单。

资本的介入虽然推高了票价,但也做大了电影市场,给观众了奉送上了影视的饕鬄之筵,随着青年群体观影习惯的养成和新群体的成长,电影市场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

资本新玩法:是谁推高了电影票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