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盛唐與吐蕃勢均力敵,晚唐卻可以吊打吐蕃,這是為什麼?

歷史的荒野


這個就要說一下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一個關鍵領導者,唐德宗,他用了二十年時間全力以赴削弱吐蕃,才使之後的唐王朝擺脫了吐蕃的壓力。

史書上對唐德宗評價並不高

首先,唐德宗繼位初期急於削平藩鎮,造成藩鎮集體反抗,唐德宗被迫逃離長安,史稱“涇原兵變”,唐德宗下罪己詔,軍事政治手段齊出才平息了藩鎮作亂。但國都丟失、天子出逃,算是唐德宗的一個大汙點;

其次,唐德宗在財政政策上採取了很多新的舉措,廢除租庸調製度,改行兩稅法,並增加了房產稅、茶稅等稅種,反對聲音很多。這些措施使唐王朝中央財政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並建立了一支十餘萬人的神策禁軍,後來唐憲宗元和中興也是藉助了唐德宗的積累;

第三,唐德宗時期殺了劉晏、楊炎兩位能力出眾的理財能手宰相,任用奸相盧杞,並把神策禁軍交給宦官掌握,這是唐德宗最受後人詬病的地方。

削弱吐蕃,是唐德宗最大的功績

唐德宗鬧出了藩鎮造反的大亂子,在國內就不能有什麼超常規的舉動,這使得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吐蕃。名相李泌給他理順了國內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提出了“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的建議,唐德宗接受了這個建議,這成為大唐應對吐蕃的國策,一直到吐蕃滅亡。

一是瓦解了反唐聯盟,形成了對吐蕃的戰略包圍。

吐蕃佔領西域之後,已經與回鶻接壤,雙方也是戰爭不斷。唐德宗對回鶻採取懷柔政策,允許和親,回鶻重新上表稱臣,認唐朝皇帝為父;

南詔原本是大唐藩屬國,後來唐玄宗時期錯誤的民族政策使南詔轉投吐蕃,但南詔跟著吐蕃得不到什麼好處,藉機重新投奔唐王朝懷抱;

與吐蕃簽訂清水之盟,唐王朝放棄了一部分土地,一定程度緩解了雙方的敵對狀態。

在此之後,唐王朝周邊的形勢轉好,原本較為敵對的回鶻、南詔都加入了唐王朝的反吐蕃聯盟當中,加上大食、天竺,對吐蕃形成了戰略包圍。

二是任用名將,攻守兼備,吐蕃從大唐佔不到便宜,無法以戰養戰。

唐德宗任用了李晟、渾瑊、韋皋三位名將,分別在西北、蜀中統御大軍,對吐蕃採取了戰略防禦姿態,靜待事態發生變化。

李晟鎮守西北三年,是吐蕃的主攻方向,多次抵禦吐蕃入侵;他的繼任者邢君牙延續了李晟的策略,不貿然進攻,士兵屯田固守,鼓勵百姓耕種,十幾年邊境安寧;

渾瑊鎮守河中十二年,修復城池,吐蕃知道是渾瑊統兵鎮守,不敢來犯;

韋皋在蜀中任職二十一年,一手促成了南詔重新投唐,並在西南對吐蕃主動進攻。根據史書記載,韋皋累計擊敗吐蕃軍隊48萬,擒殺各級官吏將領1500人,斬首5萬多級,繳獲牛羊25萬、各種器械630萬。

三人都被封為郡王,去世後的諡號都是忠武,大唐289年一共五人獲得忠武諡號,另外兩位是尉遲敬德和郭子儀。

(李泌)

等到唐德宗末期,吐蕃已經在與大唐的交戰中略處下風,內部也是出現了分裂的苗頭,雖然還沒有戰略性的失敗,但之前年年入侵的囂張勢頭已經大減。在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轉移內部矛盾入侵西北,韋皋在西南策應唐軍反攻,五萬軍隊十路伐蕃深入吐蕃境內。吐蕃軍隊回軍來救,韋皋設伏大破十萬吐蕃大軍,生擒吐蕃大相論莽熱獻俘長安。

此戰可以說是吐蕃衰落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唐王朝削弱吐蕃戰略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吐蕃已經再也構不成對大唐的威脅了。這種情況又持續了20年,唐王朝經過唐憲宗元和中興國力又上了一個臺階,吐蕃卻是日益衰落。821年,雙方長慶會盟,標誌著雙方從初唐高宗時期爭奪吐谷渾開始,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唐朝吐蕃戰爭終於落幕。

至於後面張義潮收復十一州使隴右重回大唐只是吐蕃衰落的一個必然結果,也就是大唐那時也處在國力衰退期,否則藉機全面佔領高原不是難事。

(吐蕃最強盛時期)

總之,吐蕃對大唐取得最大的戰略性勝利有兩次,一次是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爭奪吐谷渾勝利,第二是趁安史之亂奪取了整個西域、隴右。究其原因,是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沒有把吐蕃作為主要戰略目標,才造成了這兩次重大的戰略失敗。後期經唐德宗時期對吐蕃的削弱,吐蕃已經國力衰退瀕於分裂,雖然唐王朝國力下降日子也不好過,但畢竟先熬死了吐蕃。

大唐和吐蕃這對老冤家,大唐笑到了最後。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屬於典型的“孩子沒娘說來話長”。另類君爭取在600字內解釋這個問題。

吐蕃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屬於喜憂參半。由於高原氣候,導致吐蕃居民性格頑強堅毅,加上世界屋脊的險要位置優勢,讓吐蕃成為一個易守難攻,民風剽悍的族群;

然而也是由於高原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導致吐蕃人生命短暫,繁殖能力低下,人口稀少,更要命的是由於先天就缺乏農耕文明的滋養,糧食問題也是制約吐蕃發展的一大瓶頸;

我們再說盛唐。隋唐時期由於大運河的出現,唐朝疆域內的糧食運輸和商品流通日益繁榮。由於唐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唐朝人口急劇增加,軍事實力顯著增強。

這時候吐蕃和唐朝的關係開始彆扭起來。

有人說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是盛唐的屈辱,這種話元芳都懶得回答“怎麼看”!

前文說過,吐蕃地處青藏高原,民風剽悍,易守難攻,但是他們糧食短缺,人也活不長,所以他們派出精兵下來一通哄搶劫掠,回去就能吃上一年半載,但是如果唐朝對其用兵剿滅的話,西北邊陲惡劣的天氣和差勁的道路會讓後勤補給線很長很弱。當然硬要打吐蕃完全可以拿下來,但這個涉及到投入產出比的問題。

唐朝派出千軍萬馬,平定一個不毛之地,損失的代價慘重不說,得到的又是什麼呢?

然而對吐蕃來說,隨便搶劫一個縣域,就能滿載而歸,一整年吃喝不愁。

事實上,在當時,吐蕃內部也是割據混戰的存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直到松贊干布出現後在吐蕃完成形式上的統一,然後給李世民上書,請求賜予自己一個老婆,這是友好的表示,對唐太宗來講,自己有35個子女,“賞賜”給松贊干布一個,換取一方和平安寧,還有吐蕃的臣服,這太划算了。

從歷史記載來看,文成公主攜帶農作物種子、各種工匠到吐蕃後,吐蕃也的確國力日隆,與唐朝相安無事,而且唐朝歷次對外用兵,吐蕃都派出軍隊跟隨出擊,可見關係親密無間。

以上說明盛唐打不過吐蕃是個偽命題。

現在再說晚唐吊打吐蕃。

當時松贊干布已經死了上百年,吐蕃經歷連年內亂,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即使是派出一支千人隊伍也足以將其橫掃,所以說“吊打”能夠勉強成立,不過真要吊打,也不會那麼容易,後勤補給線以及氣候適應都是要考慮的問題。

哎,鬧了半天,又回到了投入產出比的老問題上來了(O_O)?

民族融合來之不易,我們應倍加珍惜。


另類文史


大唐和吐蕃幾乎是同一時間建國的,但是吐蕃的強盛期較盛唐要來的晚一些,吐蕃真正強盛期是在安史之亂後的幾十年間,那時候,大唐的強盛不在,內亂不止,國力下降,對吐蕃已經形不成壓制之勢,所以吐蕃趁機強盛起來。但連年用兵也讓吐蕃損耗巨大,國內也出現動亂,在晚唐時期,吐蕃也不可避免的沒落了。那時候的大唐雖然同樣強盛不再,但還是在幾個有為皇帝的治理下短暫的復興,正是在有“小太宗”之稱的唐宣宗時期,大唐收復了河湟之地。吐蕃滅亡之後,大唐又堅持了幾十年。

吐蕃與大唐打了近二百年,互有勝負,但總體來說是大唐帝國勝的多,而吐蕃最終在頻繁的戰亂中爆發了內亂,最終被滅。實際上並不能說盛唐和吐蕃勢均力敵,盛唐時期,吐蕃的國力根本不能和大唐相比較,但是其軍事能力確實是很強悍的,是整個大唐最頭疼的邊患。

吐蕃自松贊干布開始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並在第一時間和大唐取得聯繫,松州之戰成功的讓李世民對吐蕃刮目相看,遂答應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為吐蕃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吐蕃的發展,之後的二十年,唐蕃之間的關係是友好的,大唐對外的戰事,松贊干布都會予以支持。

高宗李治時期,唐蕃之間的矛盾被激化,自663年吐蕃滅掉土谷渾之後,唐蕃之間友好的過去就真的成了過去。670年的大非川之戰,唐軍的失敗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吐蕃已經成為大唐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在安西四鎮的爭奪上,雙方互有勝負。而李治和武則天在對吐蕃的態度上就是防禦為主,很難組織大規模的進攻,但是也並非任由欺負。

實際上,唐軍進攻吐蕃的不利因素實在太多,比如吐蕃佔據高原的天然地理優勢,比如吐蕃民風剽悍,戰鬥力強悍,再比如長距離作戰補給線太長等等,這些都在制約著大唐,而吐蕃正是利用這些優勢不斷向外擴張,試圖從大唐的已有版圖中奪出點土地。

到了唐玄宗時期,盛唐到來,而對吐蕃的軍事政策變為主動,這一時期,唐蕃之間再次和親,金城公主嫁去了吐蕃,唐玄宗設立節度使制度,在河西、隴右設兩軍,統兵達到15萬,專門對付吐蕃。節度使王忠嗣和哥舒翰都是讓吐蕃聞名喪膽之人,這個時期的吐蕃實際上大多時候就是龜縮著的,時不時出來騷擾邊境,但是不敢進一步進攻。

但是唐玄宗設的節度使制度最終還是玩火自焚,外重內輕的軍事設置,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進行的第二年,吐蕃遣使要求幫助唐肅宗平叛,但是唐肅宗卻接受了回紇的援軍。大唐天子將河隴地區的邊鎮軍調回來平叛,結果給了吐蕃入侵的機會,吐蕃向東攻佔河隴的大部分地區,更是在763年長安兵力空虛的時期長驅直入,進入長安進行掠奪,而唐代宗只能狼狽的跑到陝州避難。

雖然郭子儀在半個月後將吐蕃軍趕了出去,但是大唐衰弱無力阻擋吐蕃的進攻已經成為事實。這之後,吐蕃對大唐的入侵相當頻繁,更是趁著大唐無力管外族之事的機會瘋狂擴張。很快,吐蕃就達到了最強盛的時期,大約在8世紀的最後十年裡,吐蕃達到了鼎盛時期,其疆域更是達到了最大值,帝國的安西、北庭、河西、隴右都被吐蕃奪去,吐蕃往西南更是推進到了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

但盛極必衰,吐蕃進入9世紀之後,因為連年征戰帶來的苦果全部爆發,吐蕃內部發生動亂,直接將吐蕃推向了滅亡,不僅無力對外擴張,已有的土地也無法正常佔有。當然這個時候的大唐也已經處在晚期,只是大唐雖強盛不再,但到底還是大國,而且地區軍事力量並不弱,再加上又出現了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因此在848年左右,唐宣宗時期,大唐終於從吐蕃那裡奪回了河湟之地。

這一時期,很難說大唐吊打吐蕃,但是收復自己曾經的土地還是做到了。在這之後,吐蕃很快滅亡,而半個多世紀之後,大唐也轟然倒塌。


蕭曉四姑娘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統一西藏的歷史始於松贊干布(公元604-650 年)的統治,他統一了雅魯江流域的一部分並建立了西藏帝國。他還帶來了許多改革,西藏勢力迅速蔓延,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強大的帝國。

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公元763年末,吐蕃乘機偷襲唐朝首都長安,佔領只持續了十五天,之後被唐朝及其盟友突厥維吾爾族Khaganate聯合擊敗。

吐蕃在公元780年至790年的高峰時期。吐蕃西藏帝國統治並控制了從現代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緬甸,中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延伸到的領土。

公元821 年至822 年,吐蕃與唐朝簽署了和平條約。該條約是雙語,包括兩國邊界的細節,刻在拉薩大昭寺外的石柱上。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在公元835年進入到晚唐時期,此階段正是吐蕃內戰分裂的時期。

公元9世紀中期,一場王位繼承引起的內戰,導致了吐蕃西藏帝國的崩潰,吐蕃進入“碎片化時代”。

公元842年(唐武宗會昌二年),統一吐蕃西藏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朗達瑪(Langdarma)被一名名叫Pelgyi Dorje的僧人暗殺。留下了兩個可能的繼承人,即大王妃抱養的Yumtän永丹和小王妃生的Ösung歐松,雙方爆發王位繼承之爭。Yumtän的繼承者控制拉薩地區,Osung的繼任者控制了阿里地區,大臣們也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這場內戰削弱了西藏君主制的政治權威,將西藏分解為不同的部落和小王國。

公元851年,趁著吐蕃爆發內亂,唐宣宗出兵收復河湟三關七州,沙州(今敦煌)張議潮率領漢人大起義,推翻吐蕃人在當地的統治,甘涼十一州重歸大唐版圖,受封歸義軍節度使。

吐蕃帝國最後一任宰相(大相)論恐熱,被歸附唐朝的蕃將拓跋懷光斬殺,其首級傳首長安,宣告了雪域高原空前絕後強權的徹底終結。

吐蕃乘著唐朝的內亂和衰落而逞兇一時,最終內部分裂迅速衰敗被晚唐吊打,其首領的頭顱也成了長安大唐府庫的珍藏品,歷史就是這樣在輪迴。


蔣南強讀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盛唐時期豈止是和吐蕃勢均力敵,太宗朝侯君集和牛進達把松贊干布打的裝了二十年孫子。玄宗朝河隴有哥舒翰,西域有高仙芝和封常清,這幾個人多方出擊,徹底打垮吐蕃。


唐朝雖然在強盛時期能夠吊打吐蕃,但是對吐蕃的土地並不感興趣。唐朝之所以和吐蕃為敵,僅僅是因為吐蕃一直惦記著唐朝控制的青海,西域,乃至河隴地區。而唐朝為了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這幾個地方必須要守好,所以把吐蕃打回高原上去就行了,沒那麼多功夫一直搭理他。

但是吐蕃不一樣,當時吐蕃正在處於上升期,古代一個國家的上升期必然伴隨著領土的擴張。雖然幾次被唐朝堵了回去,但是吐蕃賊心不死,對西域,乃至對大唐都有一種夢想。

終於等來的安史之亂,唐朝不斷抽調安西北庭乃至河隴地區的駐軍回國平叛,吐蕃趁機大舉進攻,幾十年後,吐蕃攻陷了西域大唐的最後一個據點龜茲。此時吐蕃的實力才達到鼎盛。而此時的唐朝內部藩鎮林立,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此後唐朝對吐蕃基本都處於守勢。


但是吐蕃雖然軍事實力強勁,但是其社會還是奴隸制社會,贊普的權力也大多來自於其它部落首領的服從,且征服地域太多,境內民族成分複雜,有漢人,羌人,吐谷渾人等眾多民族,民族矛盾突出。

更關鍵的是吐蕃還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宗教之間的傾軋非常嚴重。吐蕃後幾任贊普都是因為宗教矛盾被殺害,墀祖德贊大力崇佛,被信仰本土教派的貴族刺殺,貴族扶植起來的達瑪贊普施行禁佛崇本,結果不久以後又被殺死。


達瑪死後,他的兩個妃子為自己的兒子爭位,導致吐蕃發生大的動亂,王室之間互相征伐,領軍將領也紛紛割據,不光如此吐蕃境內奴隸,農民還有其它被吐蕃壓迫的民族紛紛發動起義。原本強大的吐蕃就此崩潰。

與此同時唐朝雖然已經是垂垂老矣,但是在被稱為“小太宗”的唐宣宗的治理下,隱隱也有迴光返照的感覺。

唐宣宗抓住吐蕃內亂的機會,出兵收復河湟三州七關。隨後民族英雄張議潮發動起義,從吐蕃手裡奪回甘涼十三州,並將甘涼十三州版圖獻於大唐。

後來吐蕃最後一任大相論恐熱被歸順唐朝的藩將拓跋懷光殺死,吐蕃王朝覆滅,論恐熱傳首長安。唐朝終於在垂暮之年收拾掉了這個幾百年的敵人。

(敦煌莫高窟裡的張議潮出行圖)


守仁讀仁


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吐蕃在強盛的狀態下,忽然如崩潰一般,如泥足巨人一般突然終結了其歷史。而這一個恰恰也回答了題主所提出的這個問題。

盛唐時,確實唐朝和吐蕃勢均力敵,如李世民時期,所以很長時間唐和吐蕃採取和親的方法。甚至在安史之亂之後一段時期,吐蕃略佔上風,還是依靠著老將郭子儀,才不讓吐蕃能夠肆意掠奪,但即使這樣,唐朝也損失了不少土地。

但是就在這個時間,吐蕃突然崩潰了,節節敗退,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中晚唐遠不如盛唐,但也收復了土地。而吐蕃崩潰的原因在於內在的混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足。


張傑談史


盛唐時期與吐蕃作戰,唐朝敗多勝少,原因肯定是盛唐雖盛,卻不持久,尤其是消滅突厥、吐谷渾等遊牧民族勢力後,唐朝對於遊牧民族似乎缺少應對的方法。否則就不會屢屢想到用和親的辦法處理。著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與吐蕃和親的。晚唐可以吊打吐蕃,這種說法有點不嚴謹,晚唐一般指王仙芝、黃巢起義爆發的一年到唐朝滅亡這個時間段,這個時候唐朝進入了垂暮之年,沒有什麼實力,內受宦官制約,外有藩鎮霸凌,怎麼可能吊打吐蕃。如果說有對吐蕃戰爭的勝利,也是在唐宣宗時期(846年-859年),擊敗吐蕃,收復河湟。但這個時期並不是晚唐,而是中唐時期。


曉評三國


盛唐時期,吐蕃在幾位英明的君主領導下經濟發展較快,軍事強盛,不斷對外擴張,四處使用武力,這樣四處征伐的結果就是導致了吐蕃國力逐漸走向衰弱。晚唐時期,吐蕃內部發生了內亂,加上連年的戰爭,吐蕃更虛弱了。這個時候唐朝的軍隊相對強了一些。所以佔有了一定的上風。


劉煒大老虎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強大的古代軍事奴隸政體會迅速崛起並達到自身資源調配的極限,但在無法解決內外利益平衡時,將呈現“斷崖式”衰落,相比之下,基於農業宗族的政體有較為穩定的結構,即使遭遇戰亂災荒,但是基礎仍在。不過若要說晚唐吊打吐蕃,也並非事實,晚唐已是藩鎮割據、朝廷懸空,吐蕃則限於宮廷宗教鬥爭不能自拔,兩個帝國皆自顧不暇。


西藏老照片


土蕃弱是事實:軍事上的強只是一小段時間,而且範圍和唐比小多了,優勢主要在非大唐重視區域(經濟不發達地區、環境惡劣地區);論經濟和政治、文化影響力,那更是沒法比。我們有些漢人得了軟骨病,而且很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