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雙方的第一次交戰大清國一敗塗地,向英國支付了戰爭賠款,割讓香港給英國,自視“天朝上國”的大清可謂顏面掃盡。號稱“世界中心”的大清為什麼會失敗呢?第一次鴉片戰爭從一開始就是在不對稱的條件下進行的。整個戰爭中,英國人出動不到2萬人,竟然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而當時的中國卻擁有80萬軍隊。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技不如人、器不如人。這場戰爭中,英國人以堅船利炮同中國作戰,清軍雖然也使用了火炮,但大部分都是長矛加大刀的冷兵器,使用的火炮也是粗笨的老式火炮,根本不能適應近代戰爭的需要。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西方報紙上的中英鴉片戰爭圖

鴉片戰爭的失敗,英國人傲慢地宣稱,從此一洗被清帝國拒於國門之外120餘年的恥辱。而被戰爭嚇破了膽的清廷則驚慌失措地在《南京條約》上簽字畫押,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英國人的成功,為西方列強在中國索要多端提供了範例。此後,美國、法國、沙俄等列強也一窩蜂地湧進中國,起鬨地提出各自的要求。並派出軍艦在中國海域逞威。與英國人開戰的慘敗,讓道光皇帝已是驚弓之鳥,經受不住任何威嚇的與美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

繼美國之後,法國也派出軍艦到中國海域逞威,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黃埔條約》。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林則徐像

中國的慘敗以及西方列強的紛紛強索,在禁菸運動中與西人接觸較多的林則徐提出了“睜眼看世界”的主張。林則徐並非中國學習西方的第一人,但他卻把列強的侵略與中國學習西方抵禦外侮緊密地結合起來了。林則徐是道光朝官員中瞭解“夷情”較多的一個。他被道光帝任命為湖廣總督後,瞭解到西人與中國貿易通商的心情非常迫切,特別是英國人大量的向中國私售鴉片,使他感到,瞭解西方情況,做到知己知彼非常重要。因而,他經常從英國商人那裡買來英國報紙,並組織人員翻譯西書。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道光皇帝

老實說,林則徐最初對西方的認識和大多數人一樣,不把他們放在眼裡。馬嘎爾尼不肯向乾隆皇帝行跪拜之禮一事,他也認為是西方人不知禮數。但隨著對西方的瞭解增多,他意識到了中國人對西方的瞭解實在是太少了。這使他深深地感到一種焦慮。為此,林則徐特意聘請了幾名會英語的華僑和教會學校的學生作為他的智囊,幫助瞭解西方情況。

1840年,林則徐組織編譯成的《四洲志》系統地介紹了英、法、美等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的地理,社會風俗、政情,為中國人學習西方提供了借鑑。林則徐特別對歐美強國做了豐富的記載,他在《四洲志》說:英國“俗貪而悍,尚奢嗜酒,惟技藝靈巧。紡織器具俱用火輪、水輪,亦或用馬,毋須人力。”對於法國,林則徐這樣說:“俗尚奢華,虛文鮮實。精技藝、勤貿易,商船萬四千五百三十。”[1]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對廣州的轟炸

《四洲志》豐富而系統地對西方先進技術的描述,充分顯示了林則徐渴望中國人睜眼看世界心情。這種羨慕西方技藝的思想,鮮明地表現在他對俄國彼得大帝學習西方的敘述上。《四洲志》中說:俄國“及至比達王,聰明奇傑,離其國都微行,遊於巖氏達覽等處船廠、火器局,講習工藝,旋歸傳授,所造火器戰艦,反優於他國。……造至近日底利尼王攻取波蘭國十部落,又擊敗佛蘭西國王十三萬之眾,其興勃然,遂為歐羅巴最雄大國。”

再說,鴉片戰爭失敗後,道光帝對禁菸和抵禦外侮政策產生了動搖,認為只要懲辦了林則徐就可以和英國人握手言歡。於是,林則徐被革職、查處,後被流放新疆伊犁。在前往伊犁途中,他總結泱泱大國的中國卻敗於英國的原因,深深地感到“器不良”、“技不熟”是主要原因,他說,大清要不受外夷欺侮,“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才是根本。作為朝廷的罪犯,他仍然無所避諱,他對道光帝的軟弱,不能吸取教訓學習西方,一針見血地說,與西人作戰,不謀求造船造炮,編練水軍,只能自取失敗。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第一次鴉片戰爭

林則徐憂心忡忡地希望中國人“睜眼看世界”,道光帝不接受,朝廷中的保守派更對他招募會英文的華僑和教會學堂學生為幕僚視為“漢奸”行為。雖然如此,出生於福建一個貧困塾師家庭的林則徐,從小在家風的影響下就形成了在任何條件下都不畏困難的頑強品格。面對朝廷中保守派的指責,林則徐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

林則徐在去往新疆伊犁途中,路過鎮江時,他的好友魏源特意趕來相送。那時正是初秋時節,天氣清爽。魏源經過與護送的差役通融,他們得以同住一室,二人把酒暢談,共敘友情,談到國事時,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員編譯的《四洲志》等有關西方國家情況資料交給魏源,希望魏源繼續對世界各國的情況進行研究。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第一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魏源不負重託,他根據林則徐鴉片戰爭的鬥爭實踐,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以《四洲志》為藍本,編撰《海國圖志》。他在該書序言中明確說明了他寫此書的目的是“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長技以制夷”。如何師夷制夷呢?魏源給出了答案,一是堅船,二是利炮,三是養兵練兵之法。這為後來的洋務派強軍提供了參考。但在道光朝,魏源的主張仍然得不到支持和響應。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虎門硝煙繪畫

魏源的主張為什麼得不到響應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風氣未開。按理說,經歷了第一鴉片戰爭,捱了打的清王朝本應該研究自己為什麼會被西方打敗。對西方國家的情形進行研究,做出相應的對策。正所謂兵家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然林則徐、魏源等有識之士發現了西方列強“技”和“器”優於大清,就應該採取“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對策。可是當時的大清,朝野上下大多數人仍然抱著固有的思想,認為大清乃“天朝上國”,什麼都優於西方,一次失敗不足為慮。從道光皇帝到他身邊的那些保守頑固的近臣們,普遍的想法是,中國文化才是正統,只有中國改變西方,沒有西方改變中國的道理。也就是說,只有西方學習中國,“蠻夷之邦”沒有什麼可以學習的,這種思想還相當的頑固。這樣,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的大清朝完全是無所作為的。

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竟被大清人民看成“漢奸走狗”

海國圖志

道光帝和朝廷中的保守派雖然反對中國學習西方。但畢竟洋槍洋炮已經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南京條約》也使得大清朝被迫允許西方人到中國自由貿易,英商可以到中國自由居住。此後,在中美《望廈條約》中,又規定了美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傳教、設立醫院等等。朝廷雖然牴觸,但西方人卻可以自由進入,中國人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先進技術是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中進行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當時,中國人視西方為“蠻夷”,大多數人談到西方人談虎色變,不可能主動地通過遊歷、留學、商貿等方式“睜眼看世界”。而被大清國朝野看作的“漢奸走狗”的林則徐的主張自然不可能引起重視。相反的,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


根據出版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詳細內容請關注《晚清外交七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