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汉灭秦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

catcatkk


秦朝短暂而统一,其实行中央集权不过短短十几载,分封思想仍然在根深蒂固。刘邦沿袭周制复古分封,我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且作参考。

以前朝为鉴,吸取经验

按历史发展来说,秦始皇实施郡县制进行中央集权是进步的,但碍于郡县制存在的时间太过短暂,其优越性不被当时政治家所认可。汉初对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很大争议,一些人认为秦始皇利用中央集权制度残暴统治,郡县制要背黑锅;另有一群人既认同郡县制的优越性,又不否认分封制。因此,汉初出现了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

再者,汉高祖刘邦从前朝覆灭中吸取教训,认为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宗族更利于统治,社会安定。现如今看来这是刘邦错误的地总结秦二世而亡的经验。《汉书·诸侯王表·序》中说:“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刘邦认为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尤其是没有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于是才造成一旦出现反叛没有人出来拱卫王室局面。

汉初统治阶级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仅仅实行了十几年的郡县制,同时期的政治家仍然存有分封思想,而且世人对郡县制的认识不会全部相同,凭借区区十几年郡县制很难改变人们对分封制的认知。汉高祖刘邦与秦始皇是同一时期的人,自然从小接受的分封思想的影响,在刘邦心里宗法血缘的观念根深蒂固。当然刘邦在汉初也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但不久之后便逐个铲除,只余留一个弱小谨慎的长沙王吴芮,对刘邦构不成威胁。然后在异姓王的旧地上分封自己的刘姓子弟为王,用来屏藩汉室,史称“同姓诸王”。刘邦及其谋士认为“秦行纯郡县制十五年而亡,周行“封建”享祀八百,以此来断定分封优于郡县。

天下初定,依惯例实行分封,天经地义

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也是受分封思想影响之人,认为行“封建”乃天经地义之事。战国秦汉间人,杀敌立功的愿望就是受封,小者侯,大者王。为稳定刚刚到手的天下,刘邦不得不进行分封。况且刘邦一向是最信任张良的计策,张良在刘邦初定天下之后,提出“八不可”以使稳定局面。有言道:“昔汤伐桀,封其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六国后,毕己受命,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实际上,其实已有六国之后开始恢复六国,如田氏田荣立齐,韩广立燕,韩王信立韩等。因此,实行分封势在必行。

同时,刘邦急需“猛士”来镇守四方。在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表明了刘邦在当时天下初定,仍有很多的残余势力,需要人来平,分地封王也是用人之计。



平常观史


刘邦实行明显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分封制,既有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也有其本人主动选择的因素。客观历史环境就是,秦末大乱,旧贵族期盼恢复旧有的列国分治格局,是一次自然的历史“回潮”。刘邦主观选择,是对西汉初期政局的个人判断,力图通过分封,保证初期政权的稳定。

一、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天下是分封制模式,秦始皇灭掉六国,防止再次出现诸侯割据的现象,废除了分封制,以郡县制取而代之。秦末的战乱,让不甘心失国的六国后裔和贵族,又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他们以秦国的郡县制不得人心为幌子,鼓吹分封制。其实跟什么制没关系,无非是为了恢复个人的利益而已。

但这个宣传标语很管用,可以蛊惑人心,所以,一时间天下妖魔鬼怪全部冒出来。其实有几个是真正的六国后裔?大多数是旁支,甚至连旁支都算不上,比如陈馀、张耳、彭越、英布,哪一个是王室后裔?再比如项氏,推出个楚怀王当幌子。说白了,无非是借着分封制,为自己捞取一份资本而已。

刘邦本人也是借着分封制的东风,捞了顶王冠。楚汉争霸时,刘邦有可能摆脱分封制的客观环境吗?不可能的!

天下各路兵马的山大王们,哪个不是奔着分封,当个土皇帝的目标才拉杆子的?刘邦有可能拿个县长的名头换彭越的梁王吗?连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韩信,都想弄个齐王过过瘾。

分封制的“回潮”就是一个客观历史环境下的必然,谁都改变不了。项羽需要靠它推翻秦国,刘邦需要靠它打败项羽,没有分封这块大饼,做不到。

二、刘邦理性的选择

一般认为,刘邦出于对异性诸侯王的不信任,所以决定采取分封制,让刘氏诸侯王抵抗异姓诸侯王,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其实,刘邦何曾没有想到过,未来刘氏诸侯王,也必然会发展成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天下争霸!

但,有一个更加糟糕的案例就在眼前——秦朝,废除分封制,仅仅二世就亡国了。不分封搞郡县,失去皇室宗亲势力的拱卫,要失国;搞分封,诸侯王尾大不掉,早晚也会天下大乱。一个是眼前之祸,一个是未来之患,两者相害取其轻,刘邦当然要首先顾及新创立的大汉帝国的生存。

所以,分封制是刘邦在客观环境下,理性的选择。我们不能从结果倒推原因,因为大汉存在了几百年,就认为当初刘邦即使采取郡县制,帝国也一定会平稳度过初创期。

同样,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恢复了分封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基于此。未来的问题丢给后世之君,眼下的生存扎根才是最重要!

综上所述,刘邦恢复分封制,既有历史客观条件,他被迫接受的成分,也有对客观环境的理性思考后,做出的最符合环境要求的主动抉择。


寻根拜祖


项羽开了个很不好的头,他当时分封了诸侯王之后,刘邦为了和他争夺天下,不得不把用土地和王爵拉拢别人,到了刘邦统一天下后,逐渐开始消灭这些异姓王,到了公元195年,只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芮因为实力弱小,地处边疆得以保存,但是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统治,以及安抚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是选择了分封制。


天下功臣太多,很多人在刘邦登基之前就已经是王,后来的功臣也不能不封王

当时为了夺取天下,赢得更多诸侯的支持,刘邦不得不给予这些功臣们王位,毕竟这个时候王爵已经有些泛滥了,而且刘邦不采用分封制,全部用郡县制,这些功臣们肯定心怀不满。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为了厚赏这些功臣,刘邦不得不采用分封制,他必须先稳住这些功臣,让他们帮助自己建设大汉天下。


郡县制有很大的弊端,刘邦选择分封也是为了维持天下稳定,毕竟此时天下人还是更习惯分封制

郡县制可以很好的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也有不小的弊端,一旦出现战乱,这些各地郡守对于中央王朝的忠心就有待考验。他们可以选择驰援中央,也可以选择袖手旁观,比如楚汉争霸时的赵佗,手握重兵,却坐看秦朝覆灭。

分封制虽然不利于中央的集权,但是汉初时期,江山并不稳固,分封制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百姓比较习惯这种制度。而且分封诸王可以得到这些六国遗民的帮助,等到天下稳定了,再把这些人找借口除掉。

刘邦也不是全部按照以前的分封制度来,他安排的封国,内部还是采用的郡县制,他认为这样可以取两者之间的长处,最大的发挥两种制度的优点

刘邦基本上除掉了异性王之后,认为分封刘氏诸侯王可以保证汉家王朝的稳定

当那些有能力反叛的异姓王被消灭之后,刘邦于公元前195年立下诏书,以后只能刘氏封王,不可再封异姓王。

他认为有了这些刘氏子弟拱卫汉朝的边疆,才可以让汉家天下流传下去,毕竟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子孙,出了差错,坐上大位的还是自己的子孙,分封刘氏为诸侯王,可以稳定刘氏江山。

到了公元145年,当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诸侯的叛乱,下旨削弱诸侯的权力,限制各国军队数量,诸侯王无中央命令不得调动军队,各国高官由中央任命,此时的封国已经基本上名不副实,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用推恩令,彻底的解决了分封制的弊端,之后刘邦采用的分封制走到了终点。


东亭观史


因为刘邦只学过春秋战国,秦朝的历史,没有学过后来的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所以不知道郡县制才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题主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考虑这个问题时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看问题。

就刘邦所处的时代而言,即使统一天下的是李邦,张邦,照样还是会搞郡县并行制,甚至项羽短暂统治时期还搞起了全面分封,做的更夸张。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是行分封还是立郡县本来就是犹豫不决的,手下的大臣也是争论不休。但最后廷尉李斯的一席话说服了秦始皇,他说周朝分封72国,为的就是他们能拱卫周室,但最后这些国家各自为王,周朝大权旁落。

然而秦二世二亡(虽然这个行郡县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当时的人是不可能从我们现在的立场看问题,刘邦自己也觉得是郡县惹的祸,当秦朝快不行的时候,因为没有搞分封,所以没有人来拱卫秦室。

再加上韩信,彭越,英布这些诸侯王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封了大量异姓王,同姓王。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并不是刘老板的员工,他们是合作关系,只不过刘邦的势力更大而已。

因此,刘邦得天下后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事实上这并不是纯粹的分封制,他还是立了很多郡县的,因此也被史学家认为是分封制想郡县制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

小知识:即便七国之乱后,汉武帝搞推恩令,以后郡县制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但分封制并没有在后来的王朝里消失,而是小规模的存在,最有名的就是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做藩王。

【我是历史中简堂观点君,致力于分享三国史,明史知识,欢迎关注我!】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大家好,我是仟年之狐,历史领域创作者,希望亲们喜欢我的解答

下面开始回答问题,因为刘邦看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中央集权制度和贵族势利产生了冲突。对于这个新建立的王朝,其根基尚未稳定,如果不对这些功臣予以分封,这些功臣态度就尚不可知了,比如韩信就公然向刘邦要齐王之位。为了给自己新建立的国家提供发展和壮大的时间,刘邦不得不做出让步,在原本应该统一的领土上,册封了七大诸侯国。但此同时刘邦也同时推行黄老之术,让历经磨难的百姓休养生息,并且减轻赋税,通过这一手段来恢复经济,让百姓认可中央集权制度。

直至后期刘邦将那些和自己并肩作战共同打下江山的异姓诸侯王一一铲除。

所以说刘邦推行分封制也是无奈之举。

谢谢大家百忙之中来阅读小生的解答,您的点赞,是我无懈的动力





仟年之狐


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建立后刘邦为何还要实行分封制呢?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需要从两个方面说起。

一,秦朝的建立一直奋斗了六百多年,从西戎开始至雍,至风翔,至栎阳,一直到咸阳。这里面的图腾强霸是秦祖历代君王不懈奋斗的结果,一群政治群雄发轫觉醒,不负使命,既是到了秦王嬴政也是积六世之余烈,图腾强霸,统一天下,实现了秦祖的雄伟大业。到了这个时候秦王嬴政雄霸的成为天下之主,以秦始皇开始从一世一直延续到万世。这是他的国策方略,借鉴了周朝分封的弊端,他看不起周朝不足千年的国祚,他要以万世立于天下,他采取了郡县制。

二,汉朝的建立首先是刘邦这个好酒及色的人从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开始,在不断的历练中草莽出场,走向战场,刘邦这个泗水亭长竟恍若天授般实现了他的:“大丈夫当如此矣!”的钦佩之想。刘邦这样的出世,这样的家底,没有任何背景之后他首要的建国国策就是现实,就是实用。他看到了秦朝灭亡的突兀,大厦倾覆的惊叹。他也知道周朝分封的实际和与家与国的实惠,他很聪明,而且精明,他内以分封,外以郡县。甚至还自我发明了非刘不王,无功不侯。这样的战略性国策使得汉家国祚竟久远了四百余年。你说好酒及色的刘邦他的作为多么的实际与实用,刘邦聪明绝顶矣。


杨柳青青春之声


刘邦起兵灭了秦朝后深有感触,如此强大的大秦帝国竟然在始皇帝死之后就立马瓦解了,刘邦反复思量后,觉得是秦的制度有问题,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毕竟都是外人在各地方管理,完全靠外人始终是信不过,出了事也没有个自己人帮忙,所以刘邦觉得实行分封制是个很好的主意,把自己的儿子孙子都分封土地,这样全天下都是自己的后人在管理,就算有造反的子孙,打来打去也还是刘姓江山,如果是外人造反,那么所有刘姓子孙都会群起而攻之,这样才能万无一失,永保江山。

但最终事与愿违,在刘邦死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却大耗国力,以至于长期被外敌欺辱却无力反击,由此看出分封制的危害巨大,刘邦始终是农民起义出身的皇帝,自然没有秦始皇看的长远,也没把问题看的透彻,秦亡于暴政和后继之君昏庸无能,而非亡于制度。


aaa深情不如久伴


刘邦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奖励功臣,刘邦曾大封异姓王,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势力发展迅猛,以至于威胁到了刘邦的皇权,为了制衡异姓王势力,刘邦开始分封自己的宗亲为王,并逐渐剪除了异姓王,达到天下王土,莫非刘姓焉。这也是人性劣根的体现,后世的皇帝,李世民,朱元璋等,莫不如此。

大封宗亲为王,给刘邦带来了七王之乱,这是其弊端,因此,西汉后来还是采取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承袭秦制,同时改革秦朝弊端,限制地方地力,从西汉建立之初到后来的变革,有一个探索的过程。



作为刘邦,需要异姓势力支持,但同时又要巩固刘姓皇权,他鉴古借今,从中找到一种平衡,发展中央集权并巩固下去,这才是他的政治智慧所在。


123贵地瓜


刘邦内心是非常反对分封诸侯王,只不过是时代所迫,不得不封王。

刘邦在与项羽的斗争中,为了拉拢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给他们的赏赐就是封王,因为他们原本有很多人是跟随项羽混,而且还混得不错,但是项羽没有给他们封王,所以他们才会投奔刘邦,彭越、英布就是这类人。如果刘邦也不封王给他们,他们是不会跟随刘邦打项羽,为了笼络这批人到身边,刘邦也只有给他们封王。

垓下之战之前,韩信。彭越、英布都故意拖沓不来,就是等着刘邦给他们更多的赏赐,所以刘邦在张良的提点之下,增加了每位人的封地,这些人才来参加垓下之战。

刘邦是极不情愿给这些人封王,从韩信要封假齐王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他是破口大骂,但是有那可奈何,最后给韩信封了个真齐王。

不过异姓王并没有好结局,除了长沙王以外所有的异姓王基本都被刘邦在去世之前收拾了,并将这些王国又改封为刘姓诸侯王。到汉景帝平七国之乱,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后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才算是完全解决了诸侯王问题。


帝国烽火


新制度的出现或是制度的调整都是建立在一次次政权的覆灭和重大惨痛教训事件之后,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毕竟从周朝到汉朝的古人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没有历史的借鉴,但是他们成为历史后可以供后代参考,这就是中华文明沉淀之基石。制度背后往往又伴有血与骨的淬炼。

周朝建立大封天下不是贵族就是王室后裔,周以礼治天下,使四方外邦宾服。各诸侯国受周礼及大环境的约束依然尊奉王室,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强大,他们之间的战争也依然是贵族之间的老大争夺战,那时的平民是没有资格参战的。当老大评选出来后也有不服的,战争还得继续下去,因此战国出现,大秦崛起。秦灭六国李斯提出了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废除分封制,这一思想在当时说来是非常先进的,因为他能借鉴的经验实在有限,而导致周朝灭亡的根源就是那些日益膨胀的诸侯国,想法很美好但显示很残酷。周朝分封的初衷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那些诸侯王们可以一同维护王室权利,秦设置郡县制也是为了防止诸侯们坐大会威胁到皇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现的变革繁多且跨度太突然,那些被剥夺了权利的诸侯贵族们肯定愤愤不平,再加上秦政府的横强暴敛,短短十几年便土崩瓦解。



以诸侯王身份夺得天下的刘邦,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但是他总得安抚一起下那些有功之臣和稳定来之不易的江山。汉朝建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也只有给予土地和权利才能暂时优抚各个诸侯,而且周朝的结束到汉朝建立之间的时间其实真的很短,秦朝的出现就像是历史在时间长河中做的一个梦,梦醒之后人们还是希望效仿前代才是正确的。至于这个弊端以后会怎样就交给后世解决吧!到了汉景帝时期出现的七国之乱才为汉王朝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汉武帝的推恩令一出,不但消减了诸侯权势,还把一些取消的封国回收归中央直接管辖,从而设立郡县,至此开始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诸侯王也不再成为威胁皇权的不安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