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殺死心中的男孩

心中的那個男孩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殺死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一個過程,一個融入的過程。但對於瓊恩來說,融入顯得太漫長了,太奢侈了,他必須迅速扼殺心中的男孩,至少快一點讓自己融入到現實中去。

冰與火之歌——殺死心中的男孩

伊蒙學士的這句箴言是一個人成為人的結果,而非他經歷的艱辛過程。每個人“都在殺死心中的男孩”,並且以“殺死心中的男孩”為榮,因為那樣他們便成為了男人。但是過程談何容易,某種程度上來說,瓊恩雪諾也並未成功的殺死心中的那個男孩,只是因為他太想肩負起這份責任了。 誓言讓我們聆聽責任的偉大,榮譽讓所有人看到肩負起偉大責任的結果,每個人,或者說是每個男人都在長大,也都在用某種手段扼殺心中的男孩。有時,我們站在責任的面前衡量自己的能力,但是真正的肩負從來都是無預警的,真正的責任本身便是每個人成長的考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並不是因為他們想當家,只是他們若非不擔起責任,這個家便要崩塌。當幼小的身軀扛起責任,男孩們已經在自己的心中殺死了男孩。我們總會感慨那些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惋惜他們被生活剝奪的童年,其實,我們更應該肯定他們肩負責任的勇氣。

冰與火之歌——殺死心中的男孩

中世紀便是一個誓言、責任、英雄的年代,成長在這個時代,如若沒能肩負起責任,結果將是很可怕的。 《冰與火之歌》本身便是對中世紀風貌的想像,而中世紀被西方人稱為黑暗的年代,其實這是他們的自謙。中世紀對西方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段。對歷史的研究不應該侷限於表象的黑暗,反而要看到黑暗帶來的結果,因為黑暗的年代給了人們不得不去肩負責任的不可辯駁的理由。中世紀,作為平民來說,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這與冰火所描述的長夜相當吻合,而且毫不誇張,甚至都用了相同的形容詞,剛出生的嬰兒是要丟掉的,因為根本無法養活,每天的生活是提心吊膽的,因為中世紀的黑暗在於局部的混亂從未停止過。可以說中世紀的每個人都在殺死心中的男孩,因為如若不能,就是死。 那作為貴族呢?有城堡土地,一幫農奴婢女,整天不愁吃穿,看起來的確是不錯,但是貴族並不是好當的,因為由於附庸制的關係,他們必須時刻刻警惕。附庸制是中世紀人際關係的表現形式,由於社會的動亂,人們必須找到強大的領主依靠,保證生命安全,小貴族找大貴族,大貴族一樣要攀附權貴,各級之間所謂的臣服關係構成了中世紀的社會基本形態,在舉行過附庸臣服禮後,雙方便建立起了附庸關係,這附庸關係牢靠嗎?只要看看冰火中波頓家族對史塔克家族的所作所為便知道了。考古學家們曾發現了一份真實的附庸協議,在雙方簽訂的協議中明確有一條——不得反叛殺死領主,可見一定是有人幹過類似的事情。領主們為了防止附庸們叛變也採取過一定的手段,其中就有把附庸的孩子收做領主侍從這一方法,也就是說艾德.史塔克與席恩.格雷喬伊的關係是有史可依的。有壞的附庸就有好的附庸,據歷史記載,附庸與領主之間的關係並不像上下級,大多數時候他們的關係如兄弟一般,可見這種制度本身並不存在權力絕對的一方,任何一方似乎都保留了一定的政治自主性。隨著貴族家族勢力發展的此消彼長,中世紀後期便出現了一僕多主的現象,即我可以同時對多個領主宣誓效忠,可見社會從未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下發展,它長期處於相對的運動狀態,當然,這種運動狀態給那時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困難,但是從現在的結果來看,這種運動狀態反而保證了權力的多元化分佈,這其實可以看成西方民主基礎的內在推動力。 那麼你覺得國王這個角色怎麼樣呢?畢竟喬佛裡殘暴歸殘暴,有那樣玩弄人於鼓掌間的權力也是不錯啊?當個中世紀的國王其實還是很不錯的,只要你別那麼在乎面子。比如說史書中一段關於給國王進貢的記載,說是某國一個肩負給另一國進貢的小分隊,他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那個國家,國王聽聞有人給他進貢,趕緊接見了他們,當國王看到了衣衫襤褸的小分隊時,他哭了,因為已經好久沒見過給他進貢的人了,太感動了,頭一句話就問來人,“路上被搶了嗎?”,可見國王是很悲催的,當時的社會是很亂的。那麼你可能會問國王的附庸們呢?他們總是有權有勢的人吧,的確,附庸制還是給國王帶來了好處的,不過國王作為擺設的身份其實沒怎麼變,國家的管理取決於國王的附庸們組成的御前會議,這一點跟冰與火如出一轍,只不過御前會議的決定基本上都是附庸們在做,國王還是沒什麼實權。就別提教會對國王做的事情了吧,國王已經夠悲催了,其實冰火前期似乎淡化了教會的權力,不過到了後期,教會便會顯示出其本身應有的影響力,大家拭目以待吧。 其實,不論是國王,還是平民,他們似乎都處在一種隱性的附庸體系之內,而這種附庸體系是相對不穩固的,在生活資料嚴重匱乏的中世紀,一口吃的就足以讓你對領主千恩萬謝了,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農奴的地位實際上不像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悲催,他們和領主的關係可以很好,因為沒了他們領主很難去尋找繼任者,所以說農奴們的勞動在某些方面是很快樂的,因為他的勞動直接對領主負責,而這種責任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被領主殘酷壓迫,事實上,給領主或教會定期交付符合規定的糧食後,農奴們可以自由支配餘糧,他們的勞動直接對應他們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其實是相對自由的,但自由歸自由,受生產力低下的影響,日子還是不好過。更何況總體的動亂更嚴重影響了人口的增長。臨冬城裡的主奴關係其實是很真實的,當席恩攻陷城堡後,臨冬城內的人並未馬上逃走,他們的態度其實是普遍的譴責,可見農奴們與史塔克家族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他們要的只是棲身養命之所,史塔克給了他們,席恩則破壞了它。可見隱性的附庸關係並不似僱傭勞動的關係,維繫它的紐帶很大程度上是對生存的認同,這種認同建立的主奴關係被信仰神聖化。真實的歷史中,當國王以國王名義向全國貴族徵兵的時候,貴族們只會敷衍的派幾個人,如果國王以領主的名義向他的附庸徵兵,附庸們會更好的配合他。所以說,對基督教信仰的確定在中世紀的人際關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冰火中的信仰是多元化的,北境信仰舊神,南方信仰七神,史坦尼斯改信了光之王,鐵群島信的是海神,艾莉婭所在的布拉佛斯有千面神也就是賈坤所說的紅神,等等,這樣的格局可能是馬丁為了凸顯衝突有意為之的。但這與中世紀的信仰是有出入的,中世紀主要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僅僅是這令種信仰的矛盾已經有太多故事可以說了,可能馬丁正是看到了基於信仰衝突的歷史,才決定把冰火世界裡的信仰多元化的吧。 看冰與火之歌,其實就是在看歷史,馬丁的歷史修為是不用說的,從他對冰火世界的架構來看,豐富的歷史知識僅僅是基礎上的基礎,他幾乎把西方世界從有歷史以來的各種風俗都融入了他的《冰與火之歌》,他的想像力把他的歷史知識用活了,這是令人及其佩服的一點,冰與火之歌的特點便在於沒有人可以以強大的個人英雄意志來改變歷史的客觀發展,歷史的發展往往是社會這個單位的運動結果,是處在當中的每一個人社會交往結果的推動,馬丁很好的把握了其中的分寸。因為對小說來說,人們喜愛的是傳奇的故事,對歷史來說,它的殘酷便是沒有人可以書寫傳奇,這兩者的結合讓冰與火之歌看起來非常與眾不同。

冰與火之歌——殺死心中的男孩

歷史讀來往往令人殺死了心中的男孩,小說則是喚醒人們心中男孩的鑰匙,其實有誰能真正殺死心中的男孩呢?在我們的心裡,自己總會給自己留下一片淨土,畢竟我們在現實中扮演的角色太過殘酷,只是這片淨土,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變成了我們必須殺掉的男孩了吧。

冰與火之歌——殺死心中的男孩

冰與火之歌——殺死心中的男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