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典:卡拉尼克,为Uber而生

说到Uber这家公司,想必很多人还很陌生。但说到Uber最成功的中国版企业“滴滴打车”,就无人不知了吧。

Uber公司在美国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要想找出一家能承载“硅谷创业公司”这几个字带来的所有想象的公司,Uber应该就是最好的代表了。

在它成立的短短七八年时间里,Uber这家公司身上的关键字已经包含了:天才的想法、对行业的巨大的颠覆、巨额的融资、争议性极强的创始人、政府的打压、大量的法律诉讼、商业机密的争夺、董事会投资人和CEO的决裂,甚至性骚扰和文化的指控等等等等。

著名的科技媒体《连线》曾经给Uber写过一篇深度报道,开头的一段话很让人印象深刻,它说:如果好莱坞有一天难免要给Uber这家公司和它的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拍一部电影的话,编剧们可能要花很多精力把现实真正发生的事淡化一些,才能显得剧本比较可信。

商业经典:卡拉尼克,为Uber而生

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卡拉尼克

Uber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价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连线》的这句话正是对Uber这家令人目眩神迷的公司的最好总结。

另外,这句话还有一点说得非常对。Uber这家公司能有今天,一个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他的创始人 特拉维斯·卡拉尼克 。

1. 早年的特拉维斯·卡拉尼克

卡拉尼克1977年出生在旧金山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是个天生的运动员,好胜心强,很擅长田径比赛,尤其是跑步。

不过由于学习成绩不错而且长得偏瘦,他小时候遭到了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后来,不堪骚扰的卡拉尼克对自己发誓说再也不会被欺负,而这种对强权的反抗后来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命题。

年轻的卡拉尼克也展现出了商业头脑。他曾经为一个刀具公司挨家挨户地敲门推销刀具,后来还和一个朋友创建了一个公司,做的是考试培训。不过,真正改变他一生的公司,是他在1998年创立的一家公司叫Scour。

商业经典:卡拉尼克,为Uber而生

创建Scour时的卡拉尼克(居中)

2. 创立公司Scour

当时卡拉尼克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然而不安分的他再次受到了内心的召唤,和几个朋友创立了这家叫做Scour的公司。

Scour的业务也很简单,就是个点对点的文件交换服务公司。当时最广泛的用途就是在1998-2000年,互联网刚开始大规模兴起的时候,让用户之间可以快速地传输音乐和电影。

当时初出茅庐的卡拉尼克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口才,拉来了自己人生第一笔风险投资。而且主要的投资人还非常有来头,是现在全世界最大的经纪机构CAA的创始人麦克尔·奥维茨。

商业经典:卡拉尼克,为Uber而生

麦克尔·奥维茨

奥维茨这个人也非常传奇,是好莱坞的风云人物,旗下有很多超级大牌的电影、电视和体育明星,曾经还做过迪士尼的二把手。不过在风险投资这件事上,奥维茨却算不上什么太专业的人。他把好莱坞那种强硬和浮夸的做派,也带入了自己的投资。

比如,他坚持要占卡拉尼克这家公司51%的股份,后来卡拉尼克想找其他投资人的时候,他还威胁要去法院告卡拉尼克和他的公司——这些都是典型的好莱坞巨头公司欺压弱小客户的方法。

这些并不光彩的东西在年轻的卡拉尼克心里,都埋下了一些日后注定会生根发芽的种子。

不过,卡拉尼克的公司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积累了几百万用户之后,Scour已经开始大量地被用来传输盗版电影文件了。结果,公司不可避免地收到了当时好莱坞所有主流娱乐公司和工作室的诉讼。这一场联合诉讼索赔的金额是2500亿美元。

一瞬间,卡拉尼克成为了整个娱乐行业的公敌,他又一次地被放在了一个弱势、反抗强权的角色位置上。

但是双方的力量太过悬殊。这一次,连他自己的投资人也不愿意帮他了。奥维茨自己就是好莱坞圈内人,他是不可能冒着得罪各种大客户的风险来支持这么一个小小的公司的。

最后为了免除天价的诉讼赔偿要求,卡拉尼克只能给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而据说奥维茨还私下派人威胁他说,不允许他发表任何损害奥维茨名声的言论。

3.创立公司Red Swoosh

卡拉尼克很快就回来了。他又开始创业,而且这次创业的主题非常有趣——他利用之前Scour的用户间点对点通讯技术,成立了一家专注服务于企业的软件公司,名字叫Red Swoosh。业务是能让娱乐公司可以很便捷又便宜地把大型的视频文件传输到网上。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卡拉尼克的一种复仇,因为这个业务相当于把之前所有诉讼过他的企业,变成了自己的客户。 如果打不过他们,至少要从他们身上挣钱。 这就是卡拉尼克在创立了第一家公司之后学到的重要一课。

商业经典:卡拉尼克,为Uber而生

特拉维斯·卡拉尼克

卡拉尼克学到的另外一课,应该就是 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

Red Swoosh的业务起步并不太理想——公司成立不久之后,互联网带宽的价格就开始迅速下降,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可以负担得起大容量的传输网络了;另外,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也让很多公司对于线上视频这种非常烧钱的项目望而却步——毕竟那个时候还是DVD统治的时代。

所以,公司很快就遇到了无法存活下去的困难。而卡拉尼克那种为了生存可以无视规则的特性开始慢慢显现。

比如,在资金困难的时候,他曾经挪用了员工工资里面税金的部分——这部分资金本来是企业应该提前扣下然后交给美国国税局的。尽管他的各种朋友都警告卡拉尼克这样显然是违法的,但他还是把这笔钱挪用了出来,然后重新投入到了公司里。

另外为了节省成本,卡拉尼克还一度把整个公司迁往泰国,通过那边比较低的生活成本来节省开支。同时他还宣称这是一次很好的团队建设的机会,但本质上是,公司太穷了。

后来,就在公司最难以为继的时候,卡拉尼克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好运拉来了一个新的投资人,马克·库班。

库班也是硅谷一名传奇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如果你看NBA的话,他还是著名的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

商业经典:卡拉尼克,为Uber而生

马克·库班

在获得了库班的投资之后,卡拉尼克重整旗鼓,重新组建了团队,签下了几个重要的大客户。最终在2007年,他以2300万美金的价格把公司卖给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这笔交易也让他成为了百万富翁。

后来卡拉尼克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道:“那六年确实太艰难了。当你处在黑暗的时候,你看到什么事情都只会想,这个对我的公司有什么帮助么?尤其是当你已经麻烦过所有的朋友,向所有可能的人求助之后,最终你剩下的只有孤独。所以,最终你会发现,只有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4. 为Uber而生

后来,卡拉尼克把这种无视规则的生存和扩张本能全然地带到了Uber。

随便数数这些年来Uber惹出来的争议吧:

  • 为了节省成本把Uber司机算作合同工而不是员工;
  • 在车祸导致一个6岁小女孩去世之后完全撇清责任,宣称和Uber无关;
  • 鼓励自己的员工在竞争对手的平台上大规模下单然后取消,干扰他们的正常运营;
  • 在美国桑迪飓风受灾的时刻提高车辆的价格;
  • Uber高管在私下表示,应该拨出百万美元以上的预算组建一个记者及科学家团队,专门调查那些批评Uber的人的私生活,然后予以打击和公布;
  • 最重磅的是2017年2月19日,前Uber工程师苏珊·福勒在离开Uber一年后发布了一篇震惊业界的博客文章《回顾在Uber非常非常奇怪的一年》,揭露了在Uber内部不仅泛滥,甚至还受到鼓励的性别歧视文化,还有Uber高管对自己性骚扰的内幕。这篇文章也直接导致了卡拉尼克的下台。
商业经典:卡拉尼克,为Uber而生

后来,连卡拉尼克的投资人库班也说:特拉维斯最强的能力就是哪怕需要撞穿一堵墙也要达成自己的目标。特拉维斯最大的缺点也是哪怕撞墙都要达成目标。这是对他最恰当的形容了。”

而在我看来,卡拉尼克早期的一个好朋友和商业伙伴索提拉的总结更加精准,他说:“看看卡拉尼克之前的创业经历吧——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服务、激进的业务扩张还有应付大规模诉讼的经验——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就是为Uber而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