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的譚嗣同——《激進之踵:戊戌變法反思錄》讀書會

戊戌年的谭嗣同——《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读书会

戊戌年的谭嗣同——《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读书会

戊戌年的譚嗣同

——《激進之踵:戊戌變法反思錄》讀書會

時間:2019 年 3 月 2 號 14:00-16:00

地點: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 3F 文藝現場

(拱墅區遠洋樂堤港文化體驗區 B201)

嘉賓:

周明初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姚 偉 ( 長篇歷史小說《尼祿王》作者)

羽 戈(《激進之踵:戊戌變法反思錄》作者)

主持:西 木 (錢江晚報評論員)

主辦方:錢江晚報、單向街書店

參與方式:活動免費,預先報名

(報名後即可於活動時間提前到場)

掃描二維碼,預先報名

戊戌年的谭嗣同——《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读书会

活動介紹

一百年前的戊戌年,當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告終時,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自此,譚嗣同,連同他的這句名言便註定成為歷史中抹不掉的印記。

從世俗視角來看,譚嗣同只活了三十四歲,說好聽一點,叫英年早逝,難聽一點,則是短命,而且死於法場,身首異處,可謂橫死或不得善終。

譚嗣同為何會選擇慷慨赴死?其思想演進歷程及成長經歷又如何?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甚至就連戊戌年譚嗣同的所作所為也不甚清楚,更不用說,譚嗣同生前與死後,猶如冰火兩重天般之鮮明遭遇。

本次讀書會將邀請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周明初教授、錢江晚報評論員西木老師、小說家姚偉與《激進之踵》一書作者羽戈共同解讀戊戌前後的譚嗣同,揭開那段撲朔迷離的歷史。

嘉賓介紹

周明初,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明代文學的研究,出版有《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楚辭集校集釋·離騷集校集釋》(與人合作)、《全明詞補編》(第一作者)等,現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全明詞》重編及文獻研究”首席專家。

姚偉,青年小說家,撰有長篇小說《尼祿王》(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楞嚴變》(長江文藝出版社即出),精研中國傳統文化。

西木,書評人、時評人,現為錢江晚報評論員。

羽戈,青年學者、作家。致力於政治學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激進之踵:戊戌變法反思錄》一書作者。

相關圖書

戊戌年的谭嗣同——《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读书会

《激進之踵:戊戌變法反思錄》

羽戈 著

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

◎守舊、漸進、激進,哪一條路更適合內外交困的大清?

◎變法者如何處理與既得利益者的關係,既得利益者又如何處理與變法者的關係?

◎兩甲子後反思戊戌變法,如何考量其成敗得失?

◎一世紀後重審大清國運,如何評判其盛衰興亡?

◎激進思潮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導演的一場政治運動,當推戊戌變法。故此,讓我們的目光退回到兩甲子前的戊戌年,洞察激進的起源,追究“說什麼激進”背後的“為什麼激進”。

激進是一柄雙刃劍,有人視之為潮流,有人則視之為旋渦,在後者眼裡,中國從近代向現代轉型,所感染的一大病症即可形容為“激進之踵”。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告別革命”的呼喊聲中,對激進主義的劇烈批判構成了中國學界與輿論界的主流。

可是,如果不能洞察激進的起源,如果不去追究“說什麼激進”背後的“為什麼激進”,如果不願設身處地去追索為什麼眾多國人會投身激進之河,那麼不管後世的批判多麼慷慨激昂,多麼痛心疾首,都無法驅散激進的身影……

戊戌年的谭嗣同——《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读书会

點擊上圖,購買全新上市的《單讀 19 :到未來去》

戊戌年的谭嗣同——《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读书会

▼▼報名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